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凈土中道實相菩提論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毗婆尸佛經(jīng)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
- 凈土修學導引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百喻經(jīng)》原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原文
- 凈土探微
- 彌勒凈土論【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慈悲道場懺法
- 大乘無上續(xù)論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佛說七佛經(jīng)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般泥洹經(jīng)原文【西晉 白法祖譯】
- 般泥洹經(jīng)
- 中阿含經(jīng)
- 佛說千佛因緣經(jīng)
- 《賢劫經(jīng)》原文
- 安樂集
- 歧路指歸
- 清蓮飄香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凈土風光
-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師:入香光室
- 思歸集
- 導歸凈土
- 印光大師文鈔
- 李濟華居士遺集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大乘起信論》的往生思想
姚長壽
一、問題的所在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對中國佛教有著重大影響的論著。這部論著以真如緣起說為其理論基礎,闡述了“一心”與世界萬物的關(guān)系。在對一心、二門、三大作了詳細的闡述之后,又指出了生起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即所謂四信五行,從而要求人們修習大乘之行,最終達到成佛的境界。該論在修行信心分中有如下一段: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謂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yǎng),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眾生初學此論所說大乘佛法,會產(chǎn)生怯弱之心,認為住于此娑婆世界,怕自己不能經(jīng)常遇到諸佛,親自奉承供養(yǎng),害怕信心難以成就,于是產(chǎn)生退卻念頭。但是如來有一種殊勝的方法,能攝護其信心。這就是專心一意念佛,便可隨愿往生他方凈土,經(jīng)常見到佛,永遠離開惡道。為了說明這一念佛往生法門的行之有效,底下應用了一段經(jīng)說(修多羅)。這段經(jīng)說應該是《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的取意,說如果有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以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于那個極樂世界,就能往生該處。因為在那個世界里可以經(jīng)常見佛,所以信心無有退失。這段經(jīng)說至此意思都很明確,問題是下面的一句,“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應該作何理解?一般似乎是作這樣的理解:如果能夠觀想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常常勤加修習,最終必定往生凈土,住于正定位。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么這就是一種與上述念佛往生法門不同的另外一種修行方法,即觀想法身進入三昧。能夠進行這一方法的也決非是上述那些怯弱眾生,而應是那些利根上機之人。修行信心分的這一段本來是為怯弱眾生而設的,為什么又要在這里提出對怯弱眾生來說很難做到的真如三昧呢?這里應有值得探討之處。高崎直道博士即曾對此有所疑問,可惜沒有對此作深入探究。
我們知道《大乘起信論》現(xiàn)存有兩個譯本,一為梁真諦(499—569)所譯,通稱“舊譯”;一為唐實叉難陀(652—710)所譯,通稱“新譯”。而上述這一段,新譯卻是這樣翻譯的:
復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饑謹?shù)瓤,或見不善可畏眾生,三毒所纏,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惡法。菩薩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凈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作是念已,發(fā)大誓愿,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于此命終必得往生余佛剎中,見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道。如經(jīng)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愿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zhuǎn)。于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
我們注意到新譯的最后一句,即“于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其中的“彼”,根據(jù)上下文的含義,應該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那么新譯的意思是說,怯弱眾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在那里可以經(jīng)常見佛,信仰大乘佛法之心永不退轉(zhuǎn)。在那極樂世界(于彼)傾聽佛的教誨,觀想佛的法身,漸次修行,即可入正定之位。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這一段的含義就成此土念佛,彼土修行了。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很大爭議的論著。關(guān)于本論的真?zhèn)危热绫菊摼烤故钦嬷B所譯,還是中國人的著述,實叉難陀究竟是否重譯過本論,學術(shù)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這里暫不討論這些問題。從文獻的角度來看,上述一段的內(nèi)容,新舊兩譯確實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此土觀佛修行,還是彼土觀佛修行,這在中國凈土教歷史上曾經(jīng)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文擬就此作如下探討。
二、關(guān)于往生思想
藤田宏達博士在《原始凈土思想之研究》一書中,對往生思想及其源流有非常精辟的論述!洞蟀浲咏(jīng)》說:
其欲求作菩薩道生阿彌陀佛國者,其人然后皆當?shù)冒⑽┰街缕兴_。阿惟越致菩薩者,皆當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皆當作佛。
往生的意思也就是成佛,因為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誓愿而成的世界,是佛的覺悟的世界。但是極樂凈土的往生,并不意味著就是立即成佛。往生者有著各自相應的證果,其證果的內(nèi)容,在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為聲聞四果,在大乘佛教即為阿惟越致(不退轉(zhuǎn))。
