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首楞嚴經(jīng)義海卷第四

  首楞嚴經(jīng)義海卷第四(經(jīng)一之四)翦四

  (凡遇圓相即是標辭與?同其上文)。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

  (?奢摩他即出生死到涅盤之道路也)。

  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

  (地水火風空輪各對一指又一一指端有千輻輪相故云輪指屈指問見意欲推心)。

  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手金光耀我心目此即心目俱見)。

  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舉拳初問便言耀我心目再審誰見又卻獨不言心意引推徴明露妄想師資善巧共破執(zhí)情善哉大權(quán)懸知今日)。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當猶對也汝目顯然故云可見又汝眼實可見我拳相意欲推心且許其眼眼即可見何者是心研核至窮妄想須顯)。

  阿難言如來現(xiàn)今徴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能推之心攀緣妄想生死輪回是此為根固執(zhí)既深河沙叵第故今呈露必待破除)。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解前以七番逐破復示二種根本未能領(lǐng)悟猶執(zhí)能推嗟其迷重故叱以語之)。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世尊現(xiàn)相以呵叱過之深也阿難驚起以避座執(zhí)之重也情之主宰皆謂我心今被頓呵孰不驚愕咄呵聲矍逸起貌)。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前塵之相本自虛妄從識變生猶如影像而復引起念想緣慮名之為心心之與境二俱虛妄此心及境即真如海中一浮漚耳故下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xiàn)物浮塵既現(xiàn)實體即隱能覆能暗故云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zhuǎn)。

  (此之妄想能損法身能傷慧命功德法財由之喪失名之為賊迷而不識認為真常將謂嫡生欲期嗣世返遭破喪歷劫貧窮故失元常受輪轉(zhuǎn)也故下文云睧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nèi)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現(xiàn)物棄之大海唯認浮漚迷中倍人真可憐愍○解執(zhí)妄為真如認賊為子也無二顯示真心者真心之體本周法界非妄非真絕言離相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然具三大通二門若約真如門顯此心者則亡因果絕染凈口欲談辭喪心欲緣慮亡無法可破無法可會此則唯顯體大義也若就生滅門顯此心者則彰染凈明體用顯真妄論因果有修有證或破或會如斯顯示皆為隨順入于真如真如之體即一真心也一心真如及生滅相無二無別即三明一即一論三故得治生產(chǎn)業(yè)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己界佛界眾生亦然今之所顯真心相者依生滅門破妄顯也然破會之相諸經(jīng)論中具有此二蓋隨執(zhí)心輕重根有利鈍乘有頓漸教分權(quán)實若執(zhí)重根鈍理須破斥若藥不??眩厥疾弗瘳若根性調(diào)柔妄情輕薄指相即性一切皆如猶良馬見鞭影動即正今經(jīng)先破后會俾輕重二執(zhí)皆盡利鈍兩根俱入如此段經(jīng)即明心能生法自性元常不同前塵分別影事但隨境轉(zhuǎn)體是無常下經(jīng)又明見與見緣本無所有元是菩提妙凈明體又云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此則先令明識真妄后今了妄即真洎乎開悟無妄可了即云皆即菩提妙明元心維摩法華皆有此意如調(diào)馬善醫(yī)適時御物在座根性既殊說者理須兼二如來善巧妙達時機文二)。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yǎng)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fā)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起意修行親近善友即是發(fā)菩提心如來常教令發(fā)此心今復何故說為非心故敘為難準涅盤經(jīng)發(fā)菩提心不是佛性師子吼云若一切眾生先有佛性何故復有初發(fā)菩提心者佛言菩提之心實非佛性是無常故乃至雖念念滅相續(xù)不斷名為修道猶如燈焰雖念念滅亦能破暗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今經(jīng)欲明如來藏心常住真性即是涅盤正因佛性發(fā)菩提心乃是緣了體是無常是故阿難同師子吼以緣了性難正因性此則不辨三因常無常義妄以為難也○標頓教因地既有修證須具三重之因初了悟覺性二發(fā)菩提心三修菩薩妙行)。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依之修行能成佛道因之謗法永作闡提佛說非心誠為難信○標阿難示相懷疑無始時來善惡業(yè)行皆用此心)。

