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眾弟子的區(qū)分

佛教四眾弟子的區(qū)分

  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

  出家男眾名為“比丘”,出家女眾名為“比丘尼”。比丘是梵語(印度古典語),意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惡、凈命等義。俗稱比丘為“僧人”,僧是梵語“僧伽”之略稱,意為眾,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處稱為眾(舊譯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規(guī)定。其出家者統(tǒng)稱為“沙門”(舊稱“桑門”),意為止息一切惡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傳入中國,于是沙門也就成為出家佛教徒的專用名稱了。世俗也稱比丘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語,若用梵文典語則是“鄔波馱那”,意為親教師,與習(xí)俗所稱師父相同。世俗又稱比丘中的知識分子為“法師”,意謂講說經(jīng)法的師父。其中比丘、沙門二詞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語。至于彼此稱呼,對一般僧人則稱某某師,對上層人士稱某某法師,對寺院住持稱某某和尚。蒙藏地區(qū)稱僧人為喇嘛,相當于漢族地區(qū)所稱和尚,也是師父的意思。俗稱比丘尼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稱,姑是漢語。世俗也稱比丘為“大僧”,而稱比丘尼為“二僧”;或稱比丘為“首堂”,而稱比丘尼為“二堂”。這些稱呼都不見于經(jīng)論,只是流行于民間而已。

  在家男眾稱為“優(yōu)婆塞”,在家女眾稱為“優(yōu)婆夷”。優(yōu)婆塞是梵語,意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親近奉事三寶。優(yōu)婆夷意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稱在家佛教徒為“居士”,這是梵語“迦羅越”的意譯,原指多財富樂的人士,就是居積財貨之士,轉(zhuǎn)而為居家修道之士的稱呼。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