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磨磚不能成鏡

  磨磚不能成鏡

  語言文字都無法道出禪的真正含義,苦思冥想也無法真正體悟禪的真諦。禪,完全要通過頓悟才可以認識的。下面這個故事就說明了頓悟所帶來的喜悅。磨磚不能成鏡,參禪求道,主要在感悟真心本性,把握這一點,才能進入禪的世界。

  馬祖道一禪師曾是南岳懷讓禪師的弟子,他出家之前隨父親學做簸箕,后來父親嫌這個行當沒有出息,于是就把兒子送到了南岳懷讓禪師那里去學習禪道。在般若修行期間,馬祖整天盤腿靜坐,冥思苦想,希望能夠有一天修成正果。

  有一次,懷讓禪師路過禪房,看見馬祖坐在那里面無表情,神情專注,便上前問道:“你這樣是在做什么?”

  馬祖答道:“我在參禪打坐,這樣才能修煉成佛。”懷讓禪師沒有說什么。

  第二天早上,馬祖吃完齋飯準備回到禪房繼續(xù)打坐,忽然看見懷讓禪師神情專注地在井邊的石頭上磨些什么,他便走過去問道:“禪師,您在做什么呀?”

  懷讓禪師答道:“我在磨磚呀!”

  馬祖又問:“磨磚做什么呀?”

  懷讓禪師說:“我想把它磨成一面鏡子。”

  馬祖一愣說:“磨成一面鏡子?這怎么可能呢?磚本身就沒有光亮,即使你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你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

  懷讓禪師說:“磚不能磨成鏡子,那么靜坐又怎么能夠成佛呢?”

  馬祖頓時開悟:“弟子愚昧,請師父明示。”

  懷讓禪師說道:“譬如馬在拉車,如果車不走了,你是用鞭子打車,還是打馬?參禪打坐也一樣,天天這樣坐禪,能夠坐地成佛嗎?”

  磚不能磨成鏡子,靜坐自然也不能成佛,重要的就在于悟,盲目地去做事情是不可取的,自然也就無法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自己用心去感悟,才能真正進入佛家圣地。

  蘇東坡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朝時期,證悟禪師前去拜見庵元禪師,閑談中就提到了蘇東坡的這首詩。證悟禪師贊嘆地說:“這首詩的前面兩句,頗有氣勢,能達到這種地步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他在禪理上一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否則不會有這樣的成就。”

  庵元禪師卻說:“他只是個門外漢,裝腔作勢罷了,沒什么了不起的!”

  證悟禪師道:“‘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若不是有一定的悟性,豈能作出這樣的詩來?”

  庵元禪師道:“他離道還很遠呢!”

  證悟禪師道:“是嗎?你能否解釋其中的道理呢?”

  庵元禪師道:“你在這里住一晚上,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證悟回去,輾轉(zhuǎn)反側(cè),總是在想這個問題。不知不覺中,天已經(jīng)亮了,他站在窗邊,聽到遠處傳來的鐘聲,恍然大悟道:

  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

  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他拿著這個偈語去見庵元禪師,庵元禪師說道:“禪,不是可以用語言說清的,也不是用文字可以寫出來的,更不是用心思能夠想出來的;禪,只有悟才能領會。”我們來看“南宗禪”杜撰的一個公案。

  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正準備說法,這時大梵天王來到靈山,向釋迦牟尼獻上一朵金色的波羅蜜花。然后坐在最后的座位上,聆聽釋迦牟尼說法。

  釋迦牟尼面對著天上的諸神,一言不發(fā),只是舉起這朵金色的波羅蜜花給大家看。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惟有摩訶迦葉會心微笑。

  于是釋迦牟尼對大家說:“我有正法深藏眼里,以心傳心。你們應擺脫世俗認識的一切假象,顯示諸法常住不變的真相,通過修習佛法而獲得成佛的途徑。了悟本源自性是絕對的最高境界,不要拘泥于語言文字,可不在佛教之內(nèi),亦可超出佛教之外。我以此法傳授給摩訶迦葉。”

  這則小故事闡明了這樣一條禪教大法,那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除此之外,這則公案還為后世禪宗確立了這樣一種傳統(tǒng):參禪悟道,不說為妙。

  唐代的智閑和尚曾經(jīng)拜靈佑禪師為師,有一次,靈佑問智閑:“你還在娘胎里的時候,在做什么事情呢?”

  “還在娘胎里的時候,能做什么事情呢?”他冥思苦想,無言以對。于是說:“弟子愚鈍,請師父賜教!”

  智閑笑著說:“我不能說,我想聽的是你的見解。”

  智閑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閱經(jīng)典,但是沒有一本書可以解答他的疑惑。他這才感悟道:“本來以為飽讀詩書就可以體悟佛法,參透人生的哲理,原來這都是一場空!”

  灰心之余,智閑一把火將佛籍經(jīng)典全部燒掉了,并發(fā)誓說:“從今以后再也不學佛法了,省得浪費力氣!”

  于是他去向靈佑禪師辭別,準備下山,禪師沒有任何安慰他的話,也沒有挽留他,任由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閑來到一個殘破不堪的寺廟,還過著和原來一樣的生活,但是心里還總是放不下禪師問他的那句話。

  有一天,他隨便把一片碎瓦塊拋了出去,瓦塊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發(fā)出了清脆的聲音。智閑的心中突然一片空明,心潮澎湃。他感到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震撼和喜悅,體驗到了禪悟的境界。

  他終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實踐中自悟自證,才能獲得禪旨的真諦。”于是他立即趕到靈佑禪師身邊說:“如果禪師當時為我說破了題意,那么我今天怎么會體會到頓悟的感覺呢?”

  悟的魅力就在于——長久地追尋和執(zhí)著地思索之后,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種永恒和諧的意義,當你覺悟到這其實是一種固有的東西時,就會從內(nèi)心的糾纏中解脫出來。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一切都為之改變了。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