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止、觀、慧義釋

  一、止(定)

  止(定)的定義:簡單的說,就是善心專注凝聚于一個目標(biāo)上,得心一境性、不散亂。從止觀修行的立場來說,近行定以上的定力才稱為止。

  成就了各種止都還是心生、心造、世間法的,它們與實相、真理、涅槃無關(guān),要進一步修觀、成就慧才能徹底盡除苦惱,趨向解脫。

  修止禪的目標(biāo)(業(yè)處——working domains)有四十種,即十遍、十不凈、十隨念、食厭想、一差別(又稱四界差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這四十種止禪總括了近行定和安止定。各種定力有其不同的功用,然而一般修定法門都是觀想所成,不是“正觀”。但四十業(yè)處中,有二個業(yè)處可以直接從止轉(zhuǎn)觀開展修習(xí)“正觀”,即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和一差別(又稱四界差別)。

  除了近行定和安止定以外,尚有剎那定和滅盡定。簡述如下:

  近行定:是初禪之前分心的一境性,雖有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但尚未穩(wěn)定。

  安止定:是四禪定和四無色定。

  滅盡定:因在四禪定和四無色定之上,所以又稱第九次定,能入此定者唯三果、四果阿羅漢圣者。此定之心、心所皆不轉(zhuǎn)起,身、口、意三行皆安息。

  剎那定:于第三項解釋。

  修止禪的功德有:1、能使身心柔軟安樂、降伏煩惱、當(dāng)下快樂;2、作為修神通的基礎(chǔ);3、死后可生天;4、修滅盡定(第九次定)的基礎(chǔ);5、最重要的是為修觀、成就慧的基礎(chǔ)。

  二、觀(Vipassana毗缽舍那)

  觀的定義:此觀非觀想佛、假想觀、數(shù)息觀的觀,簡言之,即“正觀”、觀察,洞悉如實的身心;也可說是“四念處”的正念(observing power);也有說是“清凈道”的意思:即“一切行無常,若以觀慧見,得厭離苦滅,此乃清凈道(Formations are all impermanent;When he sees thus with understanding;And turns away from what is ill;That is the path to purity。)”。

  觀的業(yè)處是:蘊、處、界的名、色法,即身心的自然現(xiàn)象,其目標(biāo)是動態(tài)的,初步觀時帶有少許假名施設(shè)的觀念,之后就契入目標(biāo)本身,觀念逐漸消失而現(xiàn)觀純粹的自然現(xiàn)象、真實法。然而,止的業(yè)處都是心想像出來的觀念或映相(mental image),諸如觀想佛像顏色、名字等等,其目標(biāo)是固定的。

  觀力被形容如高倍的顯微鏡或核子斷層掃描,能將細微的分子看得一清二楚,了了分明;但高倍顯微鏡或核子斷層掃描只能透視色法,不能透視心法,而觀力卻有能力透視心法和色法。什么是觀力?“對于色無常隨觀,對于受、想、行、識隨觀,對于十二緣起、苦、無我、厭離、離貪等隨觀……是為觀力;對于無明、與無明相共的煩惱及諸蘊不動不搖不震蕩,故說為觀力。”因此,觀的特性是:洞悉真相、成就慧(智、內(nèi)明)。

  三、剎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

  觀力和定力的結(jié)合功能就是剎那定。一般而言,都是先修止再修觀,也就是先成就近行定或安止定后再轉(zhuǎn)“毗缽舍那觀(Vipassana)”;但也有特殊利根的人直接先從修觀下手,當(dāng)觀成就時,可得近行定以上的剎那定。

