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歷代高僧:一部真實的《西游記》 一個真實的唐三藏

歷代高僧:一部真實的《西游記》 一個真實的唐三藏

  曾經統(tǒng)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發(fā)出敕命,命印度知識界、學術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切有識之士,共赴曲女城,參加他親自舉辦的無遮大會。這個大會是為來自中國的一名僧人舉行的。無遮大會,就是無論僧俗、貴賤,一律平等參加的大會。在這個大會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只要他得到公眾的認可,他就會成為法會之主,從而成為印度宗教界的領袖。這名中國僧人是這個無遮大會的論主。這意味著,他將接受來自個整個印度的所有學有專長,身懷絕技的人們的挑戰(zhàn)。古代印度是佛教的發(fā)源地,到戒日王時期,佛教得到了充分地發(fā)展,高僧輩出,弘法遍及印度各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名中國僧人要想獲得全印度的承認,摘取無遮大會的法主桂冠,談何容易。

  敕命頒布之后,過了近一個月,全印度的有識之士紛紛來到曲女城,參加無遮大會。五印度的十八國王全部到會,著名的印度佛教圣地那爛陀寺也派千余名高僧參加法會。此時,曲女城內人聲鼎沸,參加法會的達一萬多人。

  佛教歷史上著名的無遮大會就這樣開始了。

  按照慣例,這種大會,會期為十八天。在十八天中,只要有人對論主提出的眾多論點中的一個論點提出疑問,并能夠把它駁倒,論主就必須當場割掉舌頭,向眾人謝罪。參加大會的眾人,也都是帶著要向論主提出挑戰(zhàn)的想法來到曲女城的。

  這位中國僧人將自己所寫的包含法相唯識精義的《會宗論》和《制惡見論》用大字書寫,高懸于會場之上,接受眾人的提問。在這十八天中,印度各地的高明人士向這名中國僧人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國僧人引經據典,侃侃而談,把這些問題一一做了圓滿的解答。

  無遮大會結束了。這名中國僧人終于被整印度人所接受,成為來自異邦的佛教領袖。舉行大會的戒日王非常高興,賞賜給參加大會的眾人許多財物。又命幾個大臣,拿著這名中國僧人袈裟,到各地巡游,演唱宣傳,把中國法師在曲女城大會的空前成就宣告眾人。這時印度各派僧人共同歡慶,祝賀佛法大興。大乘教派的僧人們,給這名中國僧人共同加了個稱號——“大乘天”;小乘教派則稱其為“解脫天”。聲譽之隆,無可復加。

  這位揚名異域的中國僧人,就是唐初的著名僧人,中國佛教四個譯經師之一,被尊為“三藏法師”的玄奘。

  玄奘俗姓陳,原名祎,洛州緱氏縣游仙鄉(xiāng)鳳凰谷陳村(今河南偃師縣陳河村)人。隋開皇二十年,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祖上幾代,都曾在朝庭為官。祖父陳康,曾做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惠,也曾任隋朝的江陵縣令,后解職還鄉(xiāng)玄奘五歲時,母親即已去世。

  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他的二哥陳素,早年出家,法名長捷。二哥精通佛典,又熟讀老莊,人稱“釋門棟干”。玄奘十歲時,父親病故。第二年,玄奘隨二哥長捷一同到凈土寺。

  玄奘幼年時就聰明異常。進凈土寺后,在哥哥的指導下學習佛經。他聰明好學,十一歲時就能背誦《經摩經》、《法華經》。而且懂得了持律自守。

  一天,凈土寺的眾僧在誦經做功課,時間一長,僧人們就走了神。此時又趕上住持不在,眾僧于是放下手中的佛經,談論起一些有趣的事來。正當眾僧談得興致濃厚,吵鬧聲不絕于耳時,只聽得有一人高聲斷喝:

  “佛經上不是說過嗎?出家人要遠離世俗,追求佛法。你們怎么能做這種游戲呢?這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眾僧抬頭一看,只見他們面前站著一個神色凜然,面容清峻的男孩。眾僧都為此而羞愧不已。頓時談笑之聲消失,眾僧又認真地讀起經來。

