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目前為止我所看過最好的《心經(jīng)》解釋

  確實,我們活著,如果只停留在“色”和“受”的層次上,其粗疏就可想而知,其遺憾也不言而喻。即便是來到“想”的層次上,這“想”便再大也有限,反過來也會限定我們自己,使我們成為一個狹小而固執(zhí)的小我。但如果我們不以為自己之所“想”就天經(jīng)地義,也不總是在“色”和“受”里去尋求滿足和刺激,而是換一條路徑走一走,比方說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下來,設法把眼耳鼻舌都關閉起來,然后往自己的生命深處查看一下,又會怎樣呢?這樣一來,在我們確實地安靜下來以后,即進入了佛法所說的禪定狀態(tài)以后,不僅“色”和“受”的侵擾會消隱下去,就連我們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便也是可以消解和輕減的。等到這樣的功夫純熟之后,我們也就能進入“行”和“識”的境地。

  “行”和“識”的境界自然就更加深遠和寬闊,這里我們不妨作一個比喻。讓我們先把“想”比作一篇文章好了,一個人的思想確實也就像一篇文章,是一個被限定了的整體,所以是疆界分明的,不能彼此進入的。這時候“行”是什么呢?“行”是遷流,是一種能流動的東西,便好比是文章之中的句子,同樣的一個句子也就可以進入到好些不同的文章里去。至于“識”呢,在這種情況下,便自然是更加自由的單字了,所有的句子和文章便都是由它組成的。這一切也就猶如說,你如果是一團板結的物質的話,就是非常之不自由的;但如果你不是物體而是分子呢,就會自由得多了;更不用說你還是電子和基本粒子,如果到了這樣的地步,又還有什么東西能阻擋你,你又還有什么地方不能去呢?

  這一切誠然有些不可思議;然而這似乎不可思議的一切,卻正是佛法所發(fā)現(xiàn)的秘密。當年釋迦牟尼王子在菩提樹下證道之后,他的心靈就最終擺脫了色受想行識的重負,便和宇宙萬物全息相應,便看見了三世十方的所有景象,得知了宇宙萬物的一切根柢。而觀自在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便同樣驗證了這一秘密,照見了“色”和“受、想、行、識”都是“空”的。而這種“空”,自然也就是萬物的本質,世界的依據(jù)。

  這樣地說下來,誠然就要說到生命的規(guī)律,所以經(jīng)文也就進入了第三段, 用八十二個字寫成了下面的文句: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不用說,這兒的“諸法空相”,說的也就是世界和生命的本相,本來的面目或本來的模樣。

  事物誠然有自己的本相,比方說五光十色的萬花筒吧,一旦拆開來之后,不是就只有幾粒細碎的玻璃?還有雪花,或者云霞,雖說是變化萬千,但追尋到終極的地方,還原為本來的面目,也不過是氫原子和氧原子而已。那末“諸法”呢?即是包括生命在內(nèi)的一切物質現(xiàn)象,其真相又是怎樣的呢?在經(jīng)過了上一個段落的開示之后,我們應該意識到,色受想行識諸法的本相也就同樣是“空”的。并且其空靈的程度,就絕非原子電子之類的存在可以比擬;本來都無法描述了,如果勉強地描述一下的話,這種空靈的本相,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和不增不減的。

  什么東西會這樣玄秘,能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和不增不減呢?我們又能在哪兒找到這種東西呢?其實一經(jīng)說破,我們就不難猛省,你只要能回過頭來,審視一下你的意識就行。你不是有喜怒哀樂,還有受想行識?這樣的現(xiàn)象不就很玄秘?而先賢這時候就啟發(fā)我們說,那末在你的喜怒哀樂和受想行識還沒有發(fā)動之前,是不是還應該有一個東西 ?一者是所指,一者則是能指,你就想想看吧,那個可以用來化作喜怒哀樂和受想行識的東西,那又該是一種怎樣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始終載負著的靈智,就是佛法所說的真如實體。這便是世界和生命的本來面目,無比精微,無比空靈,雖然是“空相”,卻又是真實不虛地存在著的。