聲聞四果,第一果予流,輪回生死,極七返生,即于人界與天界七度往來,在此期間不斷修行,最終得阿羅漢果;第二果一來,即于人界與天界一度往來之后而得證果;第三果不還,即不再還回人間而在天界入滅;第四果阿羅漢,諸漏已盡,解脫生死,不受后有。從這四果的情況來看,能夠在現(xiàn)世證果者,只有第四果阿羅漢,其余三果盡管時間長短有所不同,從生于天界完成修行這一點來說,卻是相同的。
往生思想與見佛思想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所謂見佛,就是希望能夠在佛的身邊修行而得以覺悟。這一點對佛滅后的佛教徒來說,那是一種最為迫切的愿望。部派佛教認為現(xiàn)在佛就是釋尊一佛,而且包含在過去七佛之中,所以現(xiàn)實是無佛時代,當然也就談不上見佛。到了大乘佛教,由于現(xiàn)在他方世界多佛思想的出現(xiàn),便形成了見佛思想。比如《般舟三昧經(jīng)》就說到可以通過三昧見佛,而且在諸佛之中特別提到了見阿彌陀佛。廬山慧遠的阿彌陀佛信仰,依據(jù)的就是《般舟三昧經(jīng)》。依靠三昧來見佛,這是大乘佛教的一股潮流。
然而在《無量壽經(jīng)》等凈土教經(jīng)典里卻有著一種與三昧見佛不同的見佛方式,那就是通過往生見佛。這些經(jīng)典說到三輩往生,上輩者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而中輩和下輩因?qū)Π浲臃饑嬗袘岩,而生于邊地的七寶城中,五百年不得見阿彌陀佛,亦不得聞此?jīng)。從這些情況來看,所謂往生極樂凈土,就是見阿彌陀佛,以期在阿彌陀佛的身邊完成修行而達于成佛。
三、《往生論注》與《大乘起信論》
上述《大乘起信論》修行信心分中一段的勸歸凈土思想,與龍樹(約150—250)《十住毗婆沙論》第九《易行品》有關(guān)系!兑仔衅贰氛f: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越惟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蛴星谛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這是說菩薩要想在現(xiàn)生得阿惟越致(不退位),方法有很多,概括起來有兩種,一種是修習困難之行的難行道,一種即是稱念佛名的易行道。這一難一易二道的教說對以后的凈土教家以很大的影響,使之成了一種凈土往生之行。曇鸞(476—542)的《往生論注》就是如此!锻撟ⅰ芬晕鍧釤o佛的時代意識為立論的基礎,認為在這個時代之中,自力修行是難行,他力稱名是易行。龍樹在《易行品》中說難行易行,指的是大乘菩薩道,曇鸞則把在現(xiàn)世之中求不退位進而覺悟的菩薩道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難行道,而把往生凈土進入不退稱之為易行道,與龍樹的本意有所不同。
《往生論注》是世親(約400—480)《往生論》的注釋。《往生論》主張通過五念門,即禮拜門、贊嘆門、作愿門、觀察門、回向門來生安樂凈土,見阿彌陀佛,F(xiàn)存《往生論》只有菩提流支一種譯本,近來佛教大學綜合研究所“凈土教の綜合的研究”研究班,對《往生論》作了各種版本的校對,為《往生論》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但是因無梵文對校,《往生論》中的有些句子受到漢語譯文的制約,自古至今就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這么一句: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這一句與上述《大乘起信論》中“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一樣,奢摩他(止)寂靜三昧的修行,可以理解為在此土,也可理解為在彼土。如果把“以一心專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一氣連下來讀的話,那么修行的時點就在彼土。如果在“作愿生彼”作一停頓,那么這一句的意思就成了在此土一心專念,作愿生彼,(同時)修奢摩他寂靜三昧,修行的時點就在此土。從《往生論》的原義來說,應該采用后一種讀法,日本的學者大都也是這么理解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世親思想的本義。但是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來說,應該采用前一種讀法,曇鸞就是這么讀的!锻撟ⅰ穼@一句的注釋是:“為修寂靜止故,一心愿生彼國”,意思很明顯,奢摩他的修行是在彼土。
類似于這樣的情況《往生論》中還有一些,比如“心常作愿,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也可以有兩種讀法,曇鸞采用了彼土修行的讀法。今天我不想在這里具體探討這個問題,只是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想說明一點,那就是曇鸞的《往生論注》中有著濃厚的彼土修行的思想,這一思想雖然沒有被后來的道綽、善導等繼承,但卻對《大乘起信論》產(chǎn)生了影響,并通過《大乘起信論》也影響了后來的唯心一系的凈土教家。
望月信亨博士認為,如果《大乘起信論》是出于地論師之手的話,那么上述《大乘起信論》一段的往生凈土之說,很有可能是受了曇鸞凈土不退思想的影響。他是從《往生論注》與《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的關(guān)系、菩提流支與地論學派的關(guān)系等來論述的。從彼土修行的方面來說,我認為《大乘起信論》很可能也是受了曇鸞《往生論注》的影響。
《大乘起信論》的這一專念往生說,以論書的權(quán)威對后來的凈土教,特別是唯心系的凈土教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一專念往生的勝方便,為一切眾生進入凈土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比如,永明延壽在(904—975)《萬善同歸集》第二十八問答之中,在回答“唯心凈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質(zhì)蓮臺寄形安養(yǎng)”一問時,即答以“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并引用了《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以作經(jīng)證。主張“本性彌陀,唯心凈土”的天臺宗學者四明知禮(960—1028),也在《四明尊者教行錄》中,提出“托彼勝境修觀”,也引用了《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以作經(jīng)證,“求生彼土,而令觀于彼佛真如法身”。
四、小結(jié)
以上對《大乘起信論》修行信心分中專念往生一段的往生思想作了一些具體的分析,現(xiàn)小結(jié)如下:
一、真諦譯本中的“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一句,通過與新譯的比較、曇鸞《往生論注》的比較、唯心凈土教家的引用等考察,應作彼土修行來理解。
二、曇鸞接受了龍樹《易行品》的影響,把往生凈土進入不退稱之為易行,雖然不同于龍樹的本意,但是正是這一不同使他能在五濁無佛時代意識下,在解釋世親《往生論》的時候,表現(xiàn)了濃厚的彼土修行的思想。這一思想很可能影響了《大乘起信論》。
三、《大乘起信論》在曇鸞的影響下,其往生思想的含義,不僅是指怯弱眾生的往生,而且也是利根上機之人的往生。這就是《大乘起信論》為唯心凈土教家普遍重視的原因。
- 上一篇:第一頁
- 下一篇:《維摩詰經(jīng)》的凈土觀及修行方式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