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水第十二
黃帝問于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內屬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岐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劣,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黃帝曰:余聞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聞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足太陽外合清水,內屬膀瞇,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于渭水,內屬于膽。足陽明外合于海水,內屬于胃。足太陽外合于湖水,內屬于脾。足少陰外合于汝水,內屬于腎。足厥陰外合于漏水,內屬于肝。手太陽外合推水,內屬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于溪水,內屬于三焦。手陽明外合于江水,內屬于大腸。手太陽外合于河水,內屬于肺。手少陰外合于濟水,內屬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內屬于心包。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huán)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漂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137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妨伯答日: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大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①撩之,命日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很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黃帝日: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幗之大小,可為量度乎?岐伯答日: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失②度之人,癌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制乎?審切循們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