  若此發(fā)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

  (?土木不能了知不能修謗為無此心此若非心土木何異)。

  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

  (解私謂阿難以對境覺知異乎土木封為我心此則正當人執(zhí)之相忽聞訶斥故以無情為難而不知真我無我靈知無知妙凈明心何所不在斯由大權(quán)起教豈慶喜之實然乎)。

  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不了正因體遍通情無情但執(zhí)修謗之心便見土木無性洎被呵責此非汝心由不早辨遂至驚怖然阿難豈謂不知直為末世多作此計用妄心即是佛心惑者既群卒難領(lǐng)悟故再三疑難請為開示也)。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

  (摩頂安慰也阿難疑問將謂無心今若開示必知體遍冥合此理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得此忍時通達一切法門成就一切佛法此非小緣故佛安慰警動其意是故摩頂也○解槜李曰無生法即真如理忍即智也證此法時忍可印持決定不謬故云忍也)。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xiàn)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總標色心故云諸法無別生處故曰唯心此法生起謂由真如不守自性為因無始妄想熏習為緣因緣和合成梨耶識從此變生根身種子器世間等如水起波如鏡現(xiàn)像故云唯心所現(xiàn)一切因果者別舉正報圣凡總該故云一切世界微塵別指依報一切之言亦通此轉(zhuǎn)既由真心隨緣所現(xiàn)亦依真心以為自體如像不離鏡波不離水如下文云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xiàn)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故云因心成體○解孤山曰一切因果即十界正報世界微塵即十界依報此釋上諸法所生也因心成體此釋上唯心所現(xiàn)也因心本具隨緣能造故所造法全能造心依正既是一心一心實無能所)。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jié)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

  (?世間妄有不出色空色中小者草葉縷結(jié)草葉有根種縷結(jié)因絲麻太清為名顯色是貌妄相尚爾況真心耶○解如涅盤說空有四名謂虛空無所有不動無礙也貌謂體貌如雜集論說空一顯色)。

  何況清凈妙凈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清凈揀異妄染妙凈明心即三德具足靈鑒無昧也雖能隨緣成一切法而一切法不能變動若變動者即無諸法以不變故為諸法性如鏡現(xiàn)像不為像變?nèi)魹橄褡儎t不能現(xiàn)一切諸像以不變故為像所依此亦如是故云性一切也豈得妄想不實真亦無體故此責云而自無體也○解性一切心即常住真心能為九界妄心之本性也)。

  若汝執(zhí)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

  (?牒其明執(zhí)也堅守不舍故云執(zhí)吝思惟尋伺兼緣托塵如劃水印空隨手即滅○汝必以此為真性者下即語云○解資中曰藉緣托塵以立分別)。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yè)別有全性。

  (?定其有性也色香等即是事境有牽心用故名為業(yè)既因境有自性元無若保為真離塵應在○解分別覺觀并是依他假合全性自無)。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因聲分別全性元無色香味觸例此可見)。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nèi)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五境不對明了不行既絕外緣故云內(nèi)守幽閑也當爾之時不無分別若便將此內(nèi)分別心為全性者此亦非理而不知此全由第六法塵影像事境所發(fā)亦非全性乃是意識在獨散位比量別緣取獨影境非是明了同五所取故云縱滅見聞覺知也○解真際曰縱滅見聞覺知前六不行也意有四種定位明了夢中覺寤今約明了與五同緣俱不行也所取法塵乃散位獨頭也不緣外境泯跡藏用故曰內(nèi)守幽閑只此虛想是名法塵影事)。

