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作殘害。
忍作殘害。
此句專就物命上說。大德曰生。爾乃忍作殘害。夫殘傷毒害。惡之至大。而更出于忍。則任意所至。無一毫惻隱憐憫之心矣。諸善本于一慈。諸惡本于一忍。去忍而慈。圣賢佛仙之功在是矣。
貪生畏死。愛親戀舊。知疼覺苦。物與人同。但人有智。物無智。人能言。物無言。人力強。物力弱耳。今人辦一食。不止殺一物。如鳩鴿鶉雀。殺十余命而得一羹。若蚌蛤蝦蜆。一羹則殺百余命。又有好美味。求適意者;蜻h致珍異;騻湮锖蚺搿;蛏吠对。養(yǎng)魚造膾。聚炭活炙。剌血生吞。開腹取胎。剝皮刳殼。百計熬煎。千方造作。食飽則揚揚得意。稍遲則怒罵庖人。深念痛思。良可驚悼。經(jīng)云。一切畏刀杖。無不愛壽命。是以王克殺羊。羊奔客而拜訴。鄒生刲鹿。鹿跪泣而吞聲。驚禽投案。請命于魏君。窮獸入廬。求生于區(qū)氏。又如沈內(nèi)翰。通判江寧。廚中殺羊。而屢失其刀。窺之。乃見羊銜刀而藏之墻下。楊杰提刑時。游阿育王山。晝寢夢婦百余。若有所訴。密視行廚。乃知蛤蜊求生也。夫有生愛戀。其情若此。況其被執(zhí)時。避死無地。旁視族類。戀依不得。鳴哀就刑。銜悲向盡。既受屠割。復(fù)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此際此狀。與人何殊。今人偶傷湯火刀針。必號哭求救。暫時頭昏眼痛。便呼醫(yī)買藥。愛惜自身如此。何獨于物。則不生憐憫而任意殘害。結(jié)怨造業(yè)。嗟嗟。諸惡之中。惟此最慘。佛仙戒勸。天道好還。急宜設(shè)身處地。立時猛省。因備說不可宰殺諸目于后。伏求仁人君子。循而行焉。
生我之日。謂之母難。親在。固當齋心致敬。親亡。更宜蔬食呼天。乃恣口腹。以殺眾類乎。故生日不可殺生也。
凡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今乃慶其子生。令他子死。且嬰兒始生。不求長壽。而反造業(yè)乎。故生子不可殺生也。
喪以哀為主。殺乃罪之魁。陳燕享于哭泣之位。徒飽生人。侈鼎俎于棺槨之前。益增怨業(yè)。故喪事不可殺生也。
春秋祭祀,忌日薦先。原以傾子孫之血誠耳。但當放生以消宿罪。豈宜殺害以造新殃乎。故祭祀不可殺生也。
人有疾病。輒殺生祀神以祈佑。不知己欲求生。反殺他命以活我命。神果有靈。其來饗乎。故祈禳不可殺生也。
平等為佛。正直為神。斷無因賄降福之理。今人告許宰殺。此名惡愿?v得遂心。兇報在后。故許愿不可殺生也。
夫婦初婚。萬世之嗣。生生之源。宗祧所恃。今乃極意宰殺。種下尋仇惡因。是聚殺機于閨門之內(nèi)矣。故婚姻不可殺生也。
主賓酬獻。不聞?wù)枭习。燕笑滿堂。那見釜中苦楚。則古人所謂二簋用享之意。可師也。故燕客不可殺生也。
上天不生無祿之人。茍有一技一藝。皆可得食得財。何苦奏刀推刃乎。且愈殺而愈窮也。故營生不可殺生也。
割禽獸以肥己身。靈蠢何分。烹血肉而實肺腸。顛倒殊甚。況脂膏易盡。而怨業(yè)仍存乎。故奉養(yǎng)不可殺生也。
殺一命以活一命。仁者不為。況死生分定。未必其能活乎。害物治病。徒增死后怨家耳。故用藥不可殺生也。
