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觀想】-在佛教中“觀想”是什么意思

觀想(佛教解釋)

  主要是佛家范圍,觀想略作想。集中心念觀想某一對象,可以對治貪欲等妄念,或?yàn)檫M(jìn)入正觀而修的一種方便觀。

觀想概述

  坐禪三昧經(jīng)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薩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觀身、骨、肉、皮、膚、筋、脈、流、血、肝、肺、腸、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凈,專心內(nèi)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此謂修‘九想觀’,能斷淫欲。又觀無量壽經(jīng)之修‘日觀’等,能方便入極樂依正之真觀。密教于初發(fā)菩提心行者,亦屢設(shè)種種方便之觀想,如觀想諸尊之形像、三摩耶形等,藉此觀想而去除妄念,信樂倍增,進(jìn)而以有相入無相,泯除一切能所差別之見,體證萬法平等,而與本尊相應(yīng)。[安像三昧儀軌經(jīng),大日經(jīng)疏卷十一、卷十四,大毗盧遮那經(jīng)供養(yǎng)次第法疏卷下持誦法則品]

觀想念佛

  出自宗密之普賢行愿品疏鈔四種念佛之一。端正身心,觀想佛身相好莊嚴(yán),稱為觀想念佛。據(jù)觀佛三昧海經(jīng)卷九、卷十、坐禪三昧經(jīng)卷上載,若于佛之三十二相,專觀其中一相,能滅九十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shù)劫之生死重罪;若觀其全身相好,須端坐正受,系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風(fēng)等諸余法,常念佛身,見十方三世諸佛悉在目前,可滅除無量劫之罪。此外,觀想念佛又有一相觀、多相觀、全相觀之別。

如何觀想

  首先要知道,所謂“觀想”,是包含了“觀”和“想”兩種不同的概念。先“想”,想專一后,自然就“觀”出來。就五陰來說,是先利用“色、受、想、行、識”中第三個“想”陰的功能,想純熟了,在第六“識”的帶質(zhì)境中呈現(xiàn)出“觀”的境界。功力再深,融通于第八“識”之大圓鏡智,則就不觀而觀,觀而不觀了。就五遍行來看:先藉“作意、觸受、想、思”中的“作意”和“想”,想念專一,達(dá)到“心一境性”時,即達(dá)“精思入神”的境界,則“觀”境現(xiàn)前,意根中的概念,就呈現(xiàn)出影像。

十六觀

  即十六種觀法;出自《觀無量壽經(jīng)》。又作十六觀法、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十六觀門。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凈土,得以往生西方,總其觀行有十六種。即:(一)日想觀,又作日觀、日想。正坐西向,諦觀于日,令心堅(jiān)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二)水想觀,又作水觀、水想。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三)地想觀,又作地觀、琉璃地觀、地想。觀想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四)寶樹觀,又作樹觀、樹想。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花葉作異寶色,又一一樹上有七重網(wǎng)。(五)寶池觀,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觀。觀想極樂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之鳥,常贊念佛、念法、念僧。(六)寶樓觀,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種觀法,故又作總觀。亦作總觀想、總想觀。觀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七)華座觀,又作華座想。觀佛及二菩薩所坐之華座。(八)像觀,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

  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觀音、勢至二菩薩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觀,又作佛觀、佛身觀、遍觀一切色身想。觀想無量壽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見一切諸佛。(十)觀音觀,又作觀世音觀、觀觀世音菩薩真實(shí)色身想。觀想彌陀脅士中之觀世音菩薩。(十一)勢至觀,又作大勢至觀、觀大勢至色身想。觀想另一脅士大勢至菩薩。(十二)普觀,又作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觀自生于極樂,于蓮花中結(jié)跏趺坐。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十三)雜想觀,又作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xiàn)大身滿虛空。即雜觀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輩觀,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往生凈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輩,三輩復(fù)分上、中、下三品,總為九品。

  上輩觀即觀上輩徒眾自發(fā)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圣眾迎接,及往生后得種種勝益之相。(十五)中輩觀,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即觀中輩徒眾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yǎng)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眾迎接而往生等相。(十六)下輩觀,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即觀下輩徒眾雖造作惡業(yè),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彌陀名號,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種種勝益之相。  慧遠(yuǎn)之觀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本將此十六觀大別為二類,初之七門為觀依報,后九門觀彼之正報。又后十觀中,初之五門明佛菩薩觀,次一門明自往生觀,再次一門明佛菩薩觀,后三門明他生觀。智顗之觀無量壽佛經(jīng)疏卷下分之為三類,初之六觀觀依果,次七觀觀正報,后三觀明三輩九品之往生;圻h(yuǎn)諸師皆以此十六觀為定善觀法,善導(dǎo)則稱唯初十三觀為定善,后九品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觀為依報觀,次六觀為正報觀。[觀無量壽佛經(jīng)疏卷一玄義分、十六觀贊、觀無量壽佛經(jīng)妙宗鈔卷一、佛祖統(tǒng)紀(jì)卷 五十三]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