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六道禪茶
峨眉山茶的精髓在于禪茶合一,每一道茶中都蘊(yùn)涵了曼妙高深的禪理,參透了這峨眉山的“六道禪茶”,也就能參透六種釋家禪理。
離垢園里“竹葉青”,紅椿曉雨潤“毛峰”,靈巖迭翠襯“清 茶”,白水秋風(fēng)拂“峨蕊”,神水閣“碧潭飄雪”,金頂仙峰罩“云霧”。峨眉山茶的精髓在于禪茶合一,每一道茶中都蘊(yùn)涵了曼妙高深的禪理。因而在峨眉山上喝茶不是喝,而是參,參透了這峨眉山的“六道禪茶”,也能參透六種釋家禪理。
離垢園里“竹葉青”
峨眉山下,密林環(huán)抱中,有一名為“伏虎寺”的翠庵,在其第一重普賢殿和第二重大雄殿之間有一四方天井,離垢園就隱匿在這伏虎寺內(nèi)的天井當(dāng)中。離垢園的神奇,乃因其獨(dú)特的地勢環(huán)境。每夜三更一股山風(fēng)順山道石階來到寺廟,因寺廟周圍被參天大樹所包裹,風(fēng)被林阻,因此便在天井內(nèi)慢慢形成了旋風(fēng),能卷走寺內(nèi)散落的枯葉。
竹葉青的由來據(jù)說是萬年寺一老僧,一次給陳毅元帥奉上寺廟自制新茶,陳毅元帥見茶葉兩頭尖,中間寬肥,像竹葉,沖泡湯色黃亮,問老僧:此茶何名,僧曰:此茶長于萬年寺后山崖絕頂之處,寺院僧采清明前三五天的一芽一葉,或雙葉,再用特色的方式培制而成,謂之“峨眉雪芽”。
陳毅元帥見“此茶葉,形似竹葉,葉面上有微毫,但一經(jīng)水沏則又湯色清亮,于是說道何不叫‘竹葉青’”。從此這道僧茶就多了一個非常具有禪意的名字:“竹葉青”。
其實(shí)離垢園并非一日每時每刻皆無塵,正如竹葉青,葉片上有微毫,也并非絕對的亮澤,但是離垢園一夜山風(fēng)吹過,待清晨看,再將葉子放入盞中沏,于是園也清了,葉也清了。
紅椿曉雨潤“毛峰”
紅椿,指的是峨眉山半山腰上的紅椿坪,這是一座很大的寺廟,因寺院內(nèi)種有紅椿古樹而得名。至于曉雨,說的則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它非煙、非霧亦非雨。這情景時常發(fā)生在春夏之交的時候,那時天氣夜涼晝暖,晝夜溫差造成了蒸發(fā)出來的水汽長久不散,如同下雨一樣,可以把人的衣衫打濕。
峨眉山花毛鋒,產(chǎn)于峨眉高山上,取早春優(yōu)質(zhì)毛峰葉為原料,再佐以茉莉花,用特殊的窖藏方法釀造而成。毛峰一般歸入新鮮無發(fā)酵綠茶的種類,但是峨眉山的毛峰卻是以獨(dú)特的方法將其變?yōu)榱嘶ú。其味花香一半、茶香一半,茶香里伴有花香的濃郁,花香里又有茶的清馨?/p>
我知“紅椿曉雨”似幻非幻,似真非真,是空靈的境地的象征,但空靈的涵義到底是什么?寺廟的主持高僧聽后一笑,先為我沏一壺峨眉山花毛峰茶,品之覺得味道奇特,問曰:這壺里香,到底是花香還是茶香?
高僧笑而不語,反又給我講述了一個“論西瓜”的故事。從前有一人,愛與人爭辯,一人給他出了個難題,西瓜為什么是圓的而不是方的?此人證來證去不得而解,郁郁而終。
我聽后哈哈大笑:西瓜就是西瓜,西瓜本就是圓的。 高僧聽后隨即也哈哈大笑:對啊,那茶就是茶,香就是香,你又何必那么執(zhí)著?
靈巖迭翠襯“清茶”
昔日峨眉山老靈巖寺前,向北眺望,從近到遠(yuǎn),從低向高,只見一叢叢的綠、一叢叢的黛,好象一直延伸到了天際邊,這就是著名的“靈巖迭翠”。今峨眉山老靈巖寺已坍塌成了一片廢墟,蒸發(fā)得無影無蹤,靈巖迭翠的景象也就成了一個謎。
峨眉山人管常喝的一種茶葉叫清茶(也稱炒青、草青)。這種茶比較普遍,山上山下的茶肆鋪?zhàn)永锏教幙梢姡瑑r格也非常便宜。
初品草青,是在峨眉山的大佛禪院里,主持方丈贈我三字:“我念佛”,說此中蘊(yùn)涵著佛家一個高深的禪理,叫我嘗試著自行參透,說罷飄然而去。我百思不得其解,待客僧為我沏上了一壺茶并囑咐:這是師傅叫我為你沏的草青,并饒有興致地為我講述了有關(guān)那段草青“更名”的由來,我才恍然大悟, “我念佛,佛念我。”不正是佛家所謂“映照”的禪理嗎?