病者求安。亦如物之惡殺。今人謂物命難延。理宜烹宰。亦將謂人既病廢。悉可誅夷耶。故養(yǎng)病不可殺生也。
道流醮畢。禮崇謝將。大者羊豕。小者三牲。夫神圣豈為區(qū)區(qū)口腹。而降災(zāi)于修功德者乎。故謝將不可殺生也。
近俗除夜。大則刲羊蒸豕。次用雞魚豬首。抑知臘盡春初。乃百神祖宗。同來降鑒之時乎。故除夜不可殺生也。
功名發(fā)軔之初。正仁愛沛流之日。何忍使物類夭亡。以滋隱痛乎。暴殄傷生。驕奢敗德。故榮遇不可殺生也。
饋遺本為嘉禮。肥鮮乃動殺機。在己為眾殺。而獨受愆。在人恣一飽。而不任德。故饋遺不可殺生也。
餞別那得無情。素羹亦自有致。何必侈一時之填積。竟爾聚大畜之怨號哉。故餞別不可殺生也。
飼金魚者。蟣蝦之屬萬計。飼白鶴者。細魚之屬百千。貴人怡悅耳目。有殺業(yè)存焉。故玩好不可殺生也。
如上所說。略言其概。人當就此而推廣之。則方寸之中。俱有天覆地載之量矣。
黃魯直頌曰。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鄲缽乃。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試思昨日之泳躍翱翔。今歸何地;幸娚爸w鳴飲啄。已化甌中。此語甚愷惻也。
許真君。幼喜獵。遇一麑殪之。旁有一麋。舐之踰時不活。悲躍而死。真君刳之。見其腸寸裂。遂投弓嘆曰。悲夫。天性之愛。物類亦至此乎。乃去而學(xué)道。濟人利物。證仙果。
唐張易之。為鐵籠。置鵝鴨其內(nèi)。中起炭火炙之。旁用器。置五味汁。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汁盡加火。毛落肉爛。取而食之。后為張柬之所誅。
西商任天一。嗜利殘忍。每歲至海州青口地方。屠宰腌豬。后載豬過高郵六安溝閘。夜被大風覆舟。豬為漁人搶散。任在岸叫苦。覆舟大桅倒身。壓成肉餅。夫命中有財。隨處可得。何必為此殺生害命之事。報應(yīng)如任商者甚多。人當自省。切不可謀生而反走死路也。至賊徒焚劫。波浪漂亡等事。未必非上天以殺報殺也。
宋朱沛。好養(yǎng)鴿。為貓所食。沛執(zhí)貓。斷其四足。號叫數(shù)日而死。后生子手足俱無。又周昻嘗晝寢。梁有燕巢。三雛呢喃待哺。昻怒。食以蒺藜。皆胸裂而死。后三子皆啞。又張霖忿蛙之鳴。沃以熱灰。后忽為熱湯爛死。合而觀之。人可忍作殘害于物乎。既作。能免于罪報乎。
唐呂祖曰。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恕己。汝欲延生須放生。此是循環(huán)真道理。他若死時你救他。你若死時天救你。延生生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祁奚度。覺觸云。一毛拔而四大震驚。灸艾焚而全身苦痛。蓋一體本具體之體。而眾生即吾生之生。血氣既爾相關(guān)。悲慘安能無涉。乃復(fù)以彼肥甘。恣我口腹。試思昨日之泳躍翱翔。今歸何地;幸娚爸w鳴飲啄。已化甌中。則八珍羅前。盡屬呼號怨業(yè)。五鼎在列。皆為宛轉(zhuǎn)游魂。