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莫亂施(圖文)
慈悲莫亂施
遠塵
慈悲心是佛教的一種基本精神,也是諸佛菩薩悲憫眾生的一種高尚的情懷。佛教的慈悲心是指悲憫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歡樂。也就是當(dāng)菩薩遇到眾生受苦之時,他們會對眾生的痛苦感同身受,并盡自己的力量來救拔眾生出離苦海。在佛教中,慈悲也是佛菩薩利益他人,度化眾生的一種方法。
不過,慈悲心雖然是救拔眾生痛苦應(yīng)當(dāng)具有的心理,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慈悲是不能亂施舍的,應(yīng)當(dāng)把握一定的度。如果不分對象,都以慈悲之心去憐憫他們,其結(jié)果往往是事與愿違。
梁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護持佛教的皇帝。他曾四次舍身寺院,由朝廷出資將其贖回。但這位最具有慈悲心腸的菩薩皇帝,最后卻被活活餓死在建康臺城。導(dǎo)致他亡國滅種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亂施慈悲。
梁武帝登上皇帝的寶座之后,對皇室子孫、世族大家和公卿大臣,一律加以優(yōu)待、寬容,甚至放縱。即使他們犯了罪,也不受法律制裁。史書記載梁武帝“疏簡刑法,自公卿大臣,咸不以鞫獄為意。奸吏招權(quán)弄法,貨賂成市,在濫者多……時王侯子弟,多驕淫。”(《資治通鑒》卷一五九)梁武帝也深知這些弊端,但并未加以禁止。
在皇室內(nèi)部,他想用骨肉恩愛來代替骨肉相殘。他早年無子,將侄兒蕭正德作嗣子。后來生了蕭統(tǒng),又將蕭正德送還。蕭正德從皇帝當(dāng)然的繼承者變成普通王侯,心中忿恨,竟引魏攻梁。后來蕭正德又從魏逃回。梁武帝不但不治罪,還毫不責(zé)備。梁武帝對待兄弟也很慈悲寬容,梁武帝有個六弟叫蕭宏,被封為臨川王,腐敗墮落、無惡不作,但因受到皇帝哥哥的嬌縱,卻總能逃脫懲罰。天監(jiān)四(506)年,梁武帝派蕭宏率軍與魏國打仗,由于蕭宏的臨陣退縮,梁軍慘敗。梁武帝竟沒有絲毫責(zé)備他,反而體貼入微地安慰他,并在一年后對其加官進爵。蕭宏有個小舅子叫吳法壽,仗著自己是臨川王的內(nèi)弟,到處橫行不法。有一次,吳法壽因搶奪民財并持械殺人而受到官府通緝,蕭宏公開出面包庇。官司打到梁武帝那里,有大臣強烈要求追究蕭宏的責(zé)任,梁武帝當(dāng)時雖被迫罷免了他的官職,但很快又將其官復(fù)原職。
由于長期受到縱容,蕭宏有恃無恐,竟異想天開地做起帝王夢來。天監(jiān)十六(518)年,蕭宏聽說梁武帝將要到建康城郊的光宅寺舉行佛事,便派人埋伏在必經(jīng)之路準備行刺。不料事前被人告發(fā),被捕的刺客當(dāng)即供出幕后策劃者蕭宏。梁武帝派人叫來蕭宏,非但沒有處理他,反而還眼淚汪汪的給他講道理,讓蕭宏不要起行刺、篡權(quán)之心。當(dāng)蕭宏跪地求饒后,梁武帝僅僅罷免了他的官職,令其閉門思過。
不久后,梁武帝聽手下報告說蕭宏又有謀反跡象,便趕緊帶著親信去打探。原來,蕭宏在為官期間曾大肆盤剝,并將搜刮來的財寶都秘密存放在近百間庫房里,《南史?梁臨川王宏傳》說蕭宏“性愛錢,百萬一聚,黃榜標之。千萬一庫,懸一紫標。如此,三十余間。”有人懷疑里面藏的都是兵器,就向梁武帝告密。梁武帝知道后,就借口來蕭宏家飲酒。酒過三巡后,梁武帝提出要看看蕭宏的庫房,打開庫房后,梁武帝見里面堆滿了制錢。做賊心虛的蕭宏以為貪污勒索的罪行敗露,非;炭。出乎蕭宏意料的是,梁武帝覺得蕭宏只知道囤積私財,并無政治野心,不但沒有處理他,反而稱贊蕭宏很善于聚財。更為荒唐的是,梁武帝不久又下令恢復(fù)了他的官爵。這件事傳出后,許多王公貴族看到貪財聚斂的蕭宏不但沒有被治罪,反而備受信任,也紛紛仿效他的行為,使梁朝的吏治迅速敗壞。
在梁武帝統(tǒng)治的晚年,蕭正德與東魏降將侯景內(nèi)外勾結(jié),導(dǎo)致侯景帶兵攻陷建康。侯景將梁武帝囚禁于臺城內(nèi)的文德殿。而那些平日受到梁武帝慈悲嬌縱的王公貴族,盡管手下有幾十萬兵馬,卻都袖手旁觀。直到這時,梁武帝才如夢方醒,大罵那些不忠不孝的子孫,可惜悔之已晚。梁武帝憂憤交加,膳食斷絕,被餓死在文德殿。
