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第四十六回
如實
雪山茫茫,大師何在?
阿明難過得想哭了,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地被「離間」,錯怪了師父,太對不起師父了。
那紳士也不是壞人,卻糊里糊涂地做了壞事。
那魔呢?魔從何來?魔在何處?
也許大師就是有所預見,才不允許他夜出、出界及與人說話吧?他突然明白大師為何把規(guī)矩定得那么嚴,原來一切都是為他好。
多可怕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為何修行這么艱苦呢?他要見大師,他深信大師能給他一個圓滿的答案。
阿明一直在祈求,在懺悔。他祈求能再有個機會跟大師學法。
于是,他開始在雪地流浪,從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村落,從一個山谷到另一個山谷,四處尋求。
這段日子以來,他的真心涌現了,他學會了珍惜。他邊尋找邊實踐大師教過他的法。
放下私心。
真心實踐。
布施守戒。
打破思想局限。
活在當下。
「當學生準備好的時候,上師就出現!
這是雪地修行人中的一句格言。
這一天,阿明剛剛越過雪山嶺,準備到另一個山谷去尋找黃大師,就在經過一個瀑布的時候,看到一個穿褐色袈裟的禿頭修行僧,坐在懸石下用餐。
「那不是黃大師嗎?」
阿明萬分欣喜地走過去。
黃大師似乎已經知道是他,也沒抬頭,眼睛看著缽,只點點頭微笑,繼續(xù)用餐。
太幸福了!兩個多月的辛勞,終于讓他找到了師父,一切都沒白費。
他拿出自己的食物供養(yǎng)師父,大師只拿了一些,他的食物已夠了。
師父吃完了,他給師父洗缽,抹干。
接下來,師徒繼續(xù)討論法,一切如常,好像什么也沒發(fā)生過。
「你在飛機上悟到的,就是『依法如實』的原理。」大師說。
「如果不是師父的『法』所啟發(fā),弟子也悟不了!
「是佛陀的『法』!
這是大師慣常的回答。
「師父又謙虛了。」
「不是謙虛,只是如實!
「謙虛有錯嗎?」
「如實比較可貴。如實就是,事實是怎么樣就怎么樣!
「但謙虛也很好。〔粫o人感到自己驕傲。給人好受,也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方便,很好的人際關系!
「那是世俗人所推崇的,修行人只需要不驕傲。如果我們?yōu)榱说玫?a href="/remen/shiji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世間利益,而以謙虛為手段,就很容易落入虛偽了。你能想像,如果佛說:『我不是佛,我跟你們一樣平凡,沒有什么好教你們的!换蛘f:『我們大家都是佛,你們不用禮拜我,不用向我學習,我們應互相學習,互相指教!荒銜X得如何呢?」
「對,那就很假了,佛沒必要討好人。」
「對了,真實的心在探索真理方面是很可貴的。我們不必刻意降低自己的『我』,因為有降低就有抬高。這是相對、兩面一體的原理,如實就可以了。當我們如實的時候,我們自然就驕傲不起來的。」
「這還是第一次聽到師父這么說。世人都很推崇謙虛的美德。」
「『謙虛』之所以會被推崇,是因為謙虛的人會在別人面前降低自己,不會令別人難受;旧暇褪欠畔伦约旱摹何摇唬プ鹬貏e人的『我』,而照顧別人的『我』就是一切人際關系的關鍵。所以世人都推崇『謙虛』!
「那也不壞啊!」
「是不壞,至少好過驕傲。但是『我』還是『我』。放下虛幻的『我見、我執(zhí)、我慢』才是更可貴的,因為那會有依法如實的力量,是真正的法的力量!
「聽過師父說『我見、我執(zhí)、我慢』,這回能解釋一下嗎?」
「『我見』簡單說就是:錯知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存在著;『我執(zhí)』就是對這個本來不存在的『我』起執(zhí)著;『我慢』就是依那種『我』的假相,或感覺而生起的自尊、自卑──也就是自己比別人好,自己比別人差,或自己不輸于人,與人相等的『我慢心』!
「真的沒有『我』嗎?」
「是沒有『我』!
「那師父常說的放下『我』又是指什么呢?」
「那是指放下我們心中那『我的錯見』,放下對那個『我』所起的妄想與執(zhí)著,和放下那感覺──那種『我慢心』!
「那不是說,本來就沒有一個『我』可以放下?」
「對,當一個人修到體證『無我』時,就是沒有一個『我』可以放下,之前基本上只是放下那種假想,及對那假想的執(zhí)著!
「好像好難!
「一步一步來就可能辦到,從不自私、讓心胸開闊開始!
「但在外頭人們都期望我們說謙虛話的時候,不說幾句,只管如實說真話,是會讓人難受的。」
「如果只是文化上的需要,沒有虛偽不真實的心,謙虛也可以是無我的!
「關鍵不在形,而是在心?」
「對!
。ùm(xù))
- 上一篇:第四十五回
- 下一篇:母愛:穿越風雪的花朵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