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憂生于執(zhí)念,患生于執(zhí)念

憂生于執(zhí)念,患生于執(zhí)念

  人們常常對世事持有一種執(zhí)念,不能平和面對人生的苦樂得失,因而失了本心。平和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美德。秉持平和的心態(tài)做人,就能自然妥善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這樣做既能使自己獲得成功,又能迎得別人的尊敬,這也是低調(diào)做人的要義。

  宋代有個叫韓琦的人,他器量過人,生性淳樸、厚道,不計較疙疙瘩瘩一類的小事。功勞天下無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頂端,也不見他沾沾自喜;不被重用時,就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他都能做到泰然處之,不被其他事物牽著走。

  他在定武統(tǒng)帥部隊時,經(jīng)常在夜間伏案辦公,這個時候,通常是有一名侍衛(wèi)拿著蠟燭為他照明。

  有一次,那個侍衛(wèi)不小心一走神,蠟燭燒了韓琦鬢角的頭發(fā)。但是,韓琦沒說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頭辦公。

  過了一會兒,他停下歇息時發(fā)現(xiàn)拿蠟燭的侍衛(wèi)換人了。韓琦怕原來那個持著蠟燭的侍衛(wèi)受到責罰,就趕快把侍衛(wèi)長官召來,告訴他說:“不要替換剛才那個侍衛(wèi),因為他已經(jīng)懂得怎樣拿蠟燭了。”

  后來,軍中的將士們知道此事,無不感動佩服。因為侍衛(wèi)拿蠟燭照明時沒有全神貫注,把統(tǒng)帥的頭發(fā)燒了,本身就是失職,但是韓琦連一句責備也沒有,不但忍著疼沒吭聲,還怕侍衛(wèi)受到鞭打的責罰,極力替其開脫。

  他這種容忍比批評和責罰更能讓士兵改正缺點、盡職盡責,而且韓琦統(tǒng)帥大部隊有這樣的容人度量,士兵們誰不愿意為這樣平易近人的統(tǒng)帥獻出自己的力量呢?

  韓琦在鎮(zhèn)守大名府時,有人獻給他兩只出土的玉杯,這兩只玉杯里外都毫無瑕疵,是稀世珍寶。韓琦非常珍愛這兩只玉杯,以至每次大宴賓客時,總要專設一桌,在桌子上鋪上錦緞,將那兩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

  有一次在勸酒時,有一個官吏不小心把玉杯碰到地上摔個粉碎。在座的官員驚呆了,碰壞玉杯的官吏也被嚇壞了,他連忙趴在地上請求韓琦治自己的罪。

  可韓琦卻笑著對賓客說:“大凡寶物,是成是毀,都有一定的時數(shù),該好的時候就好,該壞時誰也保不住。”說著,又轉(zhuǎn)過臉對趴在地上的官吏說:“你只是失手罷了,又不是故意的,我要治你什么罪呢?”

  因為玉杯已經(jīng)打碎,無論怎樣也不能復原,即使把那個打碎玉杯的官吏責罵、痛打一頓,也只是一件徒勞的事,那樣不但會使得眾位賓客感到十分尷尬,也會使那個官吏心生芥蒂,好端端的一場聚會便不歡而散。

  韓琦說出這樣大氣的一番話,立刻博得了眾人的贊嘆,而打碎玉杯的官吏更是對他感激不盡。

  韓琦說:“天下之事,沒有完全盡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不這樣,連一天也過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時,也要以誠相待。只不過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來往罷了。”

  《菜根譚》中有云:“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賞在麗日光風之內(nèi),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若你能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生活中又有什么事情能干擾你呢?

  蘇軾經(jīng)歷烏臺詩案,官差來捉拿他時,他表現(xiàn)得很淡定,他坦率地說:“我知道自己開罪了朝廷,死不足惜,不過請讓我回家一趟,跟家人告?zhèn)別。”

  蘇軾回到家,全家大哭。他卻笑了,還給家人講了一個故事:“真宗時代,皇帝訪求大儒。有人推薦楊樸,但楊樸不愿意。當時皇帝問,您會作詩嗎?楊樸忙答,臣不會。楊樸不想做官,便努力掩飾才學。皇帝又問,您來的時候,您的朋友們贈了幾首詩給您?楊樸回答,他們沒有贈詩給他,我夫人倒是作了一首;实垡宦犈d趣來了,便問,做得什么詩?念來聽聽。楊樸便一字一句地念:更休落魄貪酒杯,且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家人聽了故事,不禁笑了起來,心里稍微安樂了一些。

  隨之,蘇軾就被關進了監(jiān)獄。雖然身陷監(jiān)獄,但他仍然能夠坦然處之。無論在什么境地、什么心態(tài)下,他都能倒頭就睡。

  相傳在蘇軾被拘押的期間,皇帝曾派出一名親信到監(jiān)獄中一探虛實,看看他是不是心中有鬼,是不是在誹謗、攻擊朝政。那名親信到了監(jiān)獄一看,發(fā)現(xiàn)他每天都睡得很踏實,鼾聲如雷,一覺睡到天亮。

  于是親信回去向皇帝匯報:蘇軾每天受審之后,都能倒頭就睡,整夜打鼾,心中沒鬼,才能如此坦然?烧l又能想到,其實這個時候的蘇軾已經(jīng)做好了被殺頭的準備,還寫了兩首絕命詩交代后事。

  后來,絕命詩被送給皇帝御覽,竟然感動了皇帝。最終皇帝決定從輕發(fā)落,貶蘇軾為黃州團練副使。

  據(jù)統(tǒng)計,蘇軾一生被貶十七次,這平和、樂觀的心態(tài)算是鍛煉出來了。從他的詩文里就可知一二: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從字里行間里,可以清楚地看見蘇軾鎮(zhèn)定從容、不慌不亂的人格形象。蘇軾宦海浮沉,幾度春秋,依然受到人們的愛戴,不是因為他的文筆詩詞,而是因為他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是因為他有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都能保持自己的風度。

  人生在世,難免有不稱心如意的地方,能否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十分重要,那將直接影響你的人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