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胎六年神奇誕生 目不識丁終成祖師
唐朝時候,在嶺南新州地方(今廣東省新興縣),有一位原籍范陽(今河北省宛平縣)的盧行瑫先生,本是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的官吏,因貶官削職流放到新州作老百姓。夫人李氏有一天夢見庭前白花競放,白鶴雙飛,異香滿室,即覺有娠,遂竭誠齋戒,懷妊六年,于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歲次戊戌年二月初八日子時生一男嬰。這時只見合府毫光騰空,滿室香氣芬馥。到了拂曉,有兩位異僧來訪,對瑫公說:“恭喜夫人生子,我等特來祝賀,并為令郎命名。”瑫公問何名,僧說:“惠能。”公又問其意,僧答:“惠是將以大法惠濟(jì)眾生,能是能隨眾緣而作佛事。”兩僧說罷,就忽然不見,暪驄D驚異不己,因此即名此兒為惠能。——這就是我國禪宗第六代祖惠能大師誕生的經(jīng)過。
六祖誕生后,不肯飲母乳,夜遇神人,灌飲甘露,才維持了幼小的生命。但不幸的是,在他三歲的時候,父王瑫公去世,葬在宅畔。寡母守志鞠養(yǎng),母子倆就遷往南海(今廣東南海)居住。
惠能長大后就上山打柴,每天運柴去街市出售,用來維持母子兩人的生活。
有一天,惠能打柴回來,便挑著進(jìn)城,很快地就賣給一家客店。他收了柴錢正準(zhǔn)備離開的時候,偶然聽到一位客人在那里高聲朗讀著《金剛經(jīng)》;菽芤驗槟暧资Ц,未受教育,雖然聽不懂那位客人念的是什么經(jīng),但聽來好像有所啟悟似的,便很恭敬地上前向這位客人請教:“先生!您念的是什么書?”這位客人告訴他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菽苡謫枺“您這部經(jīng)是從哪里來的?”客人告訴惠能說:“我從蘄州黃梅縣(今湖北省境內(nèi))的東禪寺來,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那里住持教化,我也曾到那里頂禮膜拜,去聽受這部經(jīng)典,忍大師的弟子有一千多人,五祖常勸四眾弟子,只要誦持這部《金剛經(jīng)》,便能破除我執(zhí)的障礙,顯出自己的本性來,直截了當(dāng)?shù)?a href="/remen/chengf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成佛。”
惠能聽了非常歡喜,就想要去黃梅東禪寺依五祖出家?墒抢夏冈谔茫窈蟮纳钣謱⑷绾文?因此,他不免躊躇不決。也許是宿世的因緣吧,這時另一位客人聽說他有出世之意,非常高興,當(dāng)即慷慨解囊,送給惠能十兩白銀,要他拿去安頓老母、備置衣糧,并且指示他速去黃梅參拜五祖;菽苣昧算y子回家,稟明母親要去黃梅出家的事。母親知子非凡,便允許他去出家。惠能非常高興,把母親安置好后,就拜辭堂上,束裝啟程。一路上走了三十多天,便來到黃梅。
惠能到了黃梅,便找到東禪寺,即拜謁五祖弘忍大師。大禮已畢,五祖問他:“你是哪里人?想要求什么呢?”
“弟子是嶺南新州的百姓,此次遠(yuǎn)道專程而來禮拜大師,只求作佛,不求他物!”惠能答道。
“哦!你是嶺南人,那里多獦獠蠻族,蠻子也能作佛?”五祖故意試探他道。
“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豈有南北之分?獠蠻身與和尚身雖不同,但其佛性又有什么差別?”惠能應(yīng)答如流,言詞鋒利。
五祖聽了惠能應(yīng)答的話,知道這是堪作法器的人才。本想再試問幾句,但見徒眾左右圍繞,恐他鋒芒露得太明顯了會招人妒忌,便對惠能說:“好吧!你且隨著大眾去工作服務(wù)吧!”
“啟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若不離自性,即是福田,不知和尚叫我去作什么務(wù)?”惠能的悟性很高,這幾句話問得很透徹,言外之意是說,自己的心性本來是清凈光明的,只要不離自性便是功德圓滿的福田。五祖聽了心中很是贊嘆,暗喜這蠻子的根性太利了,怕他遭嫉,便對他揮著手說:“你不要啰嗦了!趕快到槽坊去吧!”
