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話禪開題
經(jīng)常有信徒向我提問:我們應該怎樣把學佛、修行落在實處?我說:應該把學佛、修行與生活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在生活中落實修行。
學佛的目的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世間,有許多迷惑的問題要求得到解決,所以要學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因為我們生活中有種種煩惱、種種痛苦要求得到解脫,所以要修行。離開了每個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不斷除每個人當下的無明煩惱,學佛、修行都會脫離實際,無的放矢。所以我經(jīng)常強調(diào),我們學佛、修行的人必須把佛法凈化人生(利樂有情)、凈化社會(莊嚴國士)的精神,完整地落實在生活中,落實在工作中,落實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要使佛法的精神具體化,要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與自己的信仰原則融為一體,實現(xiàn)法的人格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我們每個佛弟子能夠如是學,如是修,自行化他,令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長,就能夠使正法住世,佛日增輝,法輪常轉(zhuǎn)。我們之所以要提倡生活禪,其原因即在此。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xiàn)禪的超越,體現(xiàn)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提倡生活禪的目的在于將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熔鑄以后產(chǎn)生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精神,還其靈動活潑的天機,在人間的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禪的方法,解除現(xiàn)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zhì)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guān)系更和諧,杜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生活的內(nèi)容是多彩多姿,禪的內(nèi)容同樣是極為豐富圓滿的,而禪與生活(或生活與禪)又是密不可分的。這種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既反映了二者的實在性,同時也展現(xiàn)了二者的超越性:而人們面對生活迸行禪的體驗所介入的對象又是無所不包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只有從多角度透視禪的普遍性,人們才能真正認同生活禪這一法門的如實性和可行性。從自然現(xiàn)象來說,滿目青山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長江是禪,潺潺流水是禪;青青翠竹是禪,郁郁黃花是禪,滿天星斗是禪,皓月當空是禪;驕陽似火是禪,好風徐來是禪;皚皚白雪是禪,細雨無聲是禪。從社會生活來說,信任是禪,關(guān)懷是禪,平衡是禪,適度是禪。從心理狀態(tài)來說,安祥是禪,謄智是禪,無求是禪,無偽是禪。從做人來說,善意的微笑是禪,熱情的幫助是禪,無私的奉獻是禪,誠實的勞動是禪,正確的進取是禪,正當?shù)淖非笫嵌U。從審美意識來說,空靈是禪,含蓄是禪,淡雅是禪,向上是禪,向善是禪,超越是禪。當然,還可以舉出更多現(xiàn)象來說明禪的普遍性,但僅此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禪作為真、善、美的完整體現(xiàn),它確實是無處不在的。
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禪意和禪機,所謂“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但大多數(shù)人由于自我封閉,意識不到他本身具有體驗禪的潛能,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這里我們不妨拈兩則古人以日常生活為契機而說禪、悟禪和行禪的公案,應該有助于加深對生活禪的理解。
晚唐時期一位龍?zhí)逗蜕?他的師父是天皇道吾禪師。他在師父身邊呆了很長時間,天天侍候師父。他覺得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師父并沒有給他指示禪機心要。有一天,龍?zhí)逗蜕邢驇煾赴l(fā)問道:“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他師父即說:“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示心要。”龍?zhí)秵?“何處指示?”師父說:“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龍?zhí)堵犃藥煾傅拈_導,低頭良久不語。師父說:“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龍?zhí)对趲煾副破鹊倪@一瞬間,不容思量卜度,當下心開意解,悟道見性了。于是他又進一步請教師父:“如何保任?”師父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圣解。”這則公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作為禪者的生活,它處處都流露著禪機,學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處處都可以領(lǐng)悟到禪機,處處都可以實證禪的境界。同樣重要的是,這則公案還告訴我們悟后的保任功夫是“但盡凡心,別無圣解”。在生活中體驗禪的關(guān)鍵所在是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所謂“平常心是道”。下面的一則公案所包含的深刻內(nèi)容,對怎樣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或許會有所啟發(fā)。
有源律師問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cè)缡?與師用功同否?”師日:“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禪者的吃飯、睡覺與一般人的吃飯、睡覺有著這樣大的差距,這就是我們還不能在穿衣吃飯的日常生活體驗禪的根本癥結(jié)所在。我們?nèi)绻サ舫燥垥r的“百種須索”和睡覺時的“千般計較”,我們當下就可以與歷代禪師同一鼻孔出氣。
生活中的禪是如此靈動和現(xiàn)成,自然界又何嘗不是呢?如果滿天星斗不是禪,釋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因睹明星而覺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禪,洞山良價禪師就不可能因過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團,落實人生;如果郁郁黃花不是禪,靈云禪師也不可能因見桃花而開悟。大自然到處都呈現(xiàn)著禪的空靈與恬靜、悠遠與超越、真實與現(xiàn)成,所以陶淵明能留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干古絕唱,蘇東坡能留下“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禪苑清音。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汪洋大海中,深含禪意的佳篇名句俯拾即是。像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宋代一位比丘尼的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特別是蘇東坡的《琴詩》,簡直就是老僧談禪,空靈絕妙:“若言琴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天公造物,緣滅緣生,無處不呈現(xiàn)著禪的生命。昔有座主問南陽慧忠國師:“古德曰:‘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有人不許,是邪說;亦有人信,言不可思議。不知若何?”師曰:“此蓋是普賢、文殊大人之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jīng)意合。故《華嚴經(jīng)》云:‘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xiàn)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豈非法身乎。又《摩河般若經(jīng)》曰:‘色無邊故,般若無邊。’黃色既不越于色,豈非般若乎?此深遠之言,不省者難為措意。”在禪者的心目中宇宙是完整的,精神與物質(zhì)是一體的。所以禪者認為“何處青山不道場”,四時美景充滿禪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我們的生活到處充滿著禪意與禪境,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應該生活得非常輕松愉快、瀟灑自在,但我們大多數(shù)人卻沒有這秤感受,相反地,都覺得生活得很累,很累。是什么原因呢?實在我們的“閑事”太多太多了,所以才覺得“人間”沒有“好時節(jié)”。如果我們從生活中找回禪的精神(其實它從來沒有離開過生活),讓生活與禪打成一片、融為一體,我們的生活便如詩如畫,怡適安祥了。
提倡生活禪是試圖在佛教眾多的修持法門中選擇一種既能達到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的終極目的,又能適應現(xiàn)代人的生活環(huán)境的修行方法。為了使生活禪的學、修、用在認識上和實踐上順于正法、適應當機,我們擬訂了修學生活禪的初步提綱,井希望它在實踐中得到充實和完善。
一、宗旨:
繼承傳統(tǒng)(契理),適應時代(契機),立足正法,弘揚禪學,開發(fā)智慧,提升道德,覺悟人生,祥和杜會。
二、教典所依:
1.佛言:《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華嚴經(jīng)·普賢菩薩行愿品》、《妙法蓮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
2.祖語:《大乘起信論》、《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六祖壇經(jīng)》、《證道歌》、《趙州語錄》、《臨濟語錄》、《禪門鍛煉說》。
三、修行三要:
1.具足正信: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
2.堅持正行;以三學為修學的總綱,以四攝為利他的方便,以六度為修學的正行,以老實做人為修學的起點,以輕安明凈為修學的驗證。
3.保任正受: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四、理念展現(xiàn):
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wù)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保任中證解脫。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