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不迷妄

  問:我在做建國后秘密社團的論文,比較關注邪教問題。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宗教資源和政治資源、經濟資源、軍事資源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反邪教的過程中,人們往往以無神論和科學技術來反對它。實際上,他們在斗爭平臺上找不到對手,因為科技人員也有相信邪教的。有些宗教人士或學者認為,佛教是比較和平的,且經過長期積累,已完全中國化了,大力發(fā)展佛教,可以保護我國的宗教資源不被“*輪功”之類的邪教奪取。

  答:你說的有道理。過去,政府對宗教認識不足,導致整個社會與宗教對立?茖W雖能解決一些問題,但并不是萬能的。實際上,兩者不可互相替代。科學有科學涉及的領域,宗教也有宗教涉及的領域。科學是改造物質世界的,宗教是解決心靈問題的。科學能解決的問題,宗教未必能解決;宗教能解決的問題,科學也未必能解決。

  曾幾何時,人們認為練氣功是科學,而信教卻是迷信。所以,信教是難以啟齒的,練氣功反而是光明正大的!*輪功”之所以盛行一時,就是因為它既打著氣功的旗號,又賦予宗教的內涵。雖然這個內涵是極端錯誤的,卻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人們對宗教信仰的需求。

  這又涉及另一個問題,人類究竟有沒有信仰的需要?從社會現(xiàn)狀來看,雖然很多西方國家宗教信仰十分普遍,但在中國,很多人沒有信仰也照樣過日子,似乎宗教并非生活必需。因而,人們常以詫異的目光看待佛教徒,尤其是其中的知識分子,覺得文化人怎么也信這些子虛烏有的東西?

  國人之所以缺乏信仰,主要是因為對宗教有太多偏見。而當這種精神需求被壓抑時,會轉而尋找另外的替代物,比如邪教,比如物質。現(xiàn)代人往往通過拼命賺錢、享樂,甚至對社會進行破壞來發(fā)泄煩惱。其實,也不能說他們完全沒有信仰。但他們所信的,只是錢,只是自己,只是眼前的利益和快樂。根據(jù)馬斯洛的理論,人有不同層面的需求,并通過不同領域予以解決。如果只關心基本生存,那么宗教的確是不重要的。如果還有更高的精神需求,那宗教決不是可有可無的。

  安全感也是人們主要的精神需求之一。比如,人類對死亡有著與生俱來的恐懼。關注到這些層面,勢必會歸于宗教。歷史上風光一時的人物,都已煙消云散,這便使人們對生命的終極目標產生疑惑。如果沒有宗教信仰,往往會在對生死的探究中迷失方向。不少哲學家和文學家便因此產生虛無感,并因無法排遣這種虛無而選擇自殺。而佛法告訴我們,生命是無限的延續(xù)。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終結,同時,又是新生命的開始。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就不會畏懼死亡了。在茫茫宇宙,地球就像太空中的一艘飛船,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我們從哪里來,又去向何方?唯有信仰,才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立足點和最終歸宿。

  ——摘自《南大答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