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住而生其心”和“制心一處”是否矛盾?

濟群法師:無所住而生其心和制心一處是否矛盾?

  問:《金剛經(jīng)》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師父們經(jīng)常說要“安住其心”,又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想知道,“無所住而生其心”和“制心一處”是否矛盾?到底應該住還是不住?

  濟群法師答:若能做到無所住,當然是最好。無所住,即沒有任何執(zhí)著。但是,你現(xiàn)在能做得到嗎?事實上,生活中有許多表現(xiàn)得對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一旦在乎起來,可能比誰都在乎。人的心理很復雜,有些人對很多事情都很冷漠,很不在意。可一旦遇到感興趣的,就會特別執(zhí)著。就像同樣的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單位面積承受的壓強就越大。若把全部精力投放一個點上,必然深陷其中。我將這種狀態(tài)比做心靈的巨大陷阱。怎么辦呢?我常告訴他們,暫時不妨多在乎一些人,多在乎一些事。也就是說,不要只挖一個陷阱,哪怕多挖一些,也比挖一個深不見底的要好,因為那樣太難爬出來。所以說,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即使你現(xiàn)在覺得什么都不在乎,也不要掉以輕心,以免不經(jīng)意間落入比別人更深的陷阱。

  “應無所住”代表較高層次的用心。心的覺性本是無住的,并非通過后天修成。前面講過,心有兩個層面,一是相對的,一是絕對的;一是心的現(xiàn)象,一是心的本質(zhì)。契入心的本質(zhì)時,就具有“無所住”的功用。如此,任何東西無法沾染其上。因為心的本質(zhì)就是空性,任何情緒、塵勞都無法染污它,就像云彩不能染污虛空一樣。

  如果一時做不到心無所住,不妨先選擇一個健康而無副作用的對象“安住其心”。一旦具足相當?shù)?ldquo;止”力,再依正見修“觀”。隨著觀照力的增強,自然能做到心所無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