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問答 > 漢傳人物問答 >

布施需要智慧觀察和抉擇受者嗎?

本智法師:布施需要智慧觀察和抉擇受者嗎?

問題:

  在第十九品《雜品》中說: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yīng)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著鐘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凈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惡,云何說言施主得罪”。

  弟子覺得雖然受者作惡不及施主,但還是要看受施者是否因施主所施物而去作惡,不能讓受者因為愚癡的緣故,而用施者之財物去做殺、盜、淫、妄的事情,否則是沒有智慧和慈悲的表現(xiàn),最起碼不能由于施主的布施而使受者有作惡的因緣,弟子認(rèn)為布施需要智慧觀察和抉擇受者。這樣理解對嗎?

本智法師:

  受跟施、施跟受的關(guān)系,比方說我們要布施一個人,至于他接受以后,拿去做什么事,那就是他自己自作自受了。我們在布施的那一瞬間,只要東西到他手上,我們是以菩提心布施給他,然后希望他得到財物啊,或者這個法呀,讓他最主要是對生命的一個認(rèn)識,然后使他自己好好學(xué)修,最后成為生命的改變,這樣那么我們的發(fā)心不一樣,當(dāng)下,我們的福報就具足了。這是一個總的。

  但是呢,還有,這個人接受你的財富,他是拿去干壞事的,這個時候你明明知道他要去干壞事,還要布施給他,這樣那么你就助長他去干壞事的外緣了,這個就不可以。

  兩者的區(qū)別還是非常大,也非常明顯。所以說我們在布施的時候,為什么要有智慧,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西隱吉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