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禪凈雙修調(diào)和論

  禪凈雙修調(diào)和論

  南懷瑾

  禪凈雙修,自宋時永明壽禪師提持以來,由來久矣。及禪門衰落后,用“念佛是誰”話頭,天下叢林,入此話中,終至滯殼迷封者,如麻如粟,于是使參話頭者,如念佛號,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參話頭。雖使二者合流,別創(chuàng)一格,參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禪門參究之旨與方法,勢將永淪喪失矣(參看《參話頭》篇)。今專言調(diào)和之修法。先當明夫《楞嚴經(jīng)》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jié)云: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二)。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

  本章此節(jié),試分作三段:第一段,說念佛入門之方法。第二段,說念佛之成果。第三段,說念佛最高方法,凈念與凈土之關系。必先解決此三前提,而后禪凈雙修之事與理,于以完備。

  第一,方法,分念與憶之二途,皆為定止之學。念又分為持名與默念二門。先說念法:

  (一)十方如來之與眾生,皆具“無緣慈”、“同體悲”之憶念。非獨阿彌陀為如此。今簡極樂凈土一尊而言,以符凈土宗之旨。修習修土行者,此心執(zhí)持阿彌陀佛名號,出聲念之,耳返聞聞其聲,眼返觀觀此念,得使念念不間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切言語動作,皆了不相關,如死如癡,專此一念。

  (二)念得專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雖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到得此時,修學行人,往往心雖在念,六根緣外之境,仍可作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為用。自以為至于勝境,實則已成“老婆念”,不足論也。何以故?因此時在念佛之念,為獨頭意識發(fā)起作用。第六意識,仍然波動,有何用處!必須要將六根收攝,歸此一念,意識不行,念方專一而得真純,此為念佛法門之要髓也。

  如何稱為憶佛?憶者,與念有別。念猶是粗,憶則為細。念是第六意識在用。憶則此之種子,已種于八識(阿賴耶)田中,根深柢固。故大勢至菩薩,以母之憶子為喻。世人母之憶子,雖無口號心思,而此心耿耿,坐臥不安,片刻難忘。如儒家所謂:“必有事焉!”誠敬之極也。憶之為象,菩薩已用善法言之矣。今復不惜眉毛,以眾所習知之惡法為喻。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戀愛,永綰相思之結(jié),心心相印,靈感互通。如第六代達賴喇嘛之情歌云:“入定修觀法眼開,啟求三寶降靈臺;觀中諸圣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又云:“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若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則由念而入憶,即由粗而入細。如此久久,念憶工深,不必著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團團不化;蛟诂F(xiàn)在,或在未來,忽爾此憶之一念,頓時開發(fā),如洞開無物。此心此身,脫焉如忘,所謂花開見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入于凈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詮,惟到時自知耳。若以散心念佛一聲,或唯具一信愿深心,臨終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別耳。

  第二,念佛成果,以凈土為極則。凈土亦分為二門:

  (一)唯心凈土門。(二)實有凈土門,皆為觀慧之學。先釋凈土:土之與地,在理為表持種之義,在事為實質(zhì)土地。凈者,為對染說。粗則一切惡法,如貪嗔癡,人我是非之念(具如《百法明門論》所云),皆為染污之法;細則善見法執(zhí),亦為染法。如得至上節(jié)所述心開念寂,心身兩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見。無物無心,離諸二邊對待之見。對待不立,絕待之體現(xiàn)前。了了分明,常寂圓明。到得此時,自己此心,合于如來藏體。唯心凈土,不待他求。反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即此穢土世界,亦立轉(zhuǎn)成凈,無一而不自在也。到得此時,此心凈土現(xiàn)前,與十方如采接法性流矣。方能切實正知正見,西方極樂凈土,亦同此性。且復知確有實在國土之存在。欲愿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壯士伸臂頃,即生彼土,與諸佛菩薩,同游寂止之門。不但往生可必,凈土西方,亦可應念就我,因法本無來去也。

  心體離念,為無生法忍。念佛入于佛心,相接合流,專一精誠,是謂因地。心開意解,一念不生,入無生忍。大勢至菩薩,以此行門成就,復來此土,傳茲勝法,攝一切眾生,歸于凈土者,具如上述。

  第三,最高凈土方法。修習行人,到得此境,猶未為圓。必須不稍放逸,莫自得少為足。于一切時、一切處, 收攝六根,不使外馳。保養(yǎng)前之凈念,心心無間,長住凈土之境。“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即為入凈念之三摩地(大定)。故菩薩之于圓通法門,無有選擇,而亦不必選擇矣。

  如凈念現(xiàn)前,不加精進,如擊石火,如閃電光,稍縱即逝,故曰不放逸心所。精進無間,此之謂也。到得行滿功圓,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無可說矣。

  此義既明,參禪與念佛,何以能調(diào)和耶?若念佛人,持現(xiàn)前一念,往生凈土,則念佛參禪,于此分途。若念佛與參禪,無論提一句話頭,或持一句佛號,但于一念過去,后念未起,此之中間,一覷覷定,即二者同途,了無差別。所謂前念已滅,滅不追往,后念未生,未生不引,當前一念,既前不著邊,后不落際,當下即空。此之境界(此無一空之境界,姑以境界名之),在凈土為唯心凈念之開端;在參禪為三際斷空,明見此心之初曙。到此無論參禪或念佛,即心即佛之事理,于是可明。然尚未盡其妙,以佛具如來藏全體之大用,若止于此境,猶為小果所詮。參禪者,若以此為至,更無余事,無怪其不知如來藏中,妙有愿力之全體功能也。念佛者,止守此凈心一念,不知如來藏中之大機大用,無怪其不識法界無邊,頭頭是道。

  雖然,一落言詮,法身亦墮,嘮叨多嘴,不若珍惜尾毛。“盡回大地花千萬,供養(yǎng)彌陀凈土身!”我愿如斯,復何言已。

  ——《禪海蠡測》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