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jì)宗旨
明白庵居沙門慧洪撰
汾陽昭禪師示眾曰。先圣云。一句語須具三玄。一玄中須具三要。阿那個是三玄三要底句?鞎『谩8髯运剂。還得穩(wěn)當(dāng)也未。古德已前行腳。聞一個因緣未明。中間直下飲食無味睡臥不安。火急決擇。豈將為小事。所以大覺老人為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想計他從上來行腳。不為游山玩水。看州府奢華。片衣口食皆為圣心未通。所以驅(qū)馳行腳。決擇深奧。傳唱敷揚。博問先知。親近高德。蓋為續(xù)佛心燈。紹隆佛種祖代。興崇圣種。接引后機(jī)。自利利他。不忘先跡。如今還有商量者么。有即出來大家商量。僧問如何是接初機(jī)底句。答曰汝是行腳僧。又問如何是辨衲僧底句。答曰西方日出卯。又問如何是正令行底句。答曰千里持來呈舊面。又問如何是立乾坤底句。答曰。北俱盧州長粳米。食者無嗔亦無喜。師曰。只將此四轉(zhuǎn)語驗天下衲僧。才見汝出來驗得了也。僧問如何是學(xué)人著力處。答曰嘉州打大像。問如何是學(xué)人轉(zhuǎn)身處。答曰陜府灌鐵牛。問如何是學(xué)人親切處。答曰西河弄師子。師曰。若人會此三句。已辨三玄。更有三要語在。切在薦取。不是等閑。與大眾頌出曰。三玄三要事難分。得意忘言道易親。一句明明該萬象。重陽九日菊花新。還會么。恁么會得不是性燥衲僧。作么生會好。又舉三玄語曰。汝還會三玄底時節(jié)么。直須會取古人意旨。然后自心明去。更得通變。自枉受用無窮。喚作自受用身佛。不從他教便識得自家活計。所以南泉曰。王老師十八上解作活計。僧便問。古人十八上解作活計。未審作個什么活計。答曰。兩只水牯牛。雙角無[櫚-呂+貝]棬。復(fù)云。若要于此明得去。直須得三玄旨趣。始得受用無礙。自家慶快。以暢平生。大丈夫漢莫教自辜。觸事不通。彼無利濟(jì)。與汝一切頌出曰。第一玄。法界廣無邊。森羅及萬象?傇阽R中圓。第二玄。釋尊問阿難。多聞隨事答。應(yīng)器量方圓。第三玄。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閭氏問豐干。師乃曰。這個是三玄底頌。作么生是三玄底旨趣。直教決擇分明。莫只與么望空里妄解道。我曾親近和尚來。與我說了。脫空漫語誑嚇?biāo)。吃鐵棒有日。莫言不道。又因采菊謂眾曰。金花布地玉蕊承天。杲日當(dāng)空乾坤朗耀。云騰致雨露結(jié)為霜。不傷物義。道將一句來。還有道得底么。若道不得。眼中有屑。直須出卻始得。所以風(fēng)穴云。若立一塵。家國興盛野老顰蹙。不立一塵。家國喪亡野老安貼。于此明去。阇梨無分全是老僧。于此不明。老僧即是阇梨。阇梨與老僧亦能悟卻天下人。亦能瞎卻天下人。要知老僧與阇梨么。拊其膝曰。這里是阇梨。這里是老僧。且問諸上座。老僧與阇梨是同是別。若道是同去。上座自上座。老僧自老僧。若道是別去。又道老僧即是阇梨。若能于此明得去。一句中有三玄三要。賓主歷然。平生事辨。參尋事畢。所以永嘉曰。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又曰。臨濟(jì)兩堂首座。一日相見齊下喝。僧問臨濟(jì)。還有賓主也無。答曰賓主歷然。師作偈曰。兩堂首座總作家。其中道理有分拏。賓主歷然明似鏡。宗師為點眼中花。無盡居士謂予曰。汾陽臨濟(jì)五世之嫡孫。天下學(xué)者宗仰。觀其提綱渠渠。唯論三玄三要。今其法派皆以謂三玄三要一期建立之語無益于道。但于諸法不生異見。一切平常即長祖意。其說是否。予曰。居士聞其說曉然了解。寧復(fù)疑汾陽提綱乎。曰吾固疑而未決也。予曰。此其三玄三要之所以設(shè)也。所言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者。一切眾生熱惱海中清涼寂滅法幢也。此幢之建。譬如涂毒之鼓撾之。則聞?wù)呓运。唯遠(yuǎn)聞?wù)吆笏。若不橫死者。雖聞不死。臨濟(jì)無恙時。興化三圣保壽定上座輩聞而死者。今百余年猶有悟其旨者。即后死者也。而諸法派謂無益于道者。即不橫死者也。祖宗門風(fēng)壁立萬仞。而子孫畏之。喜行平易坦涂。此所謂法道陵夷也。譬如衣冠。稱孔門弟子而毀易系辭。三尺童子笑之。臨濟(jì)但曰。