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嚴法師對生死的對話
問:未來如果有人提起「圣嚴師父」,希望他們?nèi)绾斡浀媚鷤儯?/strong>
圣嚴法師(以下稱師):希望別人怎么記得我?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事實上,我們對于歷史人物,所能夠留下的記憶非常有限,況且我能不能成為一個歷史人物,都還是個問題。
雖然有人抬舉我,說我是歷史性人物,未來一定能在歷史上留名。但是,即使在歷史上留下記錄,也不一定能為后人所記憶,而且將來的人怎么看我、怎么記得我,可能有多種分歧的觀點,即使是現(xiàn)在,大眾對我的看法,一百個人也可能有一百種看法。
再說,未來也要蓋棺才能論定,現(xiàn)在講這些都是多余。人死之后,還去在乎后人是不是記得自己,根本毫無意義,也不重要。
問:要如何真實的活在當下?
師:在時間上,是有過去,也有未來,但是過去已經(jīng)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這不是很空虛嗎?但是如果只講現(xiàn)在,而否定過去或未來,這也是錯的。
以個人來講,從父母生我們的那一刻開始到今天,就是我們的「過去」;對宇宙而言,它的開始,科學家提出是因為宇宙大爆炸而形成的,但是大爆炸以前是什么,我們無從得知,只能依據(jù)科學家的論點來理解,然而這些都有過去的。
過去的事,現(xiàn)在已經(jīng)捉摸不到。以我親身的經(jīng)歷來講,譬如我的出生地,現(xiàn)在是在長江底,淹沒在水中,看不到了。我七十來歲時,曾回大陸去看我童年成長的地方,那里的建筑、河道、樹木、地形、地貌都變了,人也不認識了,如果有照片的話,過去只能在照片里看到,或是只能存在記憶中了。
而未來還沒有來,只能夠想象,但是想象并不等于現(xiàn)實。譬如我們到訪一個陌生的地方之前,可能已經(jīng)開始在腦海里想象那個地方的人、物和建筑,等實際到達以后,才發(fā)現(xiàn)想象與現(xiàn)實是有差距的。
因此,過去、未來都是虛幻的,活在當下、把握當下最重要。當下是什么?譬如我現(xiàn)在是個和尚,做一日和尚就要撞一日鐘,我的責任是什么?職務是什么?工作是什么?所處的環(huán)境如何?位于哪一個時間點上?都不能跟這些脫節(jié)。我要把握我現(xiàn)在的生命、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負責任、盡義務,也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把握當下。這樣的話,我是非常積極的,不會空虛,不會落空,也不會失望。
人所以感到失望,是因為夢想未來,結(jié)果未來跟夢境不一樣,所以失望;钤诋斚拢褪亲鑫磥淼膲;钤诂F(xiàn)在是最快樂的,如果放棄現(xiàn)在,老是回憶過去或幻想未來,那現(xiàn)在就會落空,這是非常悲哀的一樁事。
問:就佛家的因果觀念來說,請教您會如何看待這次的病情?您又是如何轉(zhuǎn)念來接受這樣的結(jié)果?您有沒有沮喪過呢?
師:從單純的因果觀來看生病,是非常消極的,好象是我過去做了什么壞事,現(xiàn)在要受生病的果報。雖然這種解釋法不能說錯,但也不盡然正確。
譬如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上度眾生,但是他的一生之中,經(jīng)歷很多的苦難;又如玄奘大師到印度留學取經(jīng),一路歷經(jīng)八十余難,難道這是因果業(yè)報嗎?是因為他過去做了壞事,所以這一世要遭受苦難的果報?
