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禪林中的升座與上堂
升座與上堂是古代禪林中禪師為徒眾說法的方式。兩者最初為同一意思,后來由于根據(jù)說法內(nèi)容、時間和場合的不同,于是有了便有了細(xì)微的區(qū)別。
一、升座
升座是禪林用語,即升高座說法之意。古代禪師登高座為大眾說法,稱為升座。古代禪林中稱普說和上堂為升座!抖U林像器箋》云:“古有上堂稱升座者,如圳乞濟(jì)錄》。后世升座與上堂不同,諸錄已分二名,不可概為一也。”《敕修清規(guī)·受請升座》云:“侍者覆住持,鳴鼓,如常上堂式。”升座一詞最早源于佛陀在《聯(lián)燈會要·釋迦牟尼佛章》記載云:“世尊一日升座,大眾才集定,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在諸多禪宗典籍中,多有對升座的論說。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云:“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于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臨濟(jì)玄禪師錄》云:“府主王常侍與諸官請師升座,師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獲己,曲順人情,方登此座云云。’”《大休念禪師壽福錄》武藏守三祥供凈智寺開山升座,先拈香,次就座散說,后說偈!对骡止舛U師錄》前豫州太守為先考正受院殿升座,先拈香,次志趣、回向,次就座索話問答,次提綱,次散說志趣、回向,后拈提、說偈。
在禪林中,尊宿會受大眾拜請而登高座宣說佛法。一般系前一日受請,次日升座。升座之法式與“上堂”相同,所說之法則與“普說”相同。
“升座”的公案最早來源于釋迦世尊的登法座說法。釋迦世尊升座說法,未曾演說一句。叢林中常以此一公案表示第一義諦是不立文字、言語道斷者。如《碧巖錄》第九十二則云: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在中國禪林中,藥山惟儼禪師升座的典故廣為人知。據(jù)《從容錄》第七則記載,藥山惟儼禪師久不升座,院主對他說,大眾很久以來想聽和尚教誨,請和尚為大眾說法。藥山禪師便命人打鐘集眾。眾人集合之后,藥山升座良久,便下座回到方丈室。院主緊隨其后,問藥山和尚:“和尚剛才許諾為大眾說法,為何升座不說一言?”藥山回答說:“經(jīng)有經(jīng)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此則公案說明藥山升座說法,雖未垂示一言半語,然當(dāng)下即示現(xiàn)全身說法之活三昧,故藥山隨后所說“經(jīng)有經(jīng)師,論有論師”之語,亦不外表示經(jīng)師所說之經(jīng)、論師所說之論,不過足佛法真理之一部分,遠(yuǎn)不如絲毫不落言語葛藤之“全身說法”。這就是本則公案的主旨。
二、上堂
上堂是禪林用語,意為演說妙法上法堂說法。也指上堂說法之后,赴齋堂受供;又指晉山上堂的儀式。在以上三種上堂中,以上法堂說法足常用的用語。古時長老住持可隨時上堂,中世以后則有定期及臨時上堂之別。
根據(jù)舉行上堂時間的不同,上堂可分為不同的類別:(一)旦望上堂,每月初一、十五日上堂。(二)五參上堂,每月五、十、二十、二十五日上堂,另加上望上堂,約每五日上堂一回,故稱為五參。(三)九參上堂,每三日上堂一回,則每月約有九回上堂。(四)圣節(jié)上堂,皇帝誕生日上堂。(五)出隊(duì)上堂,住持出外勸化,歸來后上堂。(六)因事上堂,寺內(nèi)發(fā)生毀逆違難等事,住持乃特別上堂說法。(七)謝秉拂上堂,謝頭首秉拂之勞。(八)謝都寺齋上堂,謝都寺辦齋之勞,住持特為上堂說法。(九)大行追嚴(yán)上堂,為皇帝之中陰追薦而上堂說法。