  我非來汝執(zhí)為非心。

  (?我今非是不徇理道強制勒汝軌為非心意顯如來言無枉逼也)。

  但汝于心微細揣摩。

  (但猶獨也此勸不由他人獨于自心諦審揣度研摩理道也此即理長即就何必求人矣○解孤山曰我所訶斥非謂今汝執(zhí)同土木無心勸其揣摩分別之心為當離塵有體為復離塵無體)。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若汝研窮此分別體離六塵外實有性者我即容許是汝真心世人只知即心是佛曾不子細度量此心剎那變異猶如猿猴害馬紛然亂想無暫時停故楞伽云當于靜處觀此妄想流注生滅凡夫不覺妄謂不動故下經(jīng)云如瀑流水望如恬靜流患不見非是無流起信亦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已來念念相續(xù)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故佛再令微細揣摩楷定真?zhèn)巍鸾夥謩e性即妄心也若此妄心離塵有體則容是真心既離塵無體非妄是何應知即真汝心乃暫縱之語非顯真也)。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若離前塵無此分別足顯分別宛是妄想自性本無屬于前塵故可名為分別影事如下文云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解六塵如形分別如影影由形有故無自體心因塵有豈有體耶)。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心因塵有塵屬無常塵既無常必歸變滅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若汝堅執(zhí)無常之心是真性者應合法身同于斷滅以法身體即真性故法身若斷依何修行證無生忍若了如來藏心本周法界本無生滅含里十方寧有方所凡夫身心如影如像執(zhí)此影像為佛性者一何鄙哉○解心隨塵滅修證者誰)。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初聞佛斥此非汝心則驚疑設(shè)難將謂無心洎乎顯示清凈妙明性一切心本來遍圓而為世界因果微塵平等體性佛雖開示又恐久執(zhí)尚堅再約緣塵重研妄想離塵無體豈是元真若堅執(zhí)不融法身應斷修證法忍必無所依阿難雖未悟真且知執(zhí)妄是失故云默然自失○解所執(zhí)既銷故云自失)。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xiàn)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四禪四空及滅受想名為九定通名次第者若入禪時智慧深利能從一禪入一禪心心相續(xù)更無異念可間雜故然修此定能成無漏今言不得漏盡者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耳凡夫修禪多生味著隨禪感果不出三界○故非無漏非別指于滅盡等九亦可別斥前之九定雖通無漏俱是不了問既修此定能得無漏何故經(jīng)云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答此明不得大乘阿羅漢也瓔珞經(jīng)中初歡喜地名鳩摩羅伽秦言逆流乃至七地名阿羅漢秦言過三有故知今言不得漏盡乃指不斷二障之漏不證大乘羅漢也況究竟無學佛地始稱故佛三號有阿羅訶也)。

  皆由執(zhí)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圣果。

  (若了真妄達法界性見與見緣似現(xiàn)前境元我覺明終不誤執(zhí)生死根本以為真實由是不辨認妄為真久處輪回不成圣果然阿難亦得初果以未究竟故云未得若約大乘故無所惑○標或修行人猒下苦粗障欣上凈妙利既有欣猒故云不得漏盡梵語禪那此云靜定定有二種一自性定二作得定作得定者為行人不見性迷心取舍隨此九次第定亦名世定色界中初二三禪慧多定少無色界中定多慧少唯第四禪定慧俱等是大菩薩真修行處報身成道處號華藏世界居四禪頂此九次第是作得定若了自性定即此經(jīng)性凈明體不逐緣生非因境有亦名正法眼藏各各自悟本性性本無念無念即寂寂而常用即我真心用而常寂假名無念即名清凈法身亦名常住真心亦名清凈法界亦名自性定亦名無漏界也○?二破妄見明真見者由前佛問入道發(fā)心遂答因睹如來勝相由眼觀見心生愛樂洎乎舉拳再問復云耀我心目七處徴詰三疑拒抗但且論心未言其見蓋心為萬法之元見為六根之首心有真妄見具正邪故前破妄心顯如來藏即一真法界離緣絕相是所觀境境既已說次明能觀之智智即是慧慧用差別說名為見見有正邪故須料揀故下文云唯愿如來開我道眼得清凈眼等此蓋先體后用法如是故然體用二法不相舍離體是即用之體用是即體之用故前后經(jīng)文明心則約見而辨顯見則就心而論故知一法義分為二也文三)。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

  (責己內(nèi)重涕淚外形拜而復跪冀聞?wù)f)。

  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fā)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

