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卷八
官人(連語)
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師,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廝役。
知足以為源泉,行足以為表儀;問焉則應(yīng),求焉則得;入人之家足以重人之家,入人之國足以重人之國者,謂之師。知足以為礲礪,行足以為輔助,仁足以訪議;明於進賢,敢於退不肖;內(nèi)相匡正,外相揚美者,謂之友。知足以謀國事,行足以為民率,仁足以合上下之;國有法則退而守之,君有難則進而死之;職之所守,君不得以阿私托者,大臣也。修身正行不怍于鄉(xiāng)曲,道語談?wù)f不怍于朝廷;智能不困於事業(yè),服一介之使,能合兩君之;執(zhí)戟居前,能舉君之失過,不難以死持之者,左右也。不貪於財,不淫於色;事君不敢有二心,居君旁不敢洩君之謀;君有失過,雖不能正諫以其死持之,憔悴有憂色,不勸聽從者,侍御也。柔色傴僂,唯諛之行,唯言之聽,以睚眥之間事君者,廝役也。
故與師為國者帝,與友為國者王,與大臣為國者伯,與左右為國者強,與侍御為國者若存若亡,與廝役為國者亡可立待也。
取師之禮,黜位而朝之。取友之禮,以身先焉。取大臣之禮,皮幣先焉。取左右之禮,使使者先焉。取侍御之禮,以令至焉。取廝役之禮,以令召矣。
師至,則清朝而侍,小事不進。友至,則清殿而侍,聲樂技藝之人不并見。大臣奏事,則俳優(yōu)侏儒逃隱,聲樂技藝之人不并奏。左右在側(cè),聲樂不見。侍御者在側(cè),子女不雜處。
故君樂雅樂,則友、大臣可以侍;君樂燕樂,則左右、侍御者可以侍;君開北房從薰服之樂,則廝役從。清晨聽治,罷朝而論議,從容澤燕。夕時開北房,從薰服之樂。是以聽治論議從容澤燕,矜莊皆殊序,然后而帝王之業(yè)可得而行也。
勸學(xué)(連語)
謂門人學(xué)者:舜何人也?我何人也?夫啟耳目,載心意,從立移徙,與我同性。而舜獨有賢圣之名,明君子之實;而我曾無鄰里之聞,寬狥之智者,獨何與?然則舜僶俛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
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潔,則過之者莫不睨而掩鼻。嘗試傅白黱黑,榆鋏陂,雜芷若,虻虱視,益口笑,佳能佻志,從容為說焉。則雖王公大人,孰能無悇憛養(yǎng)心而巔一視之?今以二三子材,而蒙愚惑之智,予恐過之有掩鼻之容也。
昔者南榮跦丑圣道之忘乎己,故步涉山川,坌冒楚棘,彌道千馀,百舍重繭,而不敢久息。既遇老聃,噩若慈父,雁行避景,夔立蛇進,而后敢問。見教一高言,若饑十日而得大牢焉。是達若天地,行生后世。
今夫子之達佚乎老聃,而諸子之材不避榮跦,而無千里之遠、重繭之患。親與巨賢連席而坐,對膝相視,從容談?wù)Z,無問不應(yīng),是天降大命以達吾德也。吾聞之曰:時難得而易失也。學(xué)者勉之乎!天祿不重。
道術(shù)(連語)
曰:“數(shù)聞道之名矣,而未知其實也,請問道者何謂也?”
對曰:“道者所道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shù)。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shè)諸也;術(shù)也者,所從制物也,動靜之數(shù)也。凡此皆道也。”
曰:“請問虛之接物何如?”
對曰:“鏡義而居,無執(zhí)不臧,美惡畢至,各得其當;衡虛無私,平靜而處,輕重畢懸,各得其所。明主者南面而正,清虛而靜,令名自命,令物自定,如鑒之應(yīng),如衡之稱。有?和之,有端隨之,物鞠其極,而以當施之。此虛之接物也。”
曰:“請問術(shù)之接物何如?”