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而已。初未嘗目為句中玄.意中玄.體中玄也。古塔主者誤認(rèn)玄沙三句為三玄。故但分三玄而遺落三要。叢林安之不以為非。為可太息。玄沙曰。真常流注為平等法。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為之明前不明后。蓋分證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若知出格之量。則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轉(zhuǎn)換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坐平常之見。此第一句也。古謂之句中玄。回機(jī)轉(zhuǎn)位。生殺自在。縱奪隨宜。出生入死。廣利一切。迥脫色欲愛見之境。此第二句也。古謂之意中玄。明陰洞陽。廓周沙界。一真體性大用現(xiàn)前。應(yīng)化無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喚作慈定之門。此第三句也。古謂之體中玄。浮山遠(yuǎn)公亦曰。意中玄非意識之意。古不足道。遠(yuǎn)亦迷倒。予不可以不辨。無盡頷之。又曰。吾頃見謝師直稱。吳僧簡程者。有大知見。親見慈明。蓋是真點胸。楊岐道吾之流亞接人。多舉汾陽十智同真。愿遂聞其說。予曰。十智同真與三玄三要同一關(guān)捩。汾陽曰。夫說法者須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緇素不分。不能與人天為眼目。決斷是非。如鳥飛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斷弦。弦斷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飛。弦壯翼牢空的俱徹。作么生是十智同真。與諸上座點出。一同一質(zhì)。二同大事。三總同參。四同真智。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殺。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又云。與什么人同得入。與誰同音吼。作么生是同生殺。什么物同得失。阿那個同具足。是什么同遍普。何人同真智。孰能總同參。那個同大事。何物同一質(zhì)。有點得出底么。點得出者不吝慈悲。點不出者未有參學(xué)眼在。切須辦取。要識是非。面目見在。今此法門叢林怕怖。不欲聞其若何以言之諸方但愛平實見解執(zhí)之不移唯欲傳授不信有悟。借使汾陽復(fù)生。親為剖折。亦以為非。昔阿難夜經(jīng)行。聞童子誦佛偈曰。若人生百歲。不善水潦鶴。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阿難就教之曰。不善諸佛機(jī)。非水潦鶴也。童子歸白其師。師笑曰。阿難老昏矣。當(dāng)以我語為是。于今學(xué)者之前。語三玄十智旨趣。何以異此。于是無盡嗟咨曰。然其旨趣豈無方便。予作偈曰。十智同真面目全。于中一智是根源。若大咨見汾陽老。擘破三玄作兩邊。又問。四種賓主亦臨濟(jì)建立法門乎。予曰。三世如來諸代祖師。鍛出凡圣情見之爐錘。非止臨濟(jì)用之。如龍山本見馬祖。洞山價禪師初游方與密師伯者偕行。經(jīng)長沙龍山之下。見溪流菜葉。價回瞻峰巒深秀。謂密曰個中必有隱者。乃并溪而進(jìn)十許里。有老僧臞甚。以手加額呼曰。此間無路。汝輩何自而至。價曰。無路且置。庵主自何而入。曰我不曾云水。價曰庵主住山幾許時。曰春秋不涉。價曰。庵主先住耶。此山先住耶。曰不知。價曰為什么不知。曰我不曾人天來。價曰得何道理便爾住山。曰。我見泥牛斗入海。直至而今無消息。價即班密之下而[玨/下]之。問。如何是主中賓。曰青山覆白云。又問如何是主中主。曰長年不出戶。又問主賓相去幾何。曰長江水上波。又問賓主相見有何言說。曰青風(fēng)拂白日。價再拜求依止。老僧笑曰。三間茆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作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guān)。