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玄奘精神 第11節(jié):第二章 隨機而變,智慧勝于機巧(4)

  第一,他不屑于在皇帝和眾大臣面前絮絮叨叨的講述一路上發(fā)生的事情,覺得沒必要;

  第二,他很清楚跟皇帝談話的技巧,知道第一次見面該說什么,要如何說;

  從心理學來看,玄奘越是輕描淡寫一語帶過,唐太宗對西行取經(jīng)的故事就越是好奇,無形中加重了他在唐太宗心中的分量;從當時的實際來看,貞觀十九年正是唐初國力逐漸強盛、大唐在西域及周邊戰(zhàn)事節(jié)節(jié)取勝的時候,那時候的唐太宗志得意滿,甚至有些自我膨脹,所以玄奘不露聲色的"捧"一把,正好迎合了皇帝當時的心態(tài)--只有把所有的光環(huán)和榮耀都歸于皇帝身上,把皇帝哄高興了,接下來才好辦事。

  當然,唐太宗并非不辨事理之人,馬上謙虛道:

  "此是師長者之言,朕何敢當也!"

  接下來,唐太宗就開始詳細詢問玄奘在西行路上的所見所聞和各國的風土人情。這可以說是雙方試探過后的一個緩沖期,到這里,玄奘才開始不急不緩的對唐太宗講述西行沿途所經(jīng)歷的風物人情,讓唐太宗有身臨其境之感,甚至忍不住贊嘆:

  "法師詞論典雅,風節(jié)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

  意思是玄奘的談吐風度一點都不輸給以前那些高僧,甚至還超出他們很多。這時候,有一個人說話了,此人就是唐太宗的大舅子、也是他身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祖上為鮮卑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為長孫氏。長孫無忌自幼好學,太原起兵后投奔李淵,隨即成為李世民的重要幕僚。唐朝開國后受封齊國公,后徙趙國公,并參與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仆射、司空、司徒。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長孫無忌位居第一。

  長孫無忌見唐太宗與選擇相談甚歡,于是不失時機站出來道:

  "誠如圣旨。臣嘗讀《三十國春秋》,見敘安事,實是高行博物之僧。但彼時佛法來近,經(jīng)、論未多,雖有鉆研,蓋其條葉,非如法師躬窺凈域,討眾妙之源,究泥洹之跡者矣。"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唐高宗兩朝最有權勢的大臣,本身才干出眾,又是皇親國戚,所以他的話在唐太宗那里分量極重。他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說這段話呢?

  第一,他懂得把握時機,在最恰當?shù)臅r候第一個站出來表示對皇帝觀點的贊同--"誠如圣旨"。

  第二,根據(jù)談論的話題引出自己的看法--《三十國春秋》不如玄奘所言。

  那么,長孫無忌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提到《三十國春秋》呢?

  很多時候,領導只把說一半,叫做提綱挈領、拋磚引玉,沒有說的話,或者不方便說的話,就需要下屬主動站出來替領導"分憂"。

  所以,聰明如長孫無忌者自然明白唐太宗在想什么--對于一個正在對外擴張的帝國來說,對于一個雄心勃勃的帝王來說,玄奘的所見所聞,就是了解當代西域和印度的第一手資料--《三十國春秋》只不過是個引子,它已經(jīng)過時了,大唐需要的是最新的資料!

  這才是長孫無忌的說話的用意,既是給皇帝"分憂",又是在不動聲色的提醒玄奘--你要做好為國家做貢獻的心理準備了,皇帝陛下的禮遇不是那么好承受的!

  長孫無忌做了一個大臣能做的,唐太宗當然深表贊同,緊接著又對玄奘提出了要求:

  "佛國遐遠,靈跡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既親睹,宜修一傳,以示未聞。"

  意思是說,西天佛國離大唐十分遙遠,那里的佛跡、佛法,現(xiàn)存的典籍記載的并不周全,法師您既然親自去過、看過,何不把這些事物都記錄下來,讓大唐子民也了解那里的一切呢?

  這樣的要求,玄奘當然無法拒絕,何況還有長孫無忌的暗示在前。退一步來說,把自己前半生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也是每一個旅行家和探索者(我們完全可以把玄奘看成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旅行家和探索者)的心愿。所以,玄奘坦然的接受了這個任務,并且很快開始撰寫曠世巨著《大唐西域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