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圓寂日是哪天?農(nóng)歷三月初三

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圓寂日是哪天?農(nóng)歷三月初三

  農(nóng)歷三月初三,是彌勒佛化身布袋和尚圓寂日。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是五代時后梁高僧。世傳布袋和尚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愛游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圣地”。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里,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布袋和尚(契此)為原型所塑造,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由于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讓人們覺得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從而深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來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

  布袋和尚身世如謎,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只知道他自稱契此。據(jù)說唐朝時,明州奉化的龍溪上漂著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有惻隱之心人將其救起,只見孩子圓頭大耳、眉清目秀,對人咪咪發(fā)笑,人們愛不釋手,把孩子抱回家來。給他取名為“契此”,由于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后來,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大師,其真性最本然。布袋和尚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yǎng)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xù)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據(jù)《釋氏稽古略》記載,后梁貞明二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坐化,示滅之前,在岳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之上,說了一首偈子:“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從此,民間相傳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中國的圣跡高僧是很有傳統(tǒng)的。南朝有圣僧寶志,傳為觀音化身。唐朝末年,金地藏自新羅來,在安徽池州九華山苦行,是為地藏菩薩化身顯圣。更為著名的就是濟公和尚了。這些神僧也有不少留下了藝術形象,但最為普及的仍為布袋彌勒。

  唐代以后,各式各樣的彌勒佛像均讓位于中國高僧布袋和尚了,F(xiàn)知最早的布袋和尚像是在杭州西湖石窟造像之中的南宋階段的布袋彌勒佛,江西贛州有通天巖石窟,其中也有著布袋和尚的雕像。“大肚能容,笑口常開”逐漸成為佛教人生觀最重要的寫照。彌勒佛從造型到觀念都民間化世俗化了,成為中國人心中最為熟知又極為親切的佛像。

  大肚彌勒天天笑口常開,這個笑,可不是傻笑、壞笑,而是慈悲、悲憫的笑,給人帶來的是歡喜、希望和光明。我們應該學習彌勒菩薩的大度、放下、自在與灑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