日本真如法親王入唐的目的
唐代蘇顎所編《杜陽雜編》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唐宣宗大中年間,日本國王子訪問大唐。王子善于下圍棋,要求與唐朝國手對奕。唐宣宗便讓宮中棋師顧師言出場應戰(zhàn)。至三十三著,仍未決出勝負。顧師言擔心有辱皇命,于是使出“鎮(zhèn)神頭”絕招。王子瞪目縮臂,乖乖服輸;氐劫e館后,王子問負責接待外賓的唐朝官員:“這是貴國的第幾高手?”答道:“第三高手。”王子說還想會一會第一高手,比試一下。唐朝官員說:“按照我國的規(guī)定,勝了第三高手后見第二高手,勝了第二高手方可見第一高手。”王子嘆道:“我在日本國內(nèi)已可算是第一高手了,想不到還不及你們的第三高手!逼鋵,顧師言是當時唐朝的第一高手。這事在《舊唐書·宣宗本紀》中也有所記載:“大中二年三月已酉,日本國王子入朝,貢方物,王子善棋,帝令待詔顧師言與之對手!币虼,不少人認為歷史上確有其事。
可是,考證唐朝歷史,唐宣宗大中年間(公元847-860年),日本并無王子入唐。倒是在唐宣宗的兒子唐懿宗繼位后的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日本有一位昄依佛門的親王,來過中國。這位親王是日本平城天皇的第三皇子高岳親王。高岳親王在平城天皇讓位給嵯峨天皇之后,曾被立為皇太子。后受“藥子之亂”的牽連,被廢了太子之位,遂削發(fā)為僧,拜在密宗高僧空海門下,法名真如,故稱真如法親王。因修行苦行僧,又稱頭陀親王。頭陀就是苦行僧的意思。所以,《杜陽雜編》和《舊唐書·宣宗本紀》中記載的日本王子,應該就是真如法親王,只是記載的年份有誤。
日本史籍《頭陀親王入唐略記》對頭真如法親王入唐有詳細記載。該記由陪伴真如法親王入唐的伊勢興房撰著,正文從公元861年3月日本天皇敕許親王入唐起筆,寫到公元865年6月歸國,以日記方式記錄了真如法親王入唐求法的歷程。公元862年9月,真如法親王率僧俗60人,搭乘唐朝商人張友信之船從值嘉島出發(fā),抵達明州(今浙江寧波)。上岸后明州官府立即奏聞京城。三個月后接京城敕符,允準進京。于是,真如法親王一行辦妥官諜后,經(jīng)越州、揚州、洛陽,抵達長安。
不過,真如法親王入唐的目的,并不是象之前日本遣唐使那樣來中國學習唐朝的制度和文化,而是為了解惑。他的迷惑也許同他特殊的身份有很大關(guān)系。人生的大起大落,可能使他在研習佛教的過程中融入許多更深層次的思考?墒,昄依佛門40年,他不僅沒能“轉(zhuǎn)迷成悟,離苦得樂”,反而疑問更多。因此,盡管已經(jīng)65歲高齡,他仍然下定決心漂洋過海來唐尋找佛教的真諦。然而,不畏艱險來唐,歷訪高僧之后,他依然非常失望。據(jù)說,真如法親王在長安時,唐朝皇帝曾特命青龍寺高僧法全負責解答他的疑問,但雙方激烈地探討7個月之久,法全始終未能給予他滿意的回答。于是,真如法親王決定親自前往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求法。公元865年,他從廣州出海赴印度,其后音訊全無,傳說他死于羅越(今新加坡)。
真如法親王入唐是在日本派出18次遣唐使(第18次遣唐使實際上是最后一次,第19次遣唐使并未成行便終止)之后,這時的日本經(jīng)過一百多年對唐朝文化的消化吸收,已經(jīng)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國風文化,同時也進入了一個對唐文化的反省期。所以,真如法親王入唐已經(jīng)談不上是對唐朝文化頂禮膜拜。即使真如法親王在長安同顧師言對羿確實是輸了,也并不意味著唐文化依然具有強勢。實際上,真如法親王入唐后又轉(zhuǎn)赴印度求法,反映出他對唐朝文化產(chǎn)生了一些懷疑。至少他認為佛教從印度傳入唐朝,再傳入日本,這個過程中已經(jīng)失去了真諦,他才會產(chǎn)生再去印度求法的想法。
因此,現(xiàn)在不少人認為日本學習唐朝制度和文化是“全盤唐化”,這種說法并不確切。日本在學習唐朝文化過程中其實并不盲目,而是不斷地在思考。當思考中發(fā)現(xiàn)疑問時,他們會竭盡全力去尋求答案。這種性格正是中國人所缺少的。
- 上一篇:梅城開元禪寺圓通殿昨向游人開放
- 下一篇:傳統(tǒng)燃燈節(jié)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