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因果故事 >

因果不虛 善惡有報

因果不虛 善惡有報

  幼時經(jīng)常聽人們講,“要行善積德啊,將來可以做大官”或是“某某某做了那么多壞事,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雖然那時并未形成清晰的善惡觀,但是聽得多了,心中便有了自己的一番道理。后來接觸了佛法,才明了其中的涵義。

  《涅盤經(jīng)》中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huán)不失。”什么叫因果?因果就是業(yè)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好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么因便會得什么果。業(yè)是指一切身心活動,身體、語言、思想,都會形成業(yè),所以有善業(yè)、惡業(yè)之分。而報就是指業(yè)的報應。所以又說:因就是業(yè),果就是報。

  因果報應分為三種:一者現(xiàn)報,即現(xiàn)世作惡,現(xiàn)身即受惡報;現(xiàn)世作善,現(xiàn)身即受善報。二者生報,即此生作善作惡,來生方受善惡之報。三者后報,即報在未來無量生中受善惡報!無量壽經(jīng)》云:“善惡報應,福禍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自身的因果報應,定會在自身上感受,不可能讓別人代受。

  學佛之人對于因果的取舍更要謹慎,這樣才能多造善業(yè),多止惡業(yè)。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能做到不昧因果呢?看不破因果,必然落于因果。

  孔子有個著名的弟子叫顏回,《雍也》中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但顏回二十九歲頭發(fā)就全白了,很早就死了?鬃影@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孔子對顏回的早逝非常不解。顏回這一世固然是個德行高尚的人,但導致顏回早逝正是由于他前世的惡報,而非今生的善行。

  人活在迷中,不知生前,不知死后,所以都愿意固執(zhí)的相信眼睛看到的,身體感受到的。有些人認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沒有什么前因后果;有人看見好人受惡報,惡人受善報,便懷疑因果;有人干脆說:“死了死了,死了便了。”如果一死便了,那人生就沒有價值,學佛修行也就失去了意義。

  有人還振振有詞地反駁說,“做好事有什么善報,做壞事有什么惡報,現(xiàn)在就報給我看呀?看不到叫我怎么相信!”這就屬于執(zhí)迷不悟。當下看不到就不相信,這才是真正的迷信

  其實,這些想法歸根結底是由于他們不懂得因果貫通三世的道理。佛教中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們今生所受得善惡果報,都是由于自己前世所種得業(yè)因,比如今生病苦多,那肯定是過去生中殺業(yè)太重,而今生所作所為,又影響了來世的果報。

  曾看到守成法師的著作中有一篇《餓鬼的果報》的故事——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一日入城乞食,途中見一天人,散華于死尸之上,并且極其恭敬。舍利弗問之。天人曰:“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時,孝養(yǎng)父母,恭敬三寶,廣行眾善。因此,令我今日享受天福,所以特為下界散華,以申謝忱。”舍利弗聞此意后,復前行。于須臾間,又見一餓鬼,連鞭死尸。舍利弗問之。餓鬼曰:“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忤逆二親,毀謗三寶。因此,使我今日備受眾苦,所以狠心鞭之,以泄怨恨。”

  讀完這則故事,感觸頗多,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可能很多人無法靠自己一下子明白許多真理,也可能在經(jīng)歷風雨、飽嘗風霜后難免會有怨言,又可能會在欲望的束縛下露出偶爾的懈怠……但只要我們堅信因果,專注于每一個當下,一定能夠獲得究竟解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