  此時,東都洛陽大興佛法,有許多法師到此宣講佛經。玄奘每講必聽不誤,聽完之后就認真思索。在眾人還對所講佛經有所疑惑時,玄奘卻能夠升座講法,而且解釋經理頭頭是道,眾人對他贊嘆不已。

  煬帝大業(yè)末年,饑荒連年,又加上煬帝驕奢淫逸,各地起義不斷,天下大亂。洛陽成為當時混亂的中心地區(qū)。于是玄奘和哥哥長捷法師離開了洛陽,向西行進。

  玄奘和長捷走到長安時,聽說京中的道基的道法高深,于是他們前去投奔,住在長安的莊嚴寺,向道基學習佛法。玄奘的聰明和智慧使道基非常吃驚。道基常嘆息說:

  “我過去曾經到過許多講經之處,從來就沒有見過如此聰明的少年!”

  也就是從這時起,玄奘開始了周游各地,學習佛經的漫漫旅程。

  玄奘和長捷在長城聽說蜀地比較安寧,且聚集了許多高憎。

  他們就沿著當年諸葛亮修建起來的劍閣樓道,歷盡千辛萬苦,來到成都。到成都時,隋已被大唐所滅。

  在成都,玄奘聽法師講阿毗曇論,一聽不忘,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奇跡。玄奘每說出話來,都表達了深刻的佛理,就同修行了多年的高僧一樣。婆沙論,雜心論等,在東方流傳很廣,而且版本眾多,每論大約有十多種。玄奘對這些不同的版本都能熟記在心,不會產生絲毫的混亂,而且他能夠論述每個版本論述佛理上的得失。眾僧對他的超常的智慧感到驚奇。

  在蜀地,有一個高僧,名叫景,精通攝論,人們稱他為“難加人”。拜他求學的人眾多。但他所講述的攝論之義有十二種之多。他講經的習慣是,他邊講邊讓眾人修煉閱讀。然而經義繁雜,聽講者都感到很混亂,可玄奘一聽就記住了,而且沒有一點兒錯誤。當玄奘上座講述時,引用攝論中的論述不用看書,好象他已研究了很長時間。

  武德(唐高李淵的年號)五年,玄奘在成都受了具足戒,正式出家為僧,這時他二十一歲。

  玄奘在蜀地遍求佛法,名聲大振,但他對此并不滿足。他立志要學遍華夏大地,以求得正法。他曾說:

  “學經貴在理解經的奧妙之義,重在修持求證。如果只在一個地方學習,是不能求得經的精髓的。”

  于是玄奘決定離開巴蜀,去其它各地繼續(xù)學法。他的哥哥長捷法師深知玄奘的遠大志向,對他的決定表示贊同。玄奘辭別眾人,沿著大江和峽谷走出巴蜀。沿途走過荊州、楊州,接著又北上燕趙。他先后向道深、慧休等人學習佛法。玄奘每到一處,他的名聲就在那里傳播。

  后來,玄奘又到京師向道岳法常和僧辯學習佛法。在向法常學法時,玄奘一次向他提出了十個問題。這十個問題,個個切中佛經的奧妙之義。玄奘又一次名振京師。

  仆射宋蕭璃非常佩服玄奘的才華,他奏請皇帝,讓玄奘住在莊嚴寺。這也并非玄奘的本意。玄奘對他說:

  “我周游吳蜀,走遍燕趙,歷訪周秦各地,為的是學習佛法。中國現在流行的佛法,我已蘊藏于胸中。但我國法師,所說義理,往往各執(zhí)己見,派別分爭激烈,對于佛法的流傳非常不利。而且各種佛經的譯文又欠缺完備。我想親自讀一讀那些原始的佛經版本,然后再返回中土來傳播。這樣才能夠使佛法得到振興。我為此已將生命置之度外,誓死求得正法。”

  玄奘于是開始了西去求法的準備工作。他先是在京城各處向各蕃地的人學習他們的語言,接著又向朝庭奏請西行,但沒有得到批準。但玄奘并不灰心,而一邊靜坐修煉,一邊等待西去的時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