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溫暖了我的家
學佛不是口頭禪,學佛是實實在在的實踐。常言道:“家和萬事興”。人人都想有一個和睦的家庭,然而,不起風波不吵嘴的家庭又有幾多呢?
我愛讀名人的傳記,讀了《孔子的故事》、《馬克思傳》、《列寧傳》、《毛澤東傳》、《林肯傳》、《周恩來傳》……偉人們的風范給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我甚至潛意識中也想當個偉人。不知不覺中,我染上了一種好指揮人、不顧及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習氣。這給我的家庭帶來了很多的不愉快。
我過去經常教育子女可以向父母提意見,主張家庭平等,結果人人個性都很強。有時誰也說服不了誰,反而出現(xiàn)很多爭論和吵鬧。愛人在部隊工作多年,養(yǎng)成了一種軍人作風,到地方工作還是直性子脾氣,我也是個直性子脾氣,兩人直對直。有了兒女再也沒有婚前相敬如賓的禮貌,彼此傾出的話更加率真,有時直言傷人,難免爭論、發(fā)火、慪氣,有時覺得真不如出家當尼姑清靜。我時常有掙脫家庭的想法,覺得女人要想干自己的事業(yè)就不應該有家庭。其實這是偏見。有了家庭,若處理得好,就是動力。若處理不好,就是負擔,就是煩惱的根源。
學佛以后,我那根深蒂固的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氣慢慢地得到了一些改變。讀了一些經典后,我開始學會包容,在家庭中不再固執(zhí)己見,而是求同存異。我發(fā)現(xiàn)自己和丈夫有一個共同愛好,就是都喜歡讀書。我從寺院流通處請回去的書,他比我看得還快。這樣我們有了互相溝通的基礎。
佛家的“忍”、“包容”、“放下”、“斷煩惱”、“六和敬”等思想觀念啟迪了我的心智,讓我明白了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斷煩惱及處理好夫妻關系。有時丈夫為一件小事發(fā)脾氣, 我不象從前那樣發(fā)火,而是心平氣和地告訴他沒必要發(fā)那么大的脾氣,或開個小玩笑,來點小幽默,逗他笑了。這樣,家庭氣氛就融洽多了。我過去一聽到不順耳的話就火冒三丈,怒目金剛般地發(fā)脾氣。學佛之后,現(xiàn)在對什么事都看淡了,覺得發(fā)脾氣是非?尚Φ。遇事 不急不躁,見到丈夫發(fā)脾氣,為避免沖突,我就常常趕快到另一間房子去看書,或者干脆到街上買菜轉一圈,讓他孤掌難鳴,無處發(fā)火,氣自然就消了。等我從街上回來,他已變成了一個無事人了。兩人相對一笑,無怨無恨。久而久之,丈夫的火暴脾氣改了許多。
學佛貴在反省。我以前總習慣于把目光盯著別人,凡不如意之事,總在別人身上找原因。其實,生活中的許多沖突都跟自己的習氣毛病有關。有一次丈夫對我說:“你為什么總是以命令的口氣對我說話?”我平心靜氣地認真地檢討一下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言行確實象個指揮官似的,不是命令他干這就是命令他干那。學佛以后,這個毛病我改了不少。有一次,他深情地對我說:“你現(xiàn)在怎么這么好了,學佛后真是洗心革面了,變得慈悲了。”這樣,我學佛他不但不反對,反而支持我,從不干預我學佛的活動。星期天我要去佛協(xié)聽講經,他就為我做好飯,還催我別去晚了。聽完課,他又做好飯等我。我真正體會到學佛是一件明智的選擇,它為我的家庭生活帶來了和諧。