另外,我們也看到歷史上許多高僧,都是從艱苦之中走出來的。有位古德曾說:「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這就是說,對佛教的修行人而言,不論是發(fā)愿成佛或者成為一名高僧,都必須經(jīng)過苦難的試煉,許多例子皆是如此。
剛過世不久(2005年)的印順法師,他十多歲起即患了結(jié)核病,他的一生都是在吃藥打針中度過,跟醫(yī)藥結(jié)了不解之緣。但是也因為經(jīng)常害病,體力孱弱,因此專志投入于佛經(jīng)和學問的研究,最后在佛學上有相當高的成就。
我的一生雖然比不上他們,卻因為生長在戰(zhàn)爭不斷的時代和環(huán)境中,所以我的一生也都是苦難。我一出生就不健康,到了五、六歲還不會講話,在八、九歲之后才開始讀書。我雖然沒有讀過中學和大學,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完全靠著自己的努力,最后到日本取得了博士學位。在這段期間,我的健康情況仍舊不佳。
不論是到日本或是到美國,我都是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赤手空拳的努力。當時佛教界并沒有栽培人才的概念,因為本身沒有人,也沒有力量。而我見到佛教如此衰微,只有鞭策自己更努力,同時我也發(fā)愿,我自己未能讀大學,但是將來我要辦大學,使得所有的出家人都有學位。
以這個過程而言,是因為過去我做了壞事,所以要懲罰我嗎?不是的。反而我很感恩這一生有此際遇、有此一生,感恩佛菩薩為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生命的歷程,讓我有機會奉獻。
我三十多歲時已經(jīng)寫了很多書,這幾十年來,即使再忙、再累,每年還是會寫幾本書,所以到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寫了一百多本。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果嗎?其實是佛菩薩給我的使命,也是我自己從小發(fā)的愿心。
我從小就有一個愿心,我想「佛法這么好,是誤解的人卻這么多!知道的人這么少!挂虼宋乙弑M所能把我所知道的佛法的好處、佛法的智能傳播、分享給全世界的人。可是我的所知、所能非常有限,所以必須充實自己、加強自己,讓自己具有傳播佛法、分享佛法的能力。就像剛才樞機主教所講的,點亮一支小蠟燭,能夠照亮空間,讓自己走路無礙,也讓在空間里的其它人沾光,得到明亮。
因此,我的愿心就是,把佛法的好處、把佛法的智能和智能,分享給全世界的人。這幾年來我提倡用「心靈環(huán)!箒怼柑嵘说馁|(zhì)量,建設(shè)人間凈土」,希望世上所有苦難的人,都能分享到佛法慈悲和智能的力量;有的人則是將佛法慈悲和智能的光普照出去。有的人則是被照耀。我不是希望要把全世界的人都變成佛教徒,這也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要關(guān)懷這個世界,把佛法的好處分享出去,幫助世人減少煩惱,即使是減少一點點也很好。
因此,我這一生走來,雖然多病、雖然艱苦,總是充滿感恩。大家知道我的腎功能出了問題,現(xiàn)在必須定期洗腎;我也曾在死亡邊緣徘徊,在鬼門關(guān)前走了幾回,而現(xiàn)在我還能在這里,是因為我的心愿未了。我最后一個心愿,就是要把法鼓大學建起來。當我的病況一度危急的時候,我向佛菩薩禱告:「如果我的責任已了,沒有需要我做的事,那就讓我隨時走吧,如果佛菩薩還希望我完成任務,那就讓我活下來吧!菇Y(jié)果我活下來了,而我的愿望,就是要把法鼓大學建起來。以我目前來講,死亡或活著并無所謂,但是,活著是佛菩薩給我的責任、給我的使命、給我的任務,我還是要全力以赴地活,活得有精神、有活力。
剛才樞機主教說,死亡以后,就跟天主的大愛在一起,與神接通;而我死亡以后,則是跟三世一切諸佛同一個生命、同一個身體、同一個國土、同一個世界,那我還有什么好求的?現(xiàn)在的我很渺小,時間很有限,能夠幫助的人也不多;而我死了之后,則不僅是在臺灣,不僅是在這個地球、宇宙,而是在無限的時空之中。如此一來,什么地方需要我,我就去!什么時間需要我出使命,我就去!在無限的時空之中,有無限的眾生需要幫助與度化,只要哪個地方的緣成熟了,我就去!這就是我的因果觀。
因果小的,會在小的時空范圍里運轉(zhuǎn),因果大的,則沒有時空的觀念,沒有時空的關(guān)系。并不一定是說,我在這個地球上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希望再到地球上來享福報,這不是真正佛法的觀念,因為這樣的時空范圍太小。在無限的時空之中,只有無限大的愿心,以及慈悲和智能的功能,要廣度一切眾生。
問:最后請教兩位大師,您們覺得您的人生到目前為止,有沒有什么遺憾?或是覺得還沒有做,需要更努力去完成的事?另外,全世界的知名人士,包括宗教界人士在內(nèi),都是生榮死哀,兩位畢生都主持過許多次喪禮,見證無數(shù)悲歡離合的故事,請問兩位要如何安排自己的「最后一程」?希望所有關(guān)心您們,愛您們的人如何參于?
師:有人問過我,這一生之中,有沒有什么遺憾的事?如果馬上死了,還有什么事要交代?對我來講,我曾經(jīng)犯過無數(shù)的錯,但這不是遺憾,因為無知,所以犯了錯。而我不會再去犯曾經(jīng)犯過的錯,也就沒有遺憾了。
至于有沒有想要做而還沒完成的事?的確是有無數(shù)的事想做,卻還沒做。這些年來,我們每年都會推出一項社會運動,例如,我們率先對于民間大拜拜、大燒香、大燒紙錢或大放鞭炮等習俗提出改革,過去臺灣民間常見從一村吃過一村,從這個鎮(zhèn)吃到那個鎮(zhèn)的大拜拜習俗等情況,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漸漸減少了。
另外,幾年前還推動一項「心五四」運動,就是從「心」開始的新生活運動主張。像現(xiàn)在社會上普遍知道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或是「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等等,我們這個團體里有幾十萬人經(jīng)常在用,成為日常必需的一種生活方法。
去年,我們推出「心六倫」運動。因為中國古代的「五倫」,在今日社會已經(jīng)不適用,有些觀念顯得八股、守舊,新世代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大概不容易接受,所以我們透過電視、報紙、雜志等媒體,來推廣「心六倫」運動。
今年,我們則倡導「好愿在人間」運動,呼吁大家一起來許好愿、做好事、轉(zhuǎn)好運。然而,這些社會運動并不是僅僅推動一段時期就夠了,而是要持續(xù)、普遍地推廣下去。
這個世間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在我的心中,我的愿是無窮的,只要對社會是好的,是社會需要的,我都愿意去做,一項一項的做。若是我個人無法做的,我呼吁大家一起來做;在我這一生做不完的,希望再來人間繼續(xù)推動,繼續(xù)廣邀大眾一起參于。所以,我這一生,沒有遺憾,但是我的心愿永遠是無窮的!