  止觀兼具的剎那定,其尋、伺二禪支的功能性特別突顯,然而其喜、樂二禪支就相形見拙了。先建立安止定后再轉(zhuǎn)觀的行者,即使已修得三禪、四禪,沒有尋、伺二禪支的安止定,還得退轉(zhuǎn),運用剎那定之尋、伺二禪支來修觀慧。在毗缽舍那觀里,“尋”的巴利文是Vitakka,英文是Aiming或Initial application,中文的語義是:心投向目標(biāo)、全面的撞擊目標(biāo),或正思惟之意;“伺”的巴利文是Vicara,英文是Penetration或Sustained application,中文的語義是:拭擦目標(biāo)、契入目標(biāo)。

  剎那定是修觀慧和修出世間定的基礎(chǔ);如果安止定(四禪及四無色定)沒有剎那定的資質(zhì)(quality),不能稱為“正定”。用以開展智慧,以至解脫的“正定”,從正觀三法印到見空性到成就行舍智,都要運用有止有觀的四禪剎那定,直到出世間初果以上圣者之流時,才進入止觀平衡的四無色定和滅盡定。所以,以“正定”的方向來說,無相解脫、無愿解脫、空性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的圣者都要有四禪以上的定力和觀力;而三果、四果阿羅漢圣者才能進入第九次定的滅盡定。

  四、慧(智、內(nèi)明)

  慧的定義:簡單的說,就是與善心相應(yīng)的觀智;鄣恼Z義,不但如實觀見目標(biāo)的自相,也能如實觀見、通達目標(biāo)的無常、苦、無我的共相,并且繼續(xù)努力修行而獲得圣道現(xiàn)前。

  修習(xí)慧、成就慧要依于戒定修毗婆舍那觀(即止觀雙運、止觀平衡),深入觀察身心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諦。其修習(xí)層次概述如下:

  1、見清凈:觀察清楚名色法(身心)的自相、共相,深入(penetration)其內(nèi),解剖、分析;此時定力就像放大鏡,觀力就像顯微鏡,如實知見名與色,確認(rèn)名色相依不相雜,名中無色,色中無名,唯有名色,沒有我,摧破身見、我見。

  2、度疑清凈:進一步觀察名色的因緣、十二緣起等,確認(rèn)唯有名色的業(yè)果,而無作者、受者,超越三世因果的疑惑;確認(rèn)因果相續(xù)而不常,破除常見;確認(rèn)因果變異而非完全斷,破除斷見;確知一切世間法的因果安立,得法智住。

  3、道、非道智見清凈:安住于當(dāng)下的生與滅,現(xiàn)觀諸行即生即滅;此時會現(xiàn)起“觀的十種雜染”,如光明、智、喜、輕安等,如果執(zhí)著這些雜染就是“非道”,舍棄這些雜染就是“道”,即上“正道”了。

  以上三個觀智層次確定了三諦:見清凈——觀察名色,確認(rèn)苦諦;度疑清凈——觀察名色的業(yè)果,確認(rèn)集諦;道、非道智見清凈——遠離非道上的雜染,走上正道,確定道諦。

  4、行道智見清凈:此階段,再經(jīng)歷修習(xí)九種觀智,能掌握我、我所空與諸行空,成就行舍智,走到世間的盡頭,進入三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愿解脫門、空性解脫門。

  至此,雖已體證“緣起性空”,但仍在世間法之盡頭,尚未證得出世間的預(yù)流果位。

  5、智見清凈:此階段開始登上出世間初果圣道,以涅槃為所緣,最后成就四道果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圓滿三十七菩提分,知苦、斷集、證滅、成道。此刻四圣諦同時現(xiàn)觀,體證涅槃。

  五、總結(jié)

  《雜阿含》四六四經(jīng):“修習(xí)于止,成就于觀;修習(xí)于觀,成就于止;圣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從初果以上的圣道,止與觀兩力是結(jié)合平衡、互不超勝的,圣弟子止觀俱修,得以成就慧與各種解脫。

  引用和參考資料:禪七開示 / Sujiva禪師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 translated by Bhikkhu Nanamoli

  Majjhima Nikaya / translated by Buikkhu Nanamoli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