一般來說,住持上堂升座說法時,大眾應(yīng)當(dāng)站立聽法。楊億《占清規(guī)序》云:“長老上堂升座,主事、徒眾雁立側(cè)聆。”至于為何要求聽法者站立聽法,《祖庭事苑》有云:“或問:每質(zhì)諸佛經(jīng),所集四眾,未嘗不坐。今禪門上堂,必立而聽法,何謂也?曰:此百丈禪師之深意也。且佛會說法,四眾云萃,所說法義,不局性相,所會時節(jié),未知久暫。今禪門自佛教東流后六百年,達(dá)摩祖師方至漢地,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接學(xué)者俾于一言之下頓證無生,所聚之眾非久而暫,故不待坐而立也。百丈曰:‘上堂升座,主事、徒眾雁立側(cè)聆,賓主問酬,激揚(yáng)宗要,示依法而住。’此其深意也。”
不過,在佛教律典中也有聽者坐著聽法的記載!妒b律》云:“比丘尼到只洹聽法,諸比丘敷敷具竟,多有殘?jiān)凇1惹鹉嵴Z比丘言:余者借我等坐。比丘白佛,佛言:聽敖敷具竟,殘與比丘尼坐。’又《毗奈耶雜事》云:‘聽法之時,應(yīng)敷座席。止此’。可見,站立聽法是佛制,遇有聽者身體殘疾等特殊情況,佛陀是允許聽者坐著聽法的。
對于聽者站立聽法或者坐著聽法,《大智度論》中也有解說。論云:“佛法中,諸外道出家及一切白衣來到佛所皆坐。外道他法,輕佛故坐;白衣如客,是故坐:一切五眾,身心屬佛,是故立。若得道諸阿羅漢,如舍利弗、目連、須菩提等,所作已辦,是故聽坐。余雖得三道,亦不聽坐。大事未辦,結(jié)賊未破故。止此’由此出家五眾,除得道者外,不許坐而聽法者。”《大智度論》又云:‘坐者于供養(yǎng)不重,立者恭敬供養(yǎng)法重。止此。’因此,《華嚴(yán)經(jīng)》中的善才聽法,都說到善才童子起立合掌,頂禮其足,合掌而立,即是表示對法的恭敬,以及對說法者的尊重!洞蠹(jīng)》亦云:“金剛光藏世界大眾至娑婆世界,朝見釋迦牟尼如宋,頭面禮足,右繞三匝,卻在一面合掌而立。止此。”這些都說明賓客站立,是敬法重于供養(yǎng)。禪林中,住持上堂說法有定時與隨時二種。其中,隨時上堂,乃因吉兇禍福、遷化、尊宿來山等事而上堂說法,故又稱因事上堂。蓋此種上堂說法,乃以事為因,藉機(jī)宣說法要,開導(dǎo)大眾。如慈明因事頌:“時宋開缽展巾單,飯了收盂困即眠,石人撫掌呵呵笑,木女彈箏你自箏。”《禪林象器箋》卷十一:“雖其事不定,多是有毀逆違難,因此說法,不露言其事,故稱因事也。”
在叢林中若有上堂法會,應(yīng)當(dāng)掛上堂睥示。即報大眾上堂時臼的牌示,懸于法堂之前門,縱二尺三寸,橫一尺三寸。每逢朔望之時,侍者吩咐客頭行者,必掛上堂牌以報示僧眾!峨沸耷逡(guī)》上堂曰:“凡朔望侍者分附客頭行者必掛上堂牌以報眾。”
上堂是古代禪林中最常用的教化弟子方式。禪宗典籍中有很多關(guān)于禪宗祖師上堂的介紹。如《傳燈錄·弘忍大師章》云:“能居士跪受衣法,乃至禮足己,捧衣而出。是夜南邁,大眾莫知。忍大師自此不復(fù)上堂凡三日,大眾疑怪致問,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又《南岳讓禪師章》云:“后馬大師闡化于江西,師遣一僧去,云:‘待伊上堂時,但問作么生,伊道底言語,記將來。’僧去,一如師旨,回謂師曰:‘馬師云:自從胡亂后,三十年不曾闕鹽醬。’師然之。’”
上堂最初也稱為升座,即兩者意思是一樣的。后世升座與上堂有所區(qū)別。升座所說的方式有散說和普說之別。尤其是留日的元僧等人,將“升座”也當(dāng)作“普說”,并行于相國寺絕海等五山禪僧間。普說有“告香普說”與“檀那請普說”兩種。“告香普說”是指大眾告香;“檀那清普說”是指為堂塔的慶贊、亡者的追薦等,施主請師家為大眾說法。這種以亡者追薦為目的的普說,特別稱為“對靈普說”,后世更特別將這種普說稱為升座。而上堂側(cè)重于指禪師上法堂為大眾開示修學(xué)法要。
- 上一篇:馬祖大師答老友問
- 下一篇:白居易居士《在家出家》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cái)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jì)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yùn)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jiān)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