  (初心入道罔解克修恃賴親因?qū)⒒菡茇M知身戒雖從佛得心定宜當自證本不相代斯之謂歟涅盤云汝諸比丘身雖出家而未曾染大乘法服雖復乞食經(jīng)歷多年初未曾求大乘法食衣嚴法體食資慧命不識本常衣食俱失)。

  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解資中曰迷真習妄五道輪轉(zhuǎn))。

  今日乃知。

  (?窮子舍父喻也絕無功德法財以養(yǎng)法身慧命故云窮子不識本真背清凈覺故云舍父輪轉(zhuǎn)五道往而不返故云逃逝因佛指示方知過誤故云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說食不飽喻也前法后喻合之可知夫修行者必須內(nèi)修理觀外助多聞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若偏文字不習觀門說食何異故大論云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日無所睹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譬如人身牛)。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煩惱所知名為二障由煩惱障障心心不解脫造業(yè)受報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脫迷法空理不知諸法性相若了本性常寂諸法元空自然擾惱不生業(yè)性不結(jié)誰曰生死誰為涅盤涅盤生死猶如昨夢今為所縛實為不知二障名體如常所辨也○解煩惱障謂根本及隨也所知障亦名智障障一切種智故)。

  惟愿如來哀愍窮露發(fā)妙明心開我道眼。

  (?無財之極曰窮無上可覆曰露既無功德法財非窮如何既無權(quán)實父母非露如何發(fā)妙明心破煩惱障也開我道眼破所知障也既開道眼見性明心二障若六二執(zhí)隨遣近成住地遠至妙覺善哉妙請不亦至哉○解私謂前破妄心但離粗執(zhí)故今請云發(fā)妙明心也將破妄見欲顯真見故復請云開我道眼也又則眼見必由識心故心眼雙舉叩佛音教其旨甚微問何故先破妄心后破妄見答應有三義一者心為迷妄之元復是人執(zhí)之本妄元破之二者心屬王數(shù)通乎三性故在前破見唯眼識但屬無記故在后破三者所破妄心且離緣塵分別想相而未能知心性常住今破妄見則引盲人矚暗等以彰見性不滅乃至舉手飛光皆顯性無搖動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從粗至細自淺由深開示阿難奢摩他路也)。

  即時如來從胸萬字涌出寶光。

  (?前光從口此光從胸者前文從說羅心此文從心發(fā)見萬字者表無識性德梵云阿悉底迦此云有樂即是吉祥勝德之相有此相者必受安樂則天長壽二年權(quán)制此字安于天樞其形如此卍音為萬字佛胸前有此之形然八種相中此當?shù)谝恢^吉祥萬德之所集也)。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體既具德用不離體用亦具德故云有百千色一時周遍者無漏凈眼普見十方智照無遺微塵皆遍遍灌佛頂智果必同及諸大眾乘因不二○解孤山曰胸有萬字表自心中道為萬法之源涌出寶光表從中理發(fā)于中智有百千色表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周遍十方表十界等照遍灌佛頂表佛佛理齊及諸大眾表彼彼性等)。

  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凈明心得清凈眼。

  (?根本智性因茲顯發(fā)能建大義名大法幢三德秘藏不縱橫并別故云妙十地見之如隔羅谷故曰微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曰密心即體也眼即用也○解圓頓大法超出偏小喻之以幢獲妙明心證中理也得清凈眼發(fā)中智也)。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

  (?此問有三正在誰見余即兼耳)。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凈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先光次見后拳也不從問次者文使故也閻浮檀金正云染部捺陁此西域河名其河近其樹其金出彼河此則河因樹名金因河稱也或云閻浮果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為金也其色赤黃兼帶紫焰故也觀經(jīng)?說閻浮檀金超過紫磨金色百千萬倍唯圣所知佛身光明猶如聚日紫磨必不如此赩大赤色也○解閻浮檀此云上勝赩(許極反怒貌))。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無智之人縱喻難明故舉智者因喻開悟)。

  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以其情見必然故順情而問待其伸答后乃奪之○標若無手必無拳人雖無眼豈是無見)。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果然情見不出于斯故答相類○標無眼心見不昧無手畢竟無拳)。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意明盲雖無眼且心中有見后自釋之)。

