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因果故事 >

不要有害人之心,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

不要有害人之心,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

  這里要說一下因果,害他人的一定會害到自己,這就是因果。可能有人會質(zhì)疑:如果真有因果,為什么做好事的人不見有好報,干壞事的人卻又沒見被懲罰?

  其實因果是很復雜的。一般來講,從因到果需要一定的時間,比如,春天播下種子,秋天才可以收獲,而有些是三年以后才能結(jié)果,這是常識。

  同樣,因果也是自然規(guī)律,只要你遵循它斷惡行善,到時一定會看到果報。否則,只是因為不懂就輕視或踐踏它,對自己是非常不好的。

  《法句經(jīng)》里有這么一則故事:有個獵人帶著一群獵狗去打獵,路上遇著一位比丘,他心里嘀咕,“今天不吉祥,可能打不到獵了。”結(jié)果進了山,確實沒打到任何獵物;丶业穆飞,他又碰著那個比丘了,比丘剛從城里化緣回來。他正好氣憤未消,于是放出獵狗去咬比丘。

  比丘情急之下,爬到了一棵樹上。獵人走到樹下,用弓箭頭去刺比丘的腳底,比丘痛得不能護持袈裟,結(jié)果袈裟從身上滑落,正好罩在樹下獵人的身上。獵狗見到袈裟,以為是比丘掉了下來,一擁而上,把獵人咬死了。

  所以,造罪業(yè)的人,終歸害的是自己。這就是因果。《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里也說:“逆風揚塵,塵不至彼。”一講因果,很多人不信,但不信不能證明沒有。

  我常常感到悲哀:你們是知識分子,為什么就沒有這種知識呢?如果能接受因果及前后世的教育,像藏地一樣,那你們的很多觀念會改變,觀念一改,行為就變了,行為一變,很多社會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因為觀念是一切行為的主導。

  “沒有因果”、“人只有一世”的觀念是錯的,抱這種觀念的人,只考慮自己、只顧眼前很正常,不關(guān)心他人和社會甚至不照顧父母也可以理解,但這是多么可怕啊!

莫言講故事

  我想起莫言在領(lǐng)獎時講的故事。以前我就喜歡看書,也看莫言的書,但興趣不大,是他得了諾貝爾獎以后才看的。人就是這樣,名氣會為他贏得好奇和關(guān)注,這是掛著鉤的。說到名氣,先講另外一個故事吧,這是很早以前聽到的。

  愛因斯坦常去各地講學,他的司機每次都在下面聽,聽久了,自己也會講了。有一次,愛因斯坦對他的司機說:“這次你講吧,反正這里沒人認識我。”于是司機上臺。他講得也確實不錯,所有人都開始鼓掌贊嘆,“愛因斯坦,厲害。”他們真的把他當愛因斯坦了。

  這是故事,真假不好說。不過從中折射出一個道理:我們的社會,過去也好、現(xiàn)在也好,人們聽什么、接受什么,往往跟講述者的名聲和地位有關(guān),對真理也不例外。

  莫言講了個什么故事呢?他得了諾貝爾獎以后,我翻閱了一些他的書,也看了一些評論,有人說這是中國的光榮,有人說他寫得不如巴金,也有人覺得無所謂,“他得不得獎,跟我的工資有什么關(guān)系?”

  不過我覺得確實不容易,在這么多國家、這么多人物里選,不管得哪個獎都不容易。得獎后,他講了個故事,是他爺爺講給他的:

  有一天,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遇到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間破廟。外邊一直打著雷,一陣一陣的,一個個火球滾來滾去,他們都非常害怕。

  這時有一個人說:“我們幾個人里,一定有一個人做了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做過壞事,自己出去接受懲罰吧,免得連累他人。”結(jié)果,沒人出去。

  又有人提議:既然沒人出去,那我們拋草帽,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說明他做了壞事,請自己出去吧。于是大家開始往廟門外拋草帽,七個人的草帽被刮了回來,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出廟外。這些人認定他干了壞事,讓他出去,但他不肯,于是大家就抬著他把他扔了出去。

  這時莫言說:“故事的結(jié)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破廟轟然坍塌。”

  這個故事見仁見智,但在我看來,它除了告訴人們判斷事情要依靠智慧外,更重要的是警示我們:因果規(guī)律總是以心為起點,如果有誰起了害人的心,最終只會害到自己。

  所以,人要有智慧,更要有悲心,要堅持博學,更要培養(yǎng)濟世利他的心。如果學校能建立一種機制,像很多企業(yè)正在做的,借由愛心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利他心,無疑對學校的管理是有益的。

  而且,就社會層面看,這種愛心培訓的意義,可能遠遠超過了一般的知識傳遞,因為當一個人有了愛心、可以忘我付出的時候,他所能提供的效益是非常大的。提供的效益是非常大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