  仍然用比喻來說的話,我們就姑且把這種空相比喻為氫原子和氧原子,無形無象,也無蹤無影。然而什么時候,這原子一聚合起來,不就成了汽,成了云朵和水,最后還會凝結為冰?世界和生命的情形也一樣,終極的地方是一片妙明,后來便結成了暗色,有了色受想行識。這就是無中生有了,我們的生命就是其中的一種能量體系,是色受想行識的一種集成。有了世界和生命這個“有”之后,又才有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身香味觸法,乃至于生老病死和苦集滅道等等,所有這一切,便不過是能量的聚集、控制和耗散,是彼此的交流、轉化和合成。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只有空靈的本相才永恒不變,而一切的“有”,便都像泡影一樣,是隨緣生滅的,不能常住的。

  所以經(jīng)文在這里就用了一連串的“無”,來說明諸法和萬有的本性。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一點,只看見“有”,不知道“無”,便會執(zhí)著于“有”,即是執(zhí)著于自己的得失和見解,執(zhí)著于各種各樣的本來就留不住的東西,若依佛法看來,也就是癡迷,就是“無明”。而這種癡迷或“無明”的狀態(tài),自然也就是一種“有”的物質狀態(tài),便會始終控制和牽引著我們,使我們永遠在“有”的境況里輪回,包括只是在佛學和道法里糾纏,而不能達到“無智亦無得”的境界,回歸于終極和永恒的存在。

  那末反過來,如果我們清楚了世界和生命的這種真相以后,事情又會怎樣呢?應該說很顯然,這樣一來,我們也就找到了事物的終極的依據(jù)。我們原來不知道這種根本的秘密,沒有這樣的終極的依據(jù),所以我們在討論著這生命和人生的時候,便只能是瞎子摸象似的,一切都只能是自圓其說和自由認取,于是才眾聲喧嘩,縱有所得和所見,也只是一些淺顯的體驗和相對的道理,經(jīng)不住再問一下為什么,到底是不了義,F(xiàn)在當然就不同了,依照這種根本的秘密,對于我們今生今世的生命來說,也就能引導出一種終極的含義。

  所以緊接著,經(jīng)文也就有了第四段和第五段,即分別以菩薩和諸佛的人生選擇為例,來為我們說明生命和人生所能有的終極的意義。

  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的菩薩們,是怎樣來度過自己的一生的呢?

  上面一段的最后一句得到了一個結束語,“無智亦無得”,就是說要解放我們的心識和不計較我們的所得;這就顯得不同于常理,不免讓人生疑;又不要有見解,又不能追求利益,這人生還有什么呢?這時候經(jīng)文便對我們解釋說,并非是什么都沒有,菩薩們就是因為解除了這些束縛,才解放和超越了自己,然后才得到一個完整的天地。

  “以無所得故”,經(jīng)文接著便這樣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這兒便有三個銜接著的緣故,一是無所得故,二是般若波羅蜜多故,三是無掛礙故。我們?nèi)绻私馄渲械牡览恚筒环翉姆疵娴那樾,來體悟一下這種緣故。

  一個人設若不是“無所得”,而是要不斷地有所得,那又怎么樣呢?應該說很清楚,這便是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情形。這所得便始終有限,同時又永無止境。這樣一來,生活就總是在別處,幸福也總是在你不在的地方,你便永遠要在這樣那樣的所得之中游泳,到死也不會有岸,不會有片刻的安寧。而你的種種所得,又注定是留不住的,是非成敗都轉頭空,到頭來都難免風流云散,如夢幻泡影。即便再輪回一次,也還是依然故我,也只能照樣的忙個不停。如果一切只能是這樣地重復的話,你作為萬物之靈長,這靈長之處又何在呢?不就值得人深。