白水秋風(fēng)拂“峨蕊”
峨眉山的白水秋風(fēng),得名于峨眉山中一“白水池”(又名“明月池”),白水池周圍有很多楓葉灌木,每到秋天非常漂亮。傳說李白曾在此聽一名叫廣浚的高僧撫琴。興起寫下了一首《聽蜀僧浚彈琴》的詩歌:“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峨眉山的峨蕊,產(chǎn)于峨眉山黑水寺后的絕壁之上。此茶葉據(jù)說是早先相傳在峨眉山一處名為“峨蕊崮”的地方,住著一位仙姑,這個仙姑栽有一株仙樹,一天一個茶農(nóng)無意中闖進(jìn)了這個仙姑居住的地方,驚動的仙姑泄了天機(jī),于是仙姑就化為了一株茶苗,茶農(nóng)將此茶苗帶回去精心培植,就有了后來的峨蕊。其葉子微微卷起,像花瓣,而內(nèi)中吐露出來濃香,就像被花瓣包裹著的花蕊在吐露芬芳一樣。
有人說詩與禪是最接近的藝術(shù)。詩歌與禪一樣,包涵了很多曼妙的東西,這些東西不能光靠字面去理解去讀,要靠身心合一的境界。李白的聆聽是曼妙禪意的,峨眉山峨蕊也是曼妙禪意的,解讀它們的方式,只于它們先融為一體,這正是佛家所講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神水閣“碧潭飄雪”
峨眉山的“神水閣”原名“圣水庵”,這里的水,指的就是門口的那眼“神水池”。此池非常怪異,終年流水不枯,并且在天氣最熱的三伏天里,依舊保持冰寒,這神水池其實(shí)就起的是禪中的警醒作用,時刻冰冷的泉水,提醒著僧侶以及信佛之人,心就如這潭泉水要時刻保持不變,不論周圍環(huán)境怎樣改變,這乃是禪中的“大定”。
峨眉山碧潭飄雪,可謂是峨眉山諸茶中形態(tài)最為雅致的一種。取峨眉山海拔高寒處的茶葉,加以茉莉花瓣窖藏而制,與那“花毛峰”相類似,但其品質(zhì)更為優(yōu)良,取的茶葉以及花瓣都是最上上層的。因此沖泡后,茶葉綠幽幽地襯在底下,而白色的花瓣就漂浮在上面,有很分明的層次感。
在此過路的人都會有個習(xí)慣,用神水池中的水洗面,再飲幾口,頓覺神清氣爽;而用此水泡茶,更被認(rèn)為是上上之選,這樣做不光是為了追求茶的品質(zhì),更重要是起到“棒喝”作用。
金頂仙峰罩“云霧”
在峨眉山最能大徹大悟的禪意之地,是在峨眉金頂。在這里,能看見罕見的“佛光”和“圣燈”,但在金頂這個苦寒之地,幾乎終年冰雪不化,即便是在三伏天氣,也需棉衣、火爐,早年交通不便時,金頂寺廟里的僧人日子過得非常清苦。
峨眉山云霧茶,是一種常年被高山云霧所籠罩的茶葉,吸收天地日月的精華,口感非常純,因此也被人稱為金頂純芽,屬不發(fā)酵綠茶,比較原滋原味,性非常甘寒,就如同峨眉山的金頂絕塞一樣。常年堅(jiān)持喝這種寒性苦茶的人,都要具備較強(qiáng)的隱忍性格,這樣的性格不能強(qiáng)求,需自然“大徹大悟”。
早些年,我曾與朋友在峨眉山的金頂上小住,本來約定是住在寺廟之中,終因畏懼消受不住絕頂?shù)那蹇,選擇了在金頂中的一處賓館歇息。在峨眉山金頂華藏寺里,一友人為此還專門還請教了那寺廟的高僧,那高僧已經(jīng)年愈古稀,面如枯藁,喜怒不形于色。他淡淡地?fù)]手說,你還不能做到隱忍,這不必強(qiáng)求,有緣自然大徹大悟。
- 上一篇:蓮緣禪茶茶藝表演解說詞
- 下一篇:禪茶夜思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cái)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jì)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yùn)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jiān)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bào)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