  所以者何汝試于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盲雖不見明還能見暗即此見暗亦名為見故云見何虧損)。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

  (常情見暗不名為見故有此難)。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于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徴訖○標在人身肉眼為見緣在人眼日月燈為助緣)。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無眼見黑與有眼見黑二見無別故知見即是心不唯在眼)。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

  (無眼見黑有眼見塵汝必許此是眼所見)。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于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此正例無燈見黑有燈見塵亦應許此是燈所見)。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guān)汝事。

  (此縱破設(shè)或汝許名為燈見燈若有見應名為人不合名燈又若燈見彼暗中人得燈光時不合名見燈自見故應知因燈見色燈不名見因眼見色眼不是見燈之與眼但是見緣體非是見也)。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舉前有眼在暗室時因燈顯照前塵境界眼方得見此名眼見)。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此舉盲者得眼光時因眼顯照前塵境界心方得見以前例此應知見性是心非眼也窮其根本見性元心遞遞相推心為其主余是助因以常情只知眼見不識是心今此且令知其根本未辨真妄 解資中曰既知見性屬心漸明真見矣)。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雖知見性唯心未識真妄若言是妄如來又許獲妙明心得清凈眼若謂是真前文廣破非真乃云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進之又不可退之又難明羝羊觸藩斯之謂矣心既未了口即默然密冀如來慈音開示○標此是結(jié)集阿難之意○解真際曰大眾默然佇誨良由真妄未明若認見境之心前來已奪若謂本真之見豈假根塵口既亡言心希開示)。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wǎng)相光手開五輪指誨來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于鹿園中。

  (?即波羅柰國鹿野苑中五仙所居修行處也佛成道后先入此園度五人耳)。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與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圣果。

  (五比丘者謂阿若憍陳如摩訶男頞鞞比丘婆提婆敷此五佛初出家雪山修道父王憶戀遂召往彼親近承事彼疑非真相次舍去同在鹿園習外道法佛成道后思欲先度彼勞苦者天眼觀見在仙人苑故往開示三轉(zhuǎn)法輪說生滅四諦苦集滅道今言客塵者即別指集諦分別煩惱粗動如客俱生微細難辨如塵此俱喻煩惱障也若下圓通陳如述證即通大乘客如煩惱塵如所知二義無在○解資中曰言客塵煩惱即見思二惑非無始無明也私謂此中所問且約昔時小乘所悟耳意令答出客塵是動主空不動欲將動以譬妄不動以喻真下文屈指飛光義亦如是或曰此教既經(jīng)開顯故今問答客塵二義即是根本無明者非也)。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于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德長臘高最初度故名為長老佛轉(zhuǎn)法輪五人之中陳如先悟佛問解否答云已解因得解名悟此見修如客如塵證得無為生空涅盤湛然不動如主及空因即獲果○標梵語憍陳如此云火器○解孤山曰憍陳那此云解本際以第一解法者也故曰獨得解名)。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旅亭止客舍也俶始前進遑暇也此明客義匆匆不暇停住喻分別煩惱數(shù)數(shù)造業(yè)流轉(zhuǎn)五道未曾暫息三界旅泊受果始畢又造新業(yè)故云食宿事畢俶裝前途)。

  又如新霽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fā)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zhì)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解私謂小乘客塵喻見思生滅主空喻真諦寂然真諦理一以喻從法則主之與空不可分二見思惑異以法觀喻則客之與塵應有二義何者客義粗故喻迷事之惑塵義細故喻迷理之惑又亭客過遲如鈍使難破也隙塵過速如利使易斷也)。

  佛言如是。

  (?此舉新晴太陽高照光入牖隙現(xiàn)空中塵搖動不息此喻俱生煩惱微細難見自非觀智照現(xiàn)終不覺知與身俱生與心同事故此煩惱體全是生滅虛妄不息主人及空俱喻真性不動之義始佛聞悟客塵此欲陳如明其行相意引阿難聞而開解了真見常寂身境動搖陳如剖析甚合佛心故此即可言如是也)。