家庭中,與雙方父母關系一般來說比較難處理。我對雙方老人一是尊敬,二是自己有什么好處想著父母。所以,雙方老人對我都很慈愛。媽媽生前常幫我?guī)Ш⒆幼黾覄?而我很少做家務。她老人家常跟親戚朋友說我是最孝順的女兒。我回家時,舅舅和鄉(xiāng)親們都說我是孝順閨女 。媽媽八十而終,走得很安祥。學佛之后,再回憶這一段生活,我發(fā)現(xiàn)我做得很不夠,真是慚愧。媽媽把飯做好了,我有時還嫌媽媽做的飯不好吃。每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并不生我的氣,反而慈祥地嘆口氣,無可奈何地說:“你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哇!”老人現(xiàn)在離我而去 ,想到我欠母親很多的情,此生再沒有機會相報了,我心里很痛疚。我思念慈母,想到父母對我的慈愛之諸般細節(jié),我常常就忍不住流淚。婆母對我象親生女兒一樣,她常教導我:“ 過日子不要吵架,即便生活貧窮也要過個窮樂和。”她和公公夫妻幾十年,從沒紅過臉。我深知婆母寬忍的心量。她曾是多年的勞動模范。在外,她勤勤懇懇地工作,回到家任勞任怨,從不抱怨,也不表功擺架子。她總是默默地做事。她的敬業(yè)精神和對家庭的操勞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婆母和母親都很賢淑勤勞。她們?yōu)槲覙淞⒘税駱。在生活中學佛,首先就要象她們一樣,盡職盡責,做一個勤勞奉獻的人,做一個寬容仁愛的人。
做了母親以后,我也和別的母親一樣愛對子女嘮叨。因為從小允許他們反駁父母的意見,主張家庭成員平等。所以,子女常常反駁我。這樣,爭論時也難免發(fā)脾氣。學佛以后,我常常向他們講佛經上的話,自以為懂得很多,叨叨地講個不休。女兒有一次對我說:“你說那么多。累不累?嘮叨多了,起逆反心理,你懂不懂!佛家講的是隨緣教化,你點到為止吧!”女兒的這番話倒真的使我開了竅。我終于明白了,弘法不是靠你去硬灌;而是要隨緣,不光是說,還要自己努力地去做,用行動來教化他們。孩子不是三歲兩歲,他們長大了,領悟力比我強得多。我向他們做了自我批評,懺悔了自己學佛的驕慢心,肯定了她講的正確。她也鼓勵我學佛。有一次,單位分新房,可連舊房都沒給我,心中很憋氣。女兒見我生氣的樣子就說:“你還是佛家呢!咱家住的房子比別人也不差,你們單位新蓋的房是比咱們家的房好,還有比你們單位更好的房呢!還有大宮殿、洋別墅,你生氣去吧!”這一番話真的把我的貪心給點出來啦!聽了這話,我感悟到大凡生氣和煩惱都是自己有貪心,這貪心不正是佛家要破除的無明嗎?
家庭生活雖說有許多煩惱,但只要我們有一顆向道心,它也同樣可以成為我們磨煉心性、趣證佛法的道場。佛法一旦在家庭生活中落實下來,我們就會從中得到真實受用。柏林禪寺方丈凈慧大和尚提倡“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我想這是促我自覺承擔家務的主要動力。過去我在家里至尊至上,自以為干事業(yè)為主,把家務瑣事推給別人做,F(xiàn)在我才明白家庭中的每件瑣事都可以成為我們覺悟奉獻的機境。認認真真地專于一境地做好每一件事,這就是覺悟、奉獻的表現(xiàn)。能這樣去做,生活就會主動多了,不切合實際的妄念也會少很多,干起家務既輕松又愉快,雖然累了些,卻能體味到奉獻的快樂。
佛法拯救了我的家,也溫暖了我的家。世間有千千萬萬的家庭正在組成,也有千千萬萬的家庭正在破裂。我想每個做丈夫的、做妻子的如果都能學點佛法,也許這世間將會少很多煩惱,將會少很多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
愿佛法溫暖天下千千萬萬個家庭!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