中國古言說,“棒打出孝子,慈悲出下流”。就是說父母教育子女的時候,不能處處溺愛孩子,相反,應(yīng)當(dāng)嚴厲教育孩子。如果見到孩子受到一點苦,就越俎代庖,大包大攬地為孩子做一切,這只會養(yǎng)成孩子嬌生慣養(yǎng),好吃懶做的毛病。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當(dāng)孩子有不好習(xí)慣的時候,他們不是嚴厲地教育他們,反而慈悲地縱容這種壞習(xí)慣的滋長,結(jié)果最后慣壞了孩子,導(dǎo)致孩子將來一事無成,有的甚至還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中國古代有很多高僧在教育弟子或培養(yǎng)接班人的時候,不是采取慈悲的方式來引導(dǎo)提攜他們,而是常常采取殘酷而不近人情的方法來對待他們的弟子。在弟子經(jīng)歷過重重磨難和痛苦之后,這些祖師確信弟子能夠擔(dān)當(dāng)領(lǐng)眾熏修,弘法利生的大任之后,才傳法或是將方丈的位置交付這些弟子。浮山法遠的故事就是古代祖師教育弟子的范例:
浮山法遠禪師(991-1067年)是葉縣歸省禪師之法嗣,臨濟宗七世傳人,俗姓王,河南鄭州圃田人。十七歲游并州(今山西汾水一帶),投承天院三交智嵩和尚座下剃度出家。
出家不久,法遠禪師開始行腳,歷參諸方。法遠禪師曾經(jīng)與天衣義懷禪師率眾同參葉縣歸省禪師。歸省禪師一見他們,便大聲呵斥道:“汝輩踏州縣僧,來此何為?我那有閑飯養(yǎng)你閑漢耶?”罵完,要將他們趕走。眾人都站在那里不動身。歸省禪師很生氣,于是拿水來,潑在他們的身上,他們?nèi)匀徊蛔。這時,歸省禪師又拿來香灰,撒在他們的身上。這時眾人忍不住了,一個個怒不可遏,紛紛離開了,唯有法遠與義懷二禪師仍端坐如故。
歸省禪師見他二人仍然不走,便問:“彼皆去矣,爾何故不去?”法遠禪師道:“久慕和尚道德,不遠千里而來,豈因一勺水、一把灰遽即去耶?”歸省禪師道:“爾二人既真為佛法,此間缺典座,能為之否?”法遠禪師道:“弟子愿為。”于是法遠禪師便負責(zé)廚房,而義懷禪師則下參堂去了。
歸省禪師的道場生活極為清苦。一日,歸省禪師外出,大眾不堪枯淡的生活,一致請求法遠禪師趁老和尚不在,煮一頓好粥,改善一下生活。法遠禪師心生憐憫,于是就煮了一鍋六和粥。粥剛煮好,大眾還未來得及享用,歸省禪師就回來了。過堂完畢,歸省禪師便把知事僧叫來,盤問道:“今日有施主設(shè)齋耶?”知事僧道:“沒有。”歸省禪師又問:“堂中納襯耶?”知事僧道:“沒有。”歸省禪師道:“如此,則此粥從何所得?”知事僧道:“問典座。”于是,法遠禪師便主動前來承認道:“某甲見大眾枯淡,實自為之。”歸省禪師罵道:“爾如此好心,待他日為住持時,為之不晚。何得私盜常住物,做人情耶?”于是便令知事估計一下法遠禪師的衣缽值幾個錢,沒收歸為常住所有,以充粥錢。然后將法遠禪師趕出山門。大眾都為法遠禪師再三求情,法遠禪師亦自懺悔?墒,歸省禪師就是不同意再留他。于是,大眾又請來諸山長老及寺院大施主,一起前來乞求歸省禪師允許法遠禪師留下。歸省禪師大怒道:“我道爾不好,汝欲以勢位壓我耶?速去!”
無奈之下,法遠禪師便道:“如此則掛搭不敢望,但上堂時,容某一聽法,足矣。”歸省禪師點頭同意了。
于是法遠禪師便晚上住在寺院外的走廊下,白天則到寺內(nèi)聽歸省禪師講法。一日,歸省禪師偶然下山,發(fā)現(xiàn)法遠禪師住在寺院外的走廊里,便盤問道:“爾住此幾時矣?”法遠禪師道:“已半年了。”歸省禪師又問:“還常住房錢否?”法遠禪師道:“沒有。”歸省禪師呵斥道:“此住房爾何敢盜住?速須還他去!不然,我當(dāng)告官。”于是法遠禪師只好來到城中乞化,還了房費,從此以后便住在城里。盡管如此,法遠禪師每次見到歸省禪師,態(tài)度更加恭敬。
歸省禪師通過這一連串的考驗,確知法遠禪師的忍辱波羅蜜已成,于是鳴鐘告訴大眾說:“葉縣有古佛,汝等宜知之。”大眾便問:“古佛是誰?”歸省禪師道:“如遠公,真古佛也。”大眾一聽,都驚詫不已,于是盛排香華,入城迎請法遠禪師回山。歸省禪師特地為法遠禪師升堂,面付佛法。自古以來,在法堂里付法,唯法遠禪師一人享受此等禮遇。
歸省禪師為考驗法遠禪師忍辱的耐力,不是采取慈悲方式,而是用不接受他掛單,罵他、打他、用水潑他,甚至罰他變賣衣單,補償公款,即使睡在走廊檐下,也要房租,這一切都無法打退他千里求法的心愿。法遠禪師的種種表現(xiàn),使歸省禪師也不得不贊嘆他是法器。
總之,慈悲作為救拔眾生的一種方法,要善巧地把握運用。應(yīng)當(dāng)對眾生施以慈悲的時候,就以慈悲的方式對待;應(yīng)當(dāng)以嚴厲方式教化時,就以棒喝的方式對待。如果不分對象地亂施慈悲,不僅達不到救拔眾生的目的,有的還會害人害己,造成追悔莫及的后果。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dāng)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