  即時如來于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問答可知○標屈開五輪指表圣人出入五道也)。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此明境有開合見無開合)。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阿難已聞客塵搖動虛空與主常自寂焉今遇此問例知見性無動無靜若以動靜相形則佛手是動見性是靜若只就見體所明本不曾動今亦無靜此答稍符于真故佛印言如是○△二約身搖動以辨見上來明境有開合見無動靜此則約對外境以辨義則易顯向下只于內(nèi)身自分動靜動中有不動意明境之與身俱是生滅而凡夫人執(zhí)身執(zhí)境不了空無常故于此造業(yè)流轉(zhuǎn)無窮本真自性迷而不識故圓覺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下經(jīng)亦云諸可還者自然非汝又云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此等皆明身境無常見性常住也不見性常二乘所執(zhí)不知無常凡夫迷倒下自雙破至文當知然此所明對境對身以辨見性一性粗淺若原佛意非離此見別有性常性常真體只就此顯以見與見緣無體可得本同空花元是妙明無生滅故下經(jīng)觀河之見亦復如是良以諸疑未斷執(zhí)情深重是故宜就淺近寄明深旨至下文殊為問方顯其意學者知之文二)。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阿難即時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稍知見體無動審問不移故言頭自搖動○標若原佛意非離此見別有性常以見與見緣元是妙明也)。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阿難認見不移若無相形亦無動止故佛印可○標無住者本自不動也尚無有止者謂真見不逐緣生非因境有○解孤山曰舉手開合飛光左右現(xiàn)茲二相只是證成陳那之義以開示阿難也)。

  于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此結(jié)陳如悟客塵客塵動搖俱喻煩惱)。

  汝觀阿難頭自搖動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此結(jié)阿難答身境手有開合頭自動搖身境客塵同一生滅更無二別應知客必有主塵處有空對佛手之見形頭動之性未嘗動靜豈成去來前后會通其揆一也)。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總責也總責凡夫二乘無常計常常計無常凡夫不了身境無常妄執(zhí)實有計我我所起惑造業(yè)流轉(zhuǎn)三界受于一切身心大苦尚不知生滅豈知本如來藏故云以動為身念念生滅等此即責無常計常也二乘雖知一切無常而不悟知本常妙性湛然不動故云遺失真性既不識真亦不辨妄故云顛倒行事其猶棄海認浮漚者耳○解私謂此因阿難謂身境有動見性不動寄[后-口+十]大眾迷真常而見無常也智論明無常有二種謂相續(xù)法壞及念念生滅今云從始洎終蓋言從生至死即相續(xù)法壞也既失真性唯造妄業(yè)故曰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zhuǎn)。

  (?結(jié)失也不了性一切心即是失真此斥二乘不知常也認物為己此指凡夫以動為身等下文身之與心皆是真心中所現(xiàn)物執(zhí)為自己顛倒斯甚自體不識安取他緣如懷至寶于外求丐誰之遇歟故云自取流轉(zhuǎn)○標下經(jīng)云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zhuǎn)曾不開悟性凈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zhuǎn)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xiàn)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解前云顛倒行事但是為物所轉(zhuǎn)正斥能迷之心今言認物為己又斥認所迷之境為我我所也如圓覺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若如是則塵勞之境何由可出故曰輪回是中等已上經(jīng)文雖明見性不動然猶未論此見亦妄離見乃真資中曰此寄粗相密談?wù)嬉姺謩e顯了并在后文也)。

  首楞嚴經(jīng)義海卷第四(經(jīng)第一終)

  音釋

  矍

  (居縛切矍然左右驚顧貌)。

  愕

  (五各切驚愕也)。

  睧

  (音昏)。

  擾

  (音繞亂也)。

  ??眩

  (??正作暝眠見切眩熒絹切??眩憒亂也)。

  瘳

  (音抽病愈也)。

  縷

  (力立切線也)。

  劃

  (呼麥切分剖也)。

  揣

  (初委切)。

  羝

  (都奚切牡羊也)。

  頞鞞

  (頞鳥葛切鞞步迷切)。

  俶

  (昌六切)。

  晹

  (音陽日出也)。

  隙

  (迄過切孔隙也)。

  盼

  (普苑切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