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塵不染的意思

佛教一塵不染的意思

  “一塵不染”原指佛教修行時,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潔凈,F(xiàn)泛指絲毫不受壞習(xí)慣,壞風(fēng)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干凈。如趙大年《公主的女兒》:“院子掃得干干凈凈,玻璃擦得一塵不染。”也比喻人的品格清高脫俗,廉潔高尚。如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范蠡霸越之后,脫屣富貴,扁舟五湖,可謂一塵不染矣。”又如《兒女英雄傳》第九回:“聽起來,老人家又是位一塵不染,兩袖皆空的。”“塵”即“塵境”,包括眼所對的色、鼻所對的香、耳所對的聲、舌所對的味等,即色、香、聲、味、觸、法,統(tǒng)稱“六塵”。“六根”與“六塵”相對接觸,會引發(fā)許多迷妄與煩惱,佛家稱為“塵勞”!镀贞捉(jīng)·論降神品》云:“聞大法聲,消除一切塵欲之難。”修道的人不被六塵所玷染,即為“一塵不染”。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