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十惡是哪十惡?十惡業(yè)因果對應(yīng)表
十惡業(yè)之惡口(口造者)
惡口者,謂言語粗獷,毀辱他人,令其受惱也。惡口又叫粗惡語,即誹謗、攻擊、諷刺、挖苦、尖酸刻薄等能夠傷害他人的語言。具備這四個條件就構(gòu)成了惡口:1、有心去傷害他人。朋友之間由于很熟悉,見面也會說一些惡語,但對方不介意,這種粗惡語就不算惡口。而有的人,話雖說得很好聽,但那是在諷刺嘲笑人家,或挖苦人家,這樣的語言就屬于粗惡語的范疇。2、發(fā)出非愛語。非愛語就是缺乏愛心,傷害他人的語言。3、對方理解。4、如實接受。
說話有把握分寸,講究說話的藝術(shù),這一點非常地重要。很多人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平時講慣了粗惡語的人,總是帶著嗔恨心跟對方講話,這就很難做到把話說得恰到好處。惡口,是屬于臟話、粗話、以及一切能構(gòu)成對他人傷害的語言,像這樣的一些話,誰聽了都不會覺得美妙。惡口的人講話,誰都不高興聽。因為聽了他的話,讓人難過、痛苦、煩惱。
用惡口說話的人,是從嗔恨心中發(fā)出的,必然會傷害別人。佛經(jīng)里講“士之生也,斧在口中”,人的嘴就像斧頭一樣,用語言傷害別人甚至比用刀砍的傷害還要大。人在嗔恨心的狀態(tài)下,是極不理智的,一旦說出了言不由衷的話,往往都是不合情理的。有時甚至會語無倫次,毫無邏輯可言。因此當人們冷靜下來之后,往往會對憤怒時說的話,不當成一回事。從嗔恨心中說出的話,往往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shù),不守信用。因為他已經(jīng)失去了理智,他自己把握不了自己,過后他肯定是要后悔的。
用不惡口講出來的話,容易被對方接受、領(lǐng)會。假若你是用惡口講出來的,即使你講得很有道理,對方也不愿意接受。所以批評一個人,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用愛語去說,而不是用惡口去說。一個人如果在不惡口的情況下講話,就會比較嚴謹,不太容易找到毛病;而在惡口的情況下,由于失去了理智,講出的話就會漏洞百出。
十惡業(yè)之兩舌(口造者)
兩舌者,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或向彼說此,向此說彼,而使彼此乖諍也。兩舌,即離間語,用挑撥離間的語言,搬弄是非,去破壞他人的密切友好的關(guān)系。如向甲說乙,向乙說甲,挑起雙方的是非,制造矛盾,讓雙方彼此猜疑,進而爭吵打架,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兩舌罪名的成立必須有四個條件:1、挑撥離間折散他人的關(guān)系。2、制造矛盾的語言。3、對方理解你所說的內(nèi)容。4、如實地接受。有了以上四個條件,就能構(gòu)成兩舌的罪名。顯然,兩舌的特點是破壞他人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以及事業(yè)的成就。而不兩舌就是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兩舌能夠得到五種不可壞法,你所做的一切不會遭到別人的破壞。
種下兩舌因的人,將來有可能招感被人暗算謀殺的結(jié)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處理好眷屬關(guān)系非常不易。何況社會本身就很復(fù)雜,有的夫妻關(guān)系因第三者插足而破裂,而父子關(guān)系、兄弟關(guān)系、親戚朋友關(guān)系,也會被人挑撥離間,引起相互爭斗仇視,結(jié)果鬧矛盾。這與他過去生種下兩舌業(yè)有關(guān)系。種下兩舌因的人,在修行的過程中,破壞的因緣就特別多,使得他沒法認真地修下去,以至半途而廢。有些人雖然遇上善知識,卻被別人挑撥離間,使得善知識疏遠他,這是因為曾經(jīng)種下兩舌因的結(jié)果。
十惡業(yè)之慳貪(意造者)
貪欲者,謂于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猒足也。慳貪,也就是慳吝貪著。即惜物而不布施與人,且貪求而無滿足。自己的東西不舍得給人家叫做“慳”;看見人家的東西就想要叫做“貪”。
貪欲屬于危害有情身心健康的三毒之一,貪欲主要表現(xiàn)為占有和貪著。作為凡夫,往往表現(xiàn)出強烈的占有欲,不僅要占有衣食住行,更要占有名利地位,占有世間種種享樂。這種占有欲,正是來自貪著。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乎自己的身體。
貪的表現(xiàn)形式很多。有時表現(xiàn)為慳,也就是吝嗇、小氣。因為對自己所有的財物貪著不舍,故不愿與他人分享,更不愿布施出去。有時表現(xiàn)為慢,也就是驕傲自大。因為對自己的長處貪著不舍,故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如從事文學藝術(shù)或在某一領(lǐng)域?qū)W有所長者,我慢心往往特別重,所謂“文人相輕”。有時又表現(xiàn)為諂,也就是阿諛奉承。因為貪得無厭,不僅執(zhí)著自己的財產(chǎn)、地位、名譽,且貪著他人的財產(chǎn)、地位、名譽,故以溜須拍馬等手段博得他人好感,達到滿足個人私欲的目的。此外,貪心還會導(dǎo)致殺、盜、淫、妄等種種惡行。