對曰:“人主仁而境內(nèi)和矣,故其士民莫弗親也;人主義而境內(nèi)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順也;人主有禮而境內(nèi)肅矣,故其士民莫弗敬也;人主有信而境內(nèi)貞矣,故其士民莫弗信也;人主公而境內(nèi)服矣,故其士民莫弗戴也;人主法而境內(nèi)軌矣,故其士民莫弗輔也。舉賢則民化善,使能則官職治;英俊在位則主尊,羽翼勝任則民顯;操德而固則威立,教順而必則令行;周聽則不蔽,稽驗則不惶,明好惡則民心化,密事端則人主神。術(shù)者,接物之隊。凡權(quán)重者必謹於事,令行者必謹於言,則過敗鮮矣。此術(shù)之接物之道也者。其為原無屈,其應(yīng)變無極,故圣人尊之。夫道之詳,不可勝述也。”
曰:“請問品善之體何如?”
對曰:“親愛利子謂之慈,反慈為嚚;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為孽;愛利出中謂之忠,反忠為倍;心省恤人謂之惠,反惠為困;兄敬愛弟謂之友,反友為;弟敬愛兄謂之悌,反悌為敖;接遇慎容謂之恭,反恭為媟;接遇肅正謂之敬,反敬為慢;言行抱一謂之貞,反貞為偽;期果言當謂之信,反信為慢;衷理不辟謂之端,反端為趽;據(jù)當不傾謂之平,反平為險;行善決菀謂之清,反清為?攵;辭利刻謙謂之廉,反廉為貪;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以人自觀謂之度,反度為妄;以己量人謂之恕,反恕為荒;惻隱憐人謂之慈,反慈為忍;厚志隱行謂之潔,反潔為汰;施行得理謂之德,反德為怨;放理潔靜謂之行,反行為污;功遂自卻謂之退,反退為戟;厚人自薄謂之讓,反讓為冒;心兼愛人謂之仁,反仁為戾;行充其宜謂之義,反義為懜;剛?cè)岬玫乐^之和,反和為乖;合得密周謂之調(diào),反調(diào)為盭;優(yōu)賢不逮謂之寬,反寬為阨;包眾容易謂之裕,反裕為褊;欣忄熏可安謂之煴,反煴為鷙;安柔不苛謂之良,反良為齧;緣法循理謂之軌,反軌為易;襲當緣道謂之道,反道為辟;廣較自斂謂之儉,反儉為侈;費弗過適謂之節(jié),反節(jié)為靡;幼銀勉善謂之慎,反慎為怠;忠惡勿道謂之戒,反戒為傲;深知禍福謂之知,反知為愚;亟見窕察謂之慧,反慧為童;動有文體謂之禮,反禮為濫;容服有義謂之儀,反儀為詭;行歸而過謂之順,反順為逆;動靜攝次謂之比,反比為錯;容志審道謂之僩,反僩為野;辭令就得謂之雅,反雅為陋。論物明辯謂之辯,反辯為訥;纖微皆審謂之察,反察為旄;誠動可畏謂之威,反威為圂;臨制不犯謂之嚴,反嚴為<車辰>;仁義修立謂之任,反任為欺;伏義誠必謂之節(jié),反節(jié)為罷;持節(jié)不恐謂之勇,反勇為怯;信理遂惔謂之敢,反敢為揜;志操精果謂之誠,反誠為殆;克行遂節(jié)謂之必,反必為怚。凡此品也,善之體也,所為道也。”
故守道者謂之士,樂道者謂之君子;知道者謂之明,行道者謂之賢,且明且賢,此謂圣人。
六術(shù)(連語)
德有六理,何謂六理?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六理無不生也,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內(nèi)。是以陰陽、天地、人盡以六理為內(nèi)度,內(nèi)度成業(yè),故謂之六法。六法藏內(nèi),變氵不而外遂,外遂六術(shù),故謂之六行。是以陰陽各有六月之節(jié),而天地有六合之事,人有仁、義、禮、智、信之行,行和則樂興,樂興則六,此之謂六行。陰陽、天地之動也,不失六律,故能合六法;人謹修六行,則亦可以合六法矣。
然而人雖有六行,細微難識,唯先王能審之,凡人弗能自志。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是以先王為天下設(shè)教,因人所有,以之為訓(xùn);道人之情,以之為真。是故內(nèi)法六法,外體六行,以興《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shù)以為大義,謂之六藝。令人緣之以自修,修成則得六行矣。六行不正,反合六法。藝之所以六者,法六法而體六行故也,故曰六則備矣。
