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品茶悟禪意 以茶味參禪

\

  因?yàn)槌J?好久不喝茶了。以前喝茶,對茶葉非常挑剔,非明前茶不飲,連累在茶廠工作的朋友,每年惦記著為我張羅茶葉。不多,一年一斤足矣。因?yàn)橐蒙?所以求精。

  孩提時有過隨外婆上山采茶的經(jīng)歷,清明前采茶,只摘枝頭三張嫩芽,半山茶園采下來,采不足一斤茶,這是極品。谷雨后采茶,便是采枝上全部的新葉了,同一株茶樹上的茶葉也就這樣被分成了三六九等,這都還是頭茶。二茶在夏天采,那時外婆不讓我隨她下茶園,怕曬壞了她的寶貝外孫女。

  外婆說:茶葉是觀音菩薩為紅塵眾生選擇的解渴潤喉的飲品,為了選合適的植物,觀音菩薩嘗遍了百種草頭,以致唇舌滴血,淋漓不止。后來又聽說了神農(nóng)“嘗百草”的記載。接觸佛教的一些文獻(xiàn)后,還知道了這樣的傳說:禪宗師祖達(dá)摩參禪,面壁九年,其間瞌睡難忍,眼皮耷拉,他隨手扯下眼皮往地上一丟,于是,地上長出了一株小綠苗,這茶樹。鑒此種種,茶葉被蒙上了濃重的宗教色彩。自佛教逐漸中國化后,禪宗的發(fā)展和茶道的興盛,使茶和禪的相提并論成為物質(zhì)和精神相融合的象征。

  茶謂道,禪謂境。以茶味參禪,以禪心品茶,就是人們所追求的“茶禪一味”的境界嗎?

  不論是從茶的角度談禪,還是禪的角度談茶,我總覺得所有的文字是蒼白無力的:“禪玄無可云,茶妙自待評。”《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禪門宗旨:以心傳心,自悟自解。一段閑文怎描述“萬法、自性”的玄妙,一本《茶經(jīng)》怎概括杯中乾坤的廣博?

  品茶,可清心益思,可怡情修身……若得三二知己,于幽篁間、明月下,一起手談、論道、吟詠、鑒賞,亦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也,那時,旁有絲竹、清風(fēng),手有清茗一盅,眼中山嵐之色,心中清泠之音,全聚集在這杯小小的茶杯里,可茶喝到這份上,已經(jīng)失了三分禪意,只因太刻意。禪,要的不是這境界。

  那么在無月之夜,讓我獨(dú)自拈一縷夜色沏茶。一杯香茗在手,杯中的茶葉在水的沖泡下緩緩舒展,在那很輕微的聲音里,可聆聽四季花開花落的動靜,可忽略江湖潮漲潮消的澎湃。漸漸,氤氳霧氣間,仿佛一片空無,又含無盡乾坤。只要心有閑情,萬物皆可品的,品風(fēng)、品雨、品月、品花、品萬籟俱寂的空靈……何必刻意要局限與某一處飲茶或某一時品茶呢?又何必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種茶葉或某一處的茶葉呢?在沒有月亮的夜晚,靜靜地坐在蒲團(tuán)上,品夜色,動靜由心。沒有好茶的時候,倒一杯白開水,慢慢地飲,冷暖自知。不正是喝茶的最高境界嗎?

  佛曰: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不必百般需索。那么,我喝眼前的水,品手邊的茶。還等什么呢?多少杯空,幾許茶涼。終有一日,我將絕塵而去,不帶走云彩,不帶走風(fēng),那時,誰家的紅爐正旺,誰家的新茗正香,縱是少年風(fēng)流事,佳人亦然無趣知了。

  那時,那事,一切的一切,與我而言,都已是一杯隔夜的冷茶了。

  茶冷了,茶冷了又如何?茶冷了,禪香裊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