十惡業(yè)之嗔恚(意造者)
嗔恚者,謂于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也。嗔恚,亦屬三毒之一。即對自己討厭的橫加排斥。憤怒就是嗔恚的表現(xiàn)形式。如因一言不合造成爭執(zhí),最后愈吵愈烈,怒目相向。更嚴重的是,這種憤怒不會輕易消失,之后還會播下仇恨的種子,使人們心靈遭受極大傷害。所以,仇恨傷害最大的,正是我們自己。如果進一步施諸于人,還會對他人構(gòu)成傷害。嫉妒也是嗔恚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吹剿耸聵I(yè)有成,名聞四方,雖然對自己沒有任何損害,卻總是心懷不滿,想方設(shè)法地予以阻礙。
嗔心深重者,一旦被人辱罵,立刻會記恨乃至報復(fù),總想找機會跟人家爭斗。嗔心重的人,心態(tài)就會粗暴乖戾,煩躁不安,時常處在氣惱狀態(tài)中。如果我們心中貪嗔癡的力量特別強盛,整天想著傷害他人,就是通常所說的“衣冠禽獸”了。在生活中,任何一個處于憤怒中的人,無論本來相貌如何,都不可能令人歡喜。因為他們的五官會被憤怒所扭曲,變得猙獰可怕。久而久之,面部肌肉就不能恢復(fù)原狀了。
十惡業(yè)之邪見(意造者)
邪見者,謂撥無因果,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邪見是認為世間無生果之因,亦無可招之果,故為惡不足懼,為善不足法,此種見解,乃見之最邪者,故名邪見。譬如人家說人生是無常的,他說是能長壽的,可以長生不老的,這就是邪見。
邪見,是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認識。什么叫錯誤認識呢?這種認識跟宇宙人生的真實是相違背的,和我們達到人格完善的目的是相違背的,和我們的修行解脫是相違背的。這種認識、思想、觀念,屬于邪見。反之,一個人的認識跟真理相應(yīng),跟修行趨向解脫相應(yīng),跟我們的完善人格相應(yīng),那就是正見。
在我們生存的世間,邪知邪見特別的多。像有的人不相信因果,認為人死如燈滅,覺得人世間沒有什么因果,這就是邪見。因為他沒有看到三世因果,他沒有看到生命的過去、未來,只看到了現(xiàn)在這一生,所以他不相信三世因果。又像基督教,基督徒只講生命的現(xiàn)在和未來,而認為生命沒有過去,認為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死后不是升天堂便是下地獄。這在佛教徒看來,也是邪見。
邪知邪見的人,貪嗔癡不斷增長,離真理、道德、善知識會越來越遠。邪見的人,是非不分,他會去歸依那些天、鬼、鈔票、地位、感情,以為這些是世間上最可靠的。邪見的人,往往無惡不作。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yīng)當遵循四依法
- 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人生苦短,應(yīng)學會善待自己
- 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佛教的世尊是誰?
- 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人生自然會越過越快活
- 如何在修行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在家修行]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yīng)當遵循四依法
- [佛學常識]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在家修行]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佛與人生]人生苦短,應(yīng)學會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明海法師]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漢傳人物問答]如何平衡努力和舍,怎么判斷自己已經(jīng)足夠努力了?
- [人物故事]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在家修行]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生活故事]施者的放下
- [佛經(jīng)故事]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佛學常識]佛教的世尊是誰?
- [妙法蓮華經(jīng)]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綠茶]乾隆與龍井茶的故事
- [漢傳人物問答]怎樣觀察自己內(nèi)心的念頭?
- [佛化家庭]孩子不聽話,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