  我們不必畏懼這個“無所得”。比方說你的一雙手吧,如果你得到了一點什么東西,便始終緊緊地把它捏在手里,再也不肯放下,害怕這樣一來就會無所得,你的這雙手又還會有什么用呢?又怎么能像你所希望的那樣,去擁抱整個的世界呢?手如此,心靈當然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的心靈被這樣那樣的所得填塞得滿滿的,就像天空里始終布滿著云絮,智慧的藍天又怎么能夠顯現(xiàn)出來呢?所以菩薩們就不執(zhí)著于自己之所得,才能夠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心靈的藍天。照見了藍天之后,便明白原來在心靈漂浮著的種種見解和念頭,不過是一些靠不住的云絮,從此便不再被這些云絮所迷惑,能夠心無掛礙。

  我們的迷誤就在于心有掛礙,一顆心始終被層出不窮的云絮遮蓋著,這云絮就成了我們的自我,想不到放開,不愿意放開,乃至沒法放開。在這種情況下,世界雖說只有一個,但在不同的人們來說,就注定要用自己的這一團云絮一般的心識去看待世界,然后便固執(zhí)己見,給人生加上種種的目的,給世界蒙上種種的色彩。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這自然是境由心造;至于杯弓蛇影呢?風聲鶴唳呢?也就是顛倒夢想和心懷恐懼了。所以我們也清楚,正常的人們與精神病患者之間,就不過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隨著日子的越來越繁復,誘惑和刺激也越來越深重,我們的心也就越來越浮躁。其浮躁的程度,便好比悶熱而黑暗的鍋子似的。這時候除了依法修行的菩薩們而外,誰又能解脫自在,遠離顛倒夢想,而最終達到涅盤的境地呢?

  涅盤的意思就是圓寂。完全可以說,這圓寂二字,也就概括了佛法的秘密。想想看吧,不就只有圓滿的又才是寂靜的、寂靜的又才是圓滿的?菩薩們從無 所得開始,不斷解放和超越自己,到后來便心無掛礙,心靈所固有的智慧便顯現(xiàn)出來,即是恢復了生命的本相,回歸了生命的本體,這便是圓寂。到了這樣的時候,菩薩們便能夠不離萬物,不住萬物,與世界全息相應,完成了天人合一。所以最高果位的菩薩,也就是等覺菩薩和妙覺菩薩,就與三世諸佛無異,其覺受的境界便和三世諸佛是一樣的。

  這種終極的境界,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經(jīng)文的第五段便說: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佛菩薩們,便安住在這樣的正覺里。在擺脫了生死的輪回和一切苦厄之后,才是不生不滅的,解脫自在的。

  話到這里似乎就說完了。余下來的最后一段,六十五個字,便要為這一切作一個結論。而這時候,在我們跟著經(jīng)文一路地走過來,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這結論也就是十分清楚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咒誠然就是一種真言,一種最真實、最有力的言語。那末相比之下,又還有什么言語,能比般若波羅蜜多更真實、更有力呢?現(xiàn)在把前面說過的一切總括起來,這一部經(jīng)典的心要也就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句真言: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讓我們都到彼岸去吧,快快的得到覺悟。

  也許你很難相信這一切?

  又也許你相信了,又還是愿意留在顛倒夢想里,認為這樣才更美麗,即便墜入地獄也在所不惜?

  這當然都由你。佛法說命自我立,世界并不是神明創(chuàng)造的,也沒有神明在支配著你,你的命運全在你自己的手里。

  但是又也許,你確實看到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喧嘩與騷動,卻找不到你能認可的意義,那又如之何呢?那末這時候,在你上下求索又仍然歸途茫茫的時候,便還有這樣的一條路經(jīng)留在這里。

  這便是諸佛菩薩和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們驗證過的一個秘密。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而我們?nèi)绻咏鸱ǖ脑,誠然就要以經(jīng)典的開示為依據(jù)。依佛說則是佛法,不依佛說則不是佛法。道理也好,法門也好,便全在這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