惠能退到后院,這時有一行者給他派了砍柴舂米的工作。
惠能在后院槽廠,每日劈柴舂米,這樣無聲無息地工作了八個多月。他工作勤奮,雖苦無怨。
有一天,五祖大師來到后院,對惠能說:“我在初次接見你時,就看出你的見地與眾不同,堪作法器,但恐有惡人嫉妒害汝,所以我不和你多說什么,不知你可曉得否?”
惠能答道:“是的,弟子也知道和尚的慈悲和苦衷,所以也不敢到前院去,只有在這里埋頭苦干,免得拋頭露面、多出是非。”
次日,五祖忽然召集眾弟子,于是諸門人紛集祖堂。五祖對眾宣布說:“世間眾生,惟生死事大!你們終日只知修福,妄求有漏福田,不知此有漏之福終非究竟,對于生死苦海反不求出離。要知自性若迷,福田又焉能相救哉?今命汝等各自回寮,收攝六根,觀察你們的智慧,取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前來見我。若能悟得大意,我將衣法傳汝,為第六代祖。火速去作,不得遲滯!若用思量,即不中用。凡是見到自己本性的人,言下即見。若能作到這樣的,即使掄刀上陣,亦得見性。”
諸門弟子聽了五祖的宣布,退出祖堂,大家都竊竊私議:“我等何必多此一舉,即使思量作偈,亦非見性之作,枉費心力,又有何益?神秀上座是本寺教授師,除了他以外,還有誰能傳得衣法呢!”大家聽了這些話也就死心,索性就不去作偈,心想:“反正我等以后依止神秀大師就是了。”
神秀本人不見大家動靜,心中想道:“他們不作偈的意思,必以我為他們的教授師,但我必須作偈呈和尚,否則和尚又焉知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然而我呈偈的用意,為求和尚印可即善,若為希圖祖位則惡,這與凡夫一般欲謀祖位的名利之心又有什么分別!但若不呈偈印證,又終不得法,真是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在五祖堂前有走廊三間,原擬請官居供奉之職的盧珍居士繪畫《楞伽經(jīng)》說法圖及歷代祖師代代相承之血脈圖,俾流傳后世供養(yǎng)。是夜神秀作好了偈,曾幾度行至祖堂前,總因自己見地不真,心中恍惚,遍體汗流,欲進(jìn)又退,前后經(jīng)四日,去了十三次,終未呈偈。
神秀想道:“不如在祖堂前走廊下,把它寫在墻壁上,任和尚自己去發(fā)現(xiàn),得贊許,便出而禮拜,承認(rèn)是自己作的。若此偈不堪見性,就讓它去,也只好怨我自己修學(xué)不足,枉住山中數(shù)年,受人崇敬禮拜,我更修何道呢!”于是,神秀在是夜三更,不使別人知道,左手執(zhí)燈,右手執(zhí)筆,書偈壁上: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寫了偈就歸寮房,誰也不知何人所作。神秀想:“明天五祖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說我不堪見性,則怪我自己迷惑,宿業(yè)障重,不能受法。總之,圣法難以測度耳。”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臥難安。
直至五更,五祖已知神秀未曾入門,不見自性。天明即著侍者去請了盧供奉來,走向南廊壁間,準(zhǔn)備照前擬繪畫圖相,但見壁上書偈,便對盧居士說:“勞你遠(yuǎn)來,卻不用畫了。蓋《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不用畫了。”
五祖為保留此偈,與人誦持,以慰眾望,故引經(jīng)作證,取消了畫相的計劃。于是令眾弟子:“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得大利益!”又令門人,焚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可見性。
眾門人誦偈,多贊嘆稱善!
五祖到了夜間三更人靜時,喚神秀入堂,問偈是否他作。神秀只得實告,但說明自己不敢妄求祖位,只希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小智慧。
五祖告訴神秀:“這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尚未入門,這般見解,要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你且回去,重作一偈送來吾看,若得入門,便傳衣法。”
神秀回寮房后,雖又經(jīng)過多曰,偈仍作不出來。
這時,有一沙彌從磨坊經(jīng)過,口里卻唱著神秀作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恰巧被惠能聽見,惠能心里有數(shù),這首偈子并未見到本性,但不知是誰作的,于是將童子喚住問他:“上人!您口誦的是什么人作的偈子?”