六者非獨為六藝本也,他事亦皆以六為度。聲音之道以六為首,以陰陽之節(jié)為度。是故一歲十二月,分而為陰陽,陰陽各六月。是以聲音之器十二鐘,鐘當一月,其六鐘陰聲,六鐘陽聲;聲之術(shù),律是而出,故謂之六律。六律和五聲之調(diào),以發(fā)陰陽、天地、人之清聲,而內(nèi)合六法之道。是故五聲宮、商、角、徵、羽,唱和相應(yīng)而調(diào)和,調(diào)和而成理謂之音。聲五也,必六而備,故曰聲與音六。夫律之者,象測之也,所測者六,故曰六律。
人之戚屬,以六為法。人有六親,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從曾祖而昆弟,故為從曾祖昆弟;從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備於六,此之謂六親。親之始於一人,世世別離,分為六親。親戚非六則失本末之度,是故六為制而止矣。六親有次,不可相逾,相逾則宗族擾亂,不能相親。是故先王設(shè)為昭穆三廟以禁其亂。何為三廟?上室為昭,中室為穆,下室為孫嗣令子。各以其次,上下更居;三廟以別,親疏有制。喪服稱親疏以為重輕,親者重,疏者輕,故復(fù)有粗衰、齊衰、大紅、細紅、緦麻,備六,各服其所當服。夫服則有殊,此先王之所以禁亂也。
數(shù)度之道,以六為法。數(shù)加於少而度出於居,數(shù)度之始,始於微細。有形之物,莫細於毫。是故立一毫以為度始,十毫為發(fā),十發(fā)為厘,十厘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備於六,故先王以為天下事用也。
事之以六為法者,不可勝數(shù)也。此所言六,以效事之尺,盡以六為度者謂六理,可謂陰陽之六節(jié),可謂天地之六法,可謂人之六行。
道德說(連語)
德有六理。何謂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諸生者,皆生於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獨玉也。寫德體六理,盡見於玉也,各有狀,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澤者,鑒也,謂之道;腒如竊膏謂之德;湛而潤厚而膠謂之性;康若濼流謂之神;光輝謂之明;礐乎堅哉謂之命;此之謂六理。鑒生空竅,而通之以道。德生理,通之以六德之畢離狀。六德者,德之有六理。理,離狀也。性生氣,而通之以曉。神生變,而通之以化,明生識,而通之以知。命生形,而通之以定。
德有六美,何謂六美?有道、有仁、有義、有忠、有信、有密,此六者德之美也。道者,德之本也;仁者,德之出也;義者,德之理也;忠者,德之厚也;信者,德之固也;密者,德之高也。
六理、六美,德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固為所生者法也。故曰:道此之謂道,德此之謂德,行此之謂行。所謂行此者,德也。是故,著此竹帛謂之《書》!稌氛,此之著者也;《詩》者,此之志者也;《易》者,此之占者也;《春秋》者,此之紀者也;《禮》者,此之體者也;《樂》者,此之樂者也。祭祀鬼神,為此福者也;博學(xué)辯議,為此辭者也。
道者無形,平和而神。道有載物者,畢以順理適行,故物有清而澤。澤者,鑒也。鑒以道之神。扌摹貫物形,通達空竅,奉一出入為先,故謂之鑒。鑒者,所以能也。見者,目也。道德施物,精微而為目。是故物之始形也,分先而為目,目成也形乃從。是以人及有因之在氣,莫精於目。目清而潤澤若濡,無毳穢雜焉,故能見也。由此觀之,目足以明道德之潤澤矣,故曰“澤者,鑒也”,“生空竅,通之以道”。
德者,離無而之有。故潤則腒然濁而始形矣,故六理發(fā)焉。六理所以為變而生也,所生有理。然則物得潤以生,故謂潤德。德者變及物理之所出也。夫變者,道之頌也。道冰而為德,神載於德。德者,道之澤也。道雖神,必載於德,而頌?zāi)擞兴,以發(fā)動變化而為變。變及諸生之理,皆道之化也,各有條理以載於德。德受道之化,而發(fā)之各不同狀。德潤,故曰“如膏,謂之德”,“德生理,通之以六德之畢離狀”。
性者,道德造物。物有形,而道德之神專而為一氣,明其潤益厚矣。濁而膠相連,在物之中,為物莫生,氣皆集焉,故謂之性。性,神氣之所會也。性立,則神氣曉曉然發(fā)而通行於外矣,與外物之感相應(yīng),故曰“潤厚而膠謂之性”,“性生氣,通之以曉。”
神者,道、德、神、氣發(fā)於性也,康若濼流不可物效也。變化無所不為,物理及諸變之起,皆神之所化也,故曰“康若濼流謂之神”,“神生變,通之以化”。
