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

  印光法師一生弘揚凈土,人人皆知,但是,法師難能可貴之處還在于通宗通教,密護諸宗,這種思想反映在他的三篇重要論文中,即《宗教不宜混濫論》、《凈土決疑論》和《宋版大藏經(jīng)》。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法師對于禪理也是十分透徹的。他在文章中,針對講經(jīng)教者每喜談禪宗而指摘時弊,指出禪人誤解。第二篇文章雖名為凈土決疑,內(nèi)容也是密護禪家宗旨。兩篇論文,都深入淺出,實有發(fā)前人未發(fā)之處。他的第三篇《宋版大藏經(jīng)序》文,指向五宗,“律、教、禪、密、凈,五者名目雖異,理體是一,可專主于一門,不可偏廢于余法,如由四門而入一城,如以四時而成一歲。其相互維持互相輔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反映了法師密護諸宗的深意,說明了他的佛學思想是以整個佛學為歸宿的。

  皈依法師的弟子遍及國內(nèi)外,遠及南洋,不下10萬人。但法師攝受居士弟子,多而不濫。1934年,孫傳芳自天津來函求皈依為弟子,法師沒有收錄,介紹皈依北平的某位法師。名僧弘一法師很仰慕印光法師的人品道德,敬重他象菩薩一般,想拜他為師,居然拜三次,才終于如愿。第一次是來信求拜,印光法師謙辭不收;第二次來信要求拜師,依然不答應收作徒弟;第三次,弘一法師用香火燒自己的臂肉,以“臂香”拜師,這才得到印光法師的同意,收為弟子,共結(jié)法緣。隨后,印光法師請弘一來到他身邊住了半個月,言傳身教。而且,法師教化居士弟子,雖宿儒也不寬容。例如前清老探花馮夢華,曾任安徽巡撫,喜寫草書,平常人認不到一半,他寫信給法師,法師指出他寫的字太草了。后來,他在給法師寫信時,則改用楷書。

  印光法師為人坦誠,不圖謀虛名,且風骨嶙峋,他80歲生日時,召集僧眾道友講話:“道友正在為我籌辦80壽辰祝壽活動,感謝大家一片赤誠好意,不必辦了。我個人反對搞祝壽活動。社會上有些人為了顯示權(quán)勢,擴張勢力而辦壽,也有些人為積財、為揚名而辦壽,他們都把祝壽引為光榮?墒俏矣」庖詾榭蓯u。”當法師說到“可恥”二字時,面紅耳赤,白發(fā)炸散,聲音洪亮,堂內(nèi)一片肅穆。日偽當權(quán)之時,日本軍官拿著日本修訂的《大藏經(jīng)》送給靈巖山寺,有些青年僧人認為是日本人看得起,才把最好的《大正大藏經(jīng)》送給法師?墒欠◣焻s委婉地說:“我們這里的僧眾都是念佛僧人,不是研究經(jīng)文的僧人,請把你們這么好的《大藏經(jīng)》轉(zhuǎn)送給有關研究人員吧!”法師拒絕了日本軍官的贈送。

  法師雖然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他的在家弟子,有許多是受過高等教育和在歐美留過學的?墒菍τ诜鸱ㄖ芾恚◣熃^不和他們一起高談闊論,只是一一勸其專心念佛,這種作風對弘一法師也有很大的影響。無怪乎弘一法師于1924年在給居士王心湛的一段話中說:“朽人于當代善知識者,最服膺者,惟是法師。”以弘一法師的名望與見解,對印光大師如此崇拜、敬重,足見法師在佛教界的聲名與威望。

  一九二八年,師離普陀,居蘇州報國寺。一九三零年,至靈巖山。誨人學佛,唯主敬存誠,深信因果,念佛求生彌陀凈土。其言如布帛菽栗,未可一日離也。一九四零年農(nóng)歷冬十月,謂眾曰:“吾老矣!靈巖方丈,不應久懸。”眾推妙真,乃擇日上位。初選十一月初九,師曰:“太遲了!”再選十一月初四,師謂是日“我自有事”。又復重選十一月初一,師曰:“可矣!”至初一日,師親率眾職事送妙真上位。行禮如儀畢,示微疾。初四日上午一時三十分,由床上坐起云:“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呼水洗手畢,起立言:“阿彌陀佛來接,我要去了!”即由床沿步坐椅上。侍者云:“未坐端正。”師復自立起,端身正坐,低聲念佛。妙真至,師囑云:“你要維持道場,弘揚凈土,不要學大派頭。”爾后即不復語,惟唇動念佛而已。延至五時,如入禪定,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逝矣。世壽八十,僧臘五十九。荼毗,三十二齒全存,五色舍利數(shù)千粒,塔于靈巖。師創(chuàng)弘化社,印施佛學書籍五百余萬冊,佛像百余萬幀,遺著“文鈔”近百萬言,皈依弟子數(shù)十萬人。世推凈土宗十三祖! ∮」夥◣煹囊簧,誠如弘一法師的評價:“弘揚凈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所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其言曰:“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yè)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則愿速出離此苦世界,愿速往生極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毋念暫忘。朝暮于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之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凈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均須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又曰:“余常謂欲得佛法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邸H魺o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yè)日增,而;塾鷾p矣!”又曰:“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至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至于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銅鐵等看。經(jīng)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jīng)像當如忠臣之對圣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yè)障而不消,無;鄱辉鲆印”

  又曰:“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因?qū)で蠊诺轮蕹周卜,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師以因果之理,至為重要。從凡夫乃至成佛,悉不出因果之外,故輒諄諄言之。嘗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報。遭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zhuǎn)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xiàn)在作善作惡,現(xiàn)生獲福獲殃,謂之現(xiàn)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生,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后報。后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yè),決無不報者。轉(zhuǎn)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罪業(yè),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后來生大慚愧,發(fā)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jīng)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xiàn)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yè),即便消滅,尚復能了脫生死,超凡入圣。金剛經(jīng)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jīng),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者,即轉(zhuǎn)變由心之義也。”

  有弟子患病,自慮佛未念好,恐不能往生。師誨之曰:

  “汝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么叫念好?當知十念尚且往生,汝疑自己不能往生,即此一念,就是障礙,就不能往生。念佛之法,重在信愿。只要信愿真切,心中雖未能清凈,亦得往生。如江海中水,雖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xiàn)矣。”

  談及念佛,印光大師則開示道:“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shù),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愿與天下后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念佛記數(shù),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shù),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diào)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