于是自焚其庵深入層峰。其后價住山。問僧。何者是汝主人公。對曰現(xiàn)只對者。價仰而咨嗟曰。此所謂馬后驢前事。奈何認(rèn)以為自己乎。佛法平沉此其兆也?椭兄魃形疵鳌r主中主哉。僧曰。如何是主中主。價曰汝自道看。曰道得即是客中主。如何是主中主。價良久曰。不辭向汝道。相續(xù)也大難。予觀龍山老僧之意。如蕭何之識韓信。豈有法哉。而價公之論如霍光之立朝。進(jìn)止亦有律度。嗚呼。后生之不見古人之大全也。必矣價亦置主中主于胸中。可疑也。予嘗至臨川與朱世英游相好。俄上藍(lán)長老者至上蓋。謂世英曰。覺范聞工詩耳。禪則其師。猶錯矧弟子耶。世英笑曰。師能勘驗之乎。上藍(lán)曰諾。居一日。同游疏山。飯于逆族。上藍(lán)以手畫案謂余曰。經(jīng)軸之上必題以字。是何義。予亦畫圓相橫一畫曰是此義也。上藍(lán)愕然。予為作偈曰。以字不成八不是。法身睡著無遮閑。衲僧對面不知名。百眾人前呼不起。上藍(lán)歸舉似世英。世英拊手曰。孰為詩僧。亦能識字義乎。因同看汾陽作犢牛偈曰。有頭無角實堪嗟。百劫難逃這作家。凡圣不能明得盡,F(xiàn)前相貌有些些。予謂世英曰。此偈又予字義之訓(xùn)詁也。世英問余。華嚴(yán)經(jīng)曰。毗目仙人執(zhí)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住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shù)諸佛所見彼佛剎及其眾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yán)。乃至或經(jīng)百千億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劫。乃至?xí)r彼仙人放善財童子手。即時自見其身還在本處。此一段義何以明之。予曰。皆象也。方執(zhí)其手。即入觀法之時。見自他不隔于毫端。始終不移于當(dāng)念。及其放手。即是出定之時。永明曰。是知不動本位。遠(yuǎn)近之剎歷然。一念靡移。延促之時宛爾。世尊蓋以蓮為譬。而世莫有知者。予特知之。夫蓮方開華時。中已有子。子中已有[卄/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三世一時也。其子分布又曾屬焉。相續(xù)不斷十方不隔也。又問。法華經(jīng)曰。世尊于一切眾前現(xiàn)大神力。出廣長舌相。上至梵世。極難和會。而解者曰。佛音深妙觸處皆聞。超越圣凡。則其舌廣長高出梵世。此說如何。予曰。此殆所謂隨語生解。非如來世尊之意。溈山曰。凡圣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而學(xué)者不能深味此語。茍認(rèn)意度而已。譬如眾盲摸象。隨其所得為是。故象偏為尾為蹄為腰為牙而全象隱矣。般若經(jīng)曰。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者真常也。非凝然一物卓然不變壞之真常也。舌相之至梵世。其可以情求哉。唐僧玄奘至西竺見戒賢論師。賢時已一百六歲。眾所宗向。號正法藏。奘修敬。訖賢使坐。問從何來。對曰從支那國來。欲學(xué)瑜伽等論。于是賢流涕呼弟子。覺賢指以謂曰。我前所夢何如弟子。謂奘曰。和尚三年前得疾危甚。如人以刀劃其腹。欲不食而死。夜夢男子身金色曰。汝勿自厭其身。汝昔作貴。近多害物。命當(dāng)自悔責(zé)。自盡何益。有支那國僧來此學(xué)法。已在涂矣。三年當(dāng)至。以法惠彼。彼復(fù)流通。汝罪自滅。我曼殊室利也。故來曉汝耳。和尚疾損已三年。而阇梨果至。前夢有征也。子涉世多艱。蓋其夙障。聞曼殊室利之言以法惠人。則罪自滅。故有撰述佛祖旨訣之意。欲以惠人而自滅夙障耳。非有他求也。
臨濟(jì)宗旨(終) 宋 慧洪撰
- 上一篇:懺法
- 下一篇:風(fēng)水好壞的依據(jù)是什么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jì)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yùn)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