明者,神氣在內(nèi)則無光而為知,明則有輝於外矣。外內(nèi)通一,則為得失,事理是非,皆職於知,故曰“光輝謂之明”,“明生識,通之以知”。
命者,物皆得道德之施以生,則澤潤,性、氣、神、明及形體之位分、數(shù)度,各有極量指奏矣。此皆所受其道德,非以嗜欲取舍然也。其受此具也,礐然有定矣,不可得辭也,故曰命。命者,不得毋生,生則有形,形而道、德、性、神、明因載於物形,故曰“礐堅謂之命”,“命生形,通之以定”。
物所道始謂之道,所得以生謂之德。德之有也,以道為本,故曰“道者,德之本也”。德生物又養(yǎng)物,則物安利矣。安利物者,仁行也。仁行出於德,故曰“仁者,德之出也”。德生理,理立則有宜,適之謂義。義者,理也,故曰“義者,德之理也”。德生物,又養(yǎng)長之而弗離也,得以安利。德之遇物也忠厚,故曰“忠者,德之厚也”。德之忠厚也,信固而不易,此德之常也。故曰“信者,德之固也”。德生於道而有理,守理則合於道,與道理密而弗離也,故能畜物養(yǎng)物。物莫不仰恃德,此德之高,故曰“密者,德之高也”。道而勿失,則有道矣;得而守之,則有德矣;行而無休,則行成矣。故曰“道此之謂道,德此之謂德,行此之謂行”。諸此言者,盡德變;變也者,理也。
《書》者,著德之理於竹帛而陳之令人觀焉,以著所從事,故曰“《書》者,此之著者也”!对姟氛,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緣之以自成也,故曰“《詩》者,此之志者也”。《易》者,察人之循德之理與弗循而占其吉兇,故曰“《易》者,此之占者也”。《春秋》者,守往事之合德之理與不合而紀其成敗,以為來事師法,故曰“《春秋》者,此之紀者也”!抖Y》者,體德理而為之節(jié)文,成人事,故曰“《禮》者,此之體者也”!稑贰氛,《書》、《詩》、《易》春秋》、《禮》五者之道備,則合於德矣。合則然大樂矣,故曰“《樂》者,此之樂者也”。人能修德之理,則安利之謂福。莫不慕福,弗能必得,而人心以為鬼神能與於利害,是故具犧牲、俎豆、粢盛,齋戒而祭鬼神,欲以佐成福,故曰“祭祀鬼神,為此福者也。”德之理盡施於人,其在人也,內(nèi)而難見。是以先王舉德之頌而為辭語,以明其理;陳之天下,令人觀焉;垂之后世,辯議以審察之,以轉(zhuǎn)相告。是故弟子隨師而問,受傳學(xué)以達其知,而明其辭以立其誠,故曰“博學(xué)辯議,為此辭職者也”。
德畢施物,物雖有之,微細難識。夫玉者,真德寫也。六理在玉,明而易見也。是以舉玉以諭,物之所受於德者,與玉一體也。
-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 學(xué)而第一
- 論語序說
- 日知錄 卷三十二
- 國風(fēng)·周南
- 開宗明義章第一
- 了凡四訓(xùn)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虞書·堯典
- 為政第二
- 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 一、釋詁
- 孟子序說
- 第一章
- 日知錄 卷一
-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一章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曲禮上
- 中論 卷之上
- 日知錄 卷三十一
- 日知錄 卷二十六
- 了凡四訓(xùn)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日知錄 序
- 天子章第二
- 八佾第三
- 日知錄 卷二十四
- 里仁第四
- 日知錄 卷二十七
- 了凡四訓(xùn) 第一篇 立命之學(xué)
- 堯曰第二十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雍也第六
- 公冶長第五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國風(fēng)·召南
- 了凡四訓(xùn)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二、釋言
- 泰伯第八
- 上經(jīng)乾傳卷一【上】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