至于死后,我希望與佛菩薩在一起,之后,若是佛菩薩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或許這也是隨著我的心愿而去。而我往生以后,別人對我做任何評論,這是別人的事,與我無關(guān)。剛才樞機主教說,死后不希望有人送花,不希望有人歌功頌德,也不希望舖張、追悼。而在過去,羅光主教往生,我去憑吊時,看到他的棺木停在一個大廳里,其余什么也沒有,這是個非常好的示范。但是在佛教界,過去有些例子顯得比較舖張,靈堂布置得富麗堂皇,并且舉辦追思、傳供。傳供就是集合很多長老法師來供養(yǎng)十道齋菜,然后一道一道地傳,可說是身后哀榮了。但是我死后,這些都不要。
我早已預立遺囑,而且經(jīng)過律師和法院的公證;我個人沒有財產(chǎn),我的著作歸屬于教團;我的遺體用薄薄的木板封釘就可以了,火化以后,既不設(shè)牌位、不立碑、不建墳,也不需要蓋一個骨灰塔來占位置。
法鼓山上有一處「臺北縣立金山環(huán)保生命園區(qū)」,是一座植葬公園,這是由法鼓山捐地給臺北縣政府,再由臺北縣政府交由法鼓山管理維護。所謂植葬,就是把骨灰分成好幾分,分別放入散在公園各處、已經(jīng)鑿好的幾個地穴之中,這樣就不會讓后人執(zhí)著地認為某塊地方是自己眷屬或親人的。
不論任何宗教或民族,只要愿意把骨灰植葬在這個公園里,我們都接受,而且植葬的過程中,也不會有宗教儀式。到公園來的人,不準獻花、燒紙、燒香,或是點蠟燭,就只是憑吊。其實人死了以后,就在這個世界消失了,或許暫時會有人記得,但是過了十年、二十年以后,人們就忘掉了。過去厚葬的做法并不文明,也不經(jīng)濟,非常浪費,即使你有個很大的墳墓,再過五十年、一百年以后,還是會被忘記,例如中國的秦始皇等君主,他們的墳墓現(xiàn)在只是變成觀光景點,而不是真正去紀念他。
現(xiàn)在,法鼓山上的環(huán)保生命園區(qū)才開放沒多久,已經(jīng)有幾十個往生者植葬了,十年以后,可能會有數(shù)千人以上。如果有人來憑吊,那就數(shù)千人一起憑吊了。未來,我的骨灰也會植葬在這個公園中,這里就是我的歸宿處,所以我死了以后,骨灰也可以做為肥料,因為公園四周種了綠竹,將來還可以生產(chǎn)綠竹筍,而骨灰也就變成肥料了。
因此,我的想法跟樞機主教非常類似,希望我們的做法能形成一種風氣,也希望日后能夠有名人或高僧大德也一起這么做,讓我們的社會真正走向一個文明的時代。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xiàn)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經(jīng)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經(jīng)或法華經(jīng)嗎?晚上能念地藏經(jīng)嗎?
- 地藏經(jīng)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jīng)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jīng)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jīng)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zhuǎn)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jīng)》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jīng)》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準?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jīng)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jīng)》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jīng)?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jīng)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jīng)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jīng)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地藏經(jīng)問答
- 心經(jīng)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楞嚴咒問答
- 南懷瑾問答
- 星云大師問答
- 金剛經(jīng)問答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虛云法師問答
- 元音老人問答
- 風水問答
- 楞嚴經(jīng)問答
- 夫妻問答
- 妙法蓮華經(jīng)問答
- 李炳南問答
- 皈依問答
- 瑪欣德尊者問答
- 趙樸初問答
- 無量壽經(jīng)問答
- 婚姻問答
- 財富問答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 夢參法師問答
- 子女問答
- 藥師咒問答
- 禪修問答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問答
- 往生咒問答
- 往生問答
- 算命問答
- 藥師經(jīng)問答
- 阿彌陀經(jīng)問答
- 回向問答
- 佛經(jīng)問答
- 華嚴經(jīng)問答
- 蓮池大師問答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