自然心惻。豈復(fù)下咽。抑且臂縮。不能染指。時時警觸。念念提持。則同體悲愉。不起眾生之相。能仁普濟。概全有覺之身。覺習云。雞豬韭奈。逢著則吃。似永藉談資。送死養(yǎng)生。取物以供。若守為功令。豈知弱肉強食。異類尚惡傷殘。稟氣含生。有覺寧供咀嚼。特以 地聲來。襁褓便甘肥旨。先天未墮。胞胎已習腥膻。池鱗園鳧。日給家庖。圈豕檻羊。時供匕箸。緣其薰習。萬劫千回。故爾貪饕。日增月盛。試以未入齒牙之品。舉箸自覺躊躇。倘遇不經(jīng)日用之珍。入口亦多疑畏。是以吳越甘蛙。齊人見之毛起。幽燕嗜蝎。越士睹而寒心。此豈嗜性故殊。良由習累所異。誠思同性不忍傷性。有生豈以供生。夙錮一開。六根頓凈。欲網(wǎng)重重。金剛劍不揮自裂。殺機種種。長生國不涉誕登。請聽習言。自當有省。覺穢云。蝍蛆甘帶。何殊珍簠盈前。腐鼠投鴟。奚辨三鮮滿列。蓋嗜由業(yè)造。故業(yè)重則心溺于嗜痂。味豈性生。性乖則好移于逐臭。試觀鳶狐野食。掩袖不忍旁觀。蠅蚋集膻。觸目且思心嘔。何至絲管叢中。競列百千海錯。錦綺筵里。博求異數(shù)山羞。香美譬蜣螂之弄丸。濃飽若家豬之甘腐。甚至鐘鳴漏盡。齒牙之腥臭猶存。抑且曲罷酒闌。衣被之膻污逆鼻。誠思清凈法身。豈容五濁世味。血氣之物。皆覺穢而覺污。則溺嗜之心。自日除而日減。
覺因云。有情下果。因地之理不誣。舉響隨聲。生緣之故豈爽。薪盡而火傳。薪終歸火。弦張而矢發(fā)。矢必由弦。蓋施由彼報。施者固當忘情。而根自我栽。栽者應(yīng)須善果。是以白環(huán)雙寶。達人雖置無心。而爐火鑊湯。智士常滋懼府。乃有縱此無厭。戕彼常生。炮魚炙鱉。豈念百滾油鐺。割肉燒羊。便啜一臠精膾。甚且追風奔電。繁弱烏號。傾諸藪薄。罄彼林叢。遂使鳥失侶而驚飛。獸離群而孤絕。斯乃無生不嗜。舌底撩天。已先為人類虎狼。至于有物必攫。眼先墮地。寧免作獸中鷹犬。誠思升沈萬品。莫不懷情。托質(zhì)兩儀。類皆思報。愿從今日。永斷夙怨。無怨可償。不招多病之果。有危必救。自來長壽之因。一念惺惺。不失十年水牯。三生歷歷。寧墮五百野狐。此乃無種良緣。迷涂寶筏。聽吾饒舌。應(yīng)自轉(zhuǎn)頭。覺毀云。有來有去。物類之代謝無常。不滅不生。吾性之慈悲自在。故見其生。不忍見其死。仁圣類以存心。惜其毀。則必喜其成。眾生皆同秉性。是以瓦礫無情。達士尚失聲于墮缶。蠉蠕有覺。至人豈快意于殘生。況自卵而雛。自雛而羽。含哺之勤劬。夫豈一鳴一啄。且從無而化。從化而成。生機之活潑。寧但一夕一朝。乃以十年豢養(yǎng)。止供一旦庖刀。百計搜羅。僅給片時醉飽。抑不思一斷不可再續(xù)。霏膾形軀。片片是含悲向盡。既毀豈能復(fù)完。肢分炮烙。物物都抱苦就終。夫五谷供人。尚且難消一粒。況群生自命。安得妄毀毫端。誠念彼死者。歷萬劫不能更生。吾食者。一剎那已化烏有。方求生而不得。豈睹死而甘心。永作慈悲。長垂軫惜。則不待雙鞋置頂。已先救了貓兒。奚假一諾開喉。方為兩全鵝甕。斯真實理。夫豈虛言。更為宣揚。幸同發(fā)念。
- 上一篇:以惡為能。
- 下一篇:陰賊良善。暗侮君親。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