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一日三省,時刻關(guān)照自我

一日三省,時刻關(guān)照自我

  汾陽無德禪師從小就天資非凡,有文字般若,對一切文字自然通曉,能出口成章。在14歲的時候,他的父母相繼離開人世,于是他便出家剃度,之后云游四方,拜訪了71位名宿鴻儒,后師從省念禪師,才開大悟。

  省念禪師圓寂之后,無德禪師應(yīng)西河道俗的邀請,到汾陽太子院居住,在那里廣說宗要,接化學(xué)人,足不出戶達30年之久。

  有位虔誠的女子,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里采擷鮮花供佛。一次,當(dāng)她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里出來。

  無德禪師對她說:“你每天都這么虔誠,以香花供佛,依經(jīng)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的相貌肯定非常美麗。”

  女子聽后,心生歡喜道:“這是應(yīng)該的。我每次來寺禮佛時,便覺得心靈如同洗滌過一般,清凈涼爽,然而,一回到家里,心又開始煩亂起來了。請教禪師,作為一個家庭主婦,該如何在煩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了一個問題:“你以家中的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的習(xí)性必然有所了解,那么請問你,你是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的呢?”

  女子不假思索地說:“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于每天換水,并且于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這樣花莖就不容易在水里腐爛,花朵可以吸收水分,花莖不會腐爛,花朵自然能夠更加長久而不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點了點頭,說:“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zhì),并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xí)、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精華。”

  女子心中恍然:“謝謝禪師開示,我希望在禪院過一段晨鐘暮鼓,菩提梵唄的寧靜生活,聆聽禪師的教誨。”

  無德禪師答道:“你的身體是寺宇,脈搏是鐘鼓,兩耳是菩提,呼吸是梵唄,無處不寧靜,又何必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人生無處不修行,只要能夠持戒守定,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心靈的寧靜;若不能持戒守定,即便身在寺院,心靈也不會寧靜。

  佛說修行,其實主要在修心!金剛經(jīng)》里講“善護念”,講“降伏其心”,說來說去,就在于心靈和品德的修養(yǎng)。為什么要“善護念”“降伏心”?若不如此,我們的心就會被貪嗔、癡妄、妒恨等充盈,失去正知正念,從而煩惱叢生,不得解脫。只有“善護念”“降伏心”,你才能得自在,真方便。

  持戒守定就是極好的護念方式,無論是何根性的人,通過持戒,都能夠有所進境。因為持戒可以讓你每時每刻保持自己對自我心靈的修正。

  故事中無德禪師告訴我們:護念自身,就如同侍弄花草一樣。侍弄花草要時常澆水、剪裁;護念自己,則要時常反省、改正。

  持戒能夠讓人時刻保持警惕,對自己的行為與思想進行反省。人只要有反省意識,其人生境界必定有所精進。反省是一種自我檢查的活動,還是一種學(xué)習(xí)能力,是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前提。

  儒門就有“一日三省其身”的教導(dǎo),而在佛門弟子看來,一日三省遠遠不夠,我們應(yīng)該時時處處不忘反省自己的言語行為,以免失去正知正念。

  須知,人時時處處都可能犯錯誤,迷失方向,畢竟大家都是凡人,不可能像釋尊那樣覺知世間一切事物。這時你能做的,就是時刻反省自己,守護自己心里面的好念頭、好思想,一旦發(fā)現(xiàn)錯誤,就即刻改正過來,清除心中那些不好的念頭。同時,加強自身的學(xué)習(xí),就如同為花兒澆水一樣,讓思想變得圓滿豐潤起來。

  若不想鮮花太早凋零,就要時常去料理它;若不想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就要時常做出必要的調(diào)整。

  即使是在看似風(fēng)平浪靜、一帆風(fēng)順的時候,也要時刻反省,注意自己行為上的小錯誤、思想上的小毛病,因為“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很多危險的因素等它發(fā)展大了,再挽救就來不及了。要做到防微杜漸,就得時刻反省自身,保持清醒的頭腦。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