“你這蠻子!啥事都不知,這是我們寺里鼎鼎大名的神秀上座所作的偈子!寫在南廊壁間,五祖大師令人皆誦,還要我們向它禮拜,依偈去修,便不墮惡道,更得大利益!看來五祖要把這衣缽傳給他了……”
惠能聽了,就對小沙彌說:“上人!我在這里踏碓已經(jīng)八個多月,還沒有到堂前去過,敢煩您引我到南廊去拜拜偈子好嗎?”
童子立刻答應(yīng),遂引惠能到偈前禮拜。禮畢,惠能因不識字,又拜托沙彌再朗讀一遍給他聽。
這時有一位江州(今江西九江等縣)刺史的佐吏官姓張名日用,也正在讀偈,惠能聽了對張說:“我也有一偈,請先生為我寫上。”
這位佐吏官聽了,頗感驚奇,帶著懷疑的口吻說:“你!你也有一偈?”
惠能知其有輕視的意思,便對他說:“眾生本來即佛,欲求無上菩提,不可輕于初學(xué)。因為菩提之性非因緣而生,是超脫言語文字的,所以下下人也能有上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這位官吏聽了他這番高論,心中便不敢再存傲慢之意,不但答應(yīng)為他寫偈,還要求惠能:如若得法,須先度他。
于是惠能口唱,張日用就替他寫在壁上,只見寫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時五祖門下弟子莫不投以驚訝的眼光,異口同聲連連嘖嘖稱奇:真是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才多久,竟已成了肉身菩薩。于是立刻傳到五祖丈室,五祖出來一看眾人驚奇的眼色,立刻拿起僧鞋,把惠能作的那首墨跡未干的偈子給抹擦了,還連說:“這偈也沒有見性。”一時,門徒們驚奇的心情才見平靜下來。
次日,五祖偷偷來到磨坊,見惠能腰間纏著一塊石頭,正在舂米,心中暗嘆:“求道的人,應(yīng)當(dāng)這樣么?”又問惠能:“米熟了沒有?”
惠能立刻應(yīng)道:“早就熟了,只還未篩(師)過!”
他倆一問一答,言下之意,聰明的讀者當(dāng)能了然。五祖見他應(yīng)答恰當(dāng),就用錫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會得祖意,等到三更鼓響,暗暗來到丈室,五祖怕被別人看見,還把門窗的孔隙用袈裟遮住了,即為惠能一人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講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處,惠能豁然大悟,明了一切萬法是不離自性的;菽芪蚝螅瑢ξ遄嬲f:“真想不到自己的本性,本來就是清凈的,本來并無生滅的,本來自己具足的,本來沒有動搖的,本來能生萬法的!”
五祖聽了他的話,知惠能已經(jīng)徹悟本性,就對他說:“不識本性的人,學(xué)法亦徒然無益,若識得自己的本心,見了自己的本性,那就是大丈夫、天上人間的師表,與佛一般無二。”
于是,五祖就在是夜三更人靜、大家都不知不覺的時候,傳給惠能頓悟的教法,并授給衣缽,還對他說:“你已是禪宗第六代祖,你要好好地護(hù)念住,普遍地去度化有情的眾生,使它流布將來,不要使它斷絕了啊!”
五祖說罷就把衣缽授給了惠能,還叮嚀了一番,又說了一首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五祖又對惠能說:“從前初祖達(dá)摩大師剛來此地,恐人不信,所以傳授此衣以為信證,代代相承;其實以心傳心,都是要自悟自證。自古以來,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是爭的開端,到你為止,勿再相傳。若再傳此衣,則生禍害,吾宗命脈,反保不了。你現(xiàn)在快去吧!久了恐怕有人會害你!”
惠能聽了,不免猶豫,便啟問五祖,要向何處去?
五祖告訴他說:“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是夜三更,惠能領(lǐng)了衣缽,五祖送至九江驛,五祖與惠能上船,惠能撐桿開船,五祖又試著問他說:“應(yīng)該是我渡你啊!”
“迷的時候師度,悟了以后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菽苌L于邊疆,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惠能不假思索,應(yīng)答得很恰當(dāng)。
五祖聽了,也立刻為他印證說: “如是如是!以后諸佛心法,由你來大行于世!汝今此去向南,時機未熟,不宜速說,否則佛法難以興起。”
于是惠能辭別五祖,舍舟登陸,向南而去。
- 因果報應(yīng)
- 嫖娼有報應(yīng)嗎?真實的嫖娼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yīng)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xué)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fēng)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jìn)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dǎo)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六則
- 佛咒感應(yīng)
- 善護(hù)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xiàn)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jìn)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