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高僧:一部真實的《西游記》 一個真實的唐三藏
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佛寺,唐人稱其為無厭。這個寺院由五個國王共同出資建造,寺廟的供奉豐厚,衣食不愁,因此有“無厭”之稱。那爛陀寺有五個院子,五個院子有一個共同的大門,周圍有四重內(nèi)門,外面有三重圍墻。院中有水流過,水溝極深,院內(nèi)種有花,色彩艷麗無比。寺中居住著一萬多僧人,全部由國家供養(yǎng)。寺中有無數(shù)的佛象和各種各樣的佛教遺跡。此國有一個慣例,對于那些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法師,國王都要給他們封侯,賞給他們十城。后來逐漸減少賞賜的數(shù)量,但也不會少于三城。高僧大德們只在寺中討論佛學,因而寺中的高僧道法高深。那爛陀寺每年要接收來自各國的學法者。那爛陀寺的住持叫戒賢,年紀已有一百零六歲,其道法高深無比,人稱正法藏。正法藏博聞強記,內(nèi)外大小一切書都能通曉。戒日王把十個城邑的稅收全部送給他。
玄奘西行求法的風聲早已傳到了那爛陀寺。那爛陀的眾僧聽說玄奘快要到了,先派出四十多人去迎候。玄奘到達寺中的那天,寺中僧人二百人,俗人二千人,推著車,撐著傘蓋,拿著鮮花,前去迎接,那爛陀寺內(nèi)外,人潮如涌,傘蓋如云,好象是在歡慶什么重大的節(jié)日。眾人把玄奘領到寺中,與眾僧相見。然后給他安排住處,待遇與寺中大德一樣。接著,有人領玄奘前去拜見戒賢。
玄奘走到戒賢的住處,對著高居于座上的戒賢深施一禮。戒賢命就座,然后問道:
“法師從何而來?”
“弟子久聞貴寺大名,從支那而來,欲學瑜珈等論,以期求得正法。”
戒賢聽完玄奘的話,忽然掩面而泣。眾人面面相覷,都感有些驚異。戒賢好一會兒才住了哭泣,然后又向玄奘施一謝禮:
“感謝法師,前來救我疾苦。我三年前得了病,疼得如同刀割一樣,我當想不食而亡,以結(jié)束這種難耐的痛苦。就在這時,我夢見有金人對我說:‘你不要死,這種痛苦是對你前世做國王時所做壞事的報應,你應當自我悔過,怎么能死呢?現(xiàn)在有一個支那僧人到此學法,他正在途中,三年后會到這里。你要教給他佛法,然后讓他把佛法再傳到他的國家去,你的罪就免除了。我是曼殊室利,特地來勸你。'”
戒賢又問玄奘已走了多長時間,玄奘答說三年,這和夢中金人所說完全一致,戒賢此時悲喜交加,再次向玄奘施禮致謝。
那爛陀寺中設有十個“法通三藏”的稱號,賜給那些學通經(jīng)藏的高僧大德,是寺中的最高榮譽,現(xiàn)在已有九個人被授此稱號。玄奘來到后,寺中把這一稱號授予了他。對法通三藏者,寺中每日給上等佳肴兩盤,大人米一升,還有檳榔、豆蔻、龍腦、香乳、酥蜜等。每人有四個凈人婆羅侍候,出入乘象,三十個隨從。大人米是一種梗米,大得象烏豆一樣,做飯時香氣可飄百步,只有這里出產(chǎn)。這種米是專供國王和知法者食用的。
玄奘請戒賢給他瑜珈論,和玄奘一起聽講者達數(shù)千人,十五個月講究一遍,第二遍又講了九個月。此后,玄奘又學習順理、顯揚、對法等經(jīng)論,并不斷地向戒賢請教。對于瑜珈論,玄奘認真研究了五年,朝夕不停。
這天,戒賢收到了統(tǒng)治印度的戒日王的來信。戒日王此時正在討伐烏茶國的途審,信中說,一個南印度的灌頂師名叫般若毯多,通曉正量部,做了篇百頌的《破大乘論》。許多小乘論師向戒日王推薦此論,要與大乘教決一勝負。戒日王讓那爛陀寺派出四個內(nèi)外大小皆通的論師,到戒日王行軍之處,與小乘論師進行辯論。戒賢于是派海慧、智光、師子光和玄奘四人為應辯之人。四人正在做出發(fā)的準備,那爛陀寺的外邊一片混亂。立刻有僧人向戒賢稟報,有一個順世外道的人寫出了四十條,貼在那爛陀寺的門上,要與那爛陀的僧人進行辯論。并揚言,如果有人能把他駁倒,他就用自己的頭來謝罪。他的論證、細密,很難找出破綻。而且寺中眾人對這種外道了解得并不很多。眾僧對能否可以辯勝表示懷疑,都默然不語,無人出去辯論。這個地方有一個風俗,如雙方辯論后,輸?shù)囊环揭T在驢背上,人們把糞尿從他的頭上貫下去,然后在公眾面前表示服從,做勝方的奴隸。
玄奘讓人把那四十條抄回來,自己認真研究了一番,對眾人說:
“我要與他辯論,我們怎么能受他的污辱呢?請諸位給我做旁證。”
經(jīng)過幾番辯論,對方辯解無路,理屈詞窮,神情沮喪,立即爬在地上表示降伏。眾僧歡呼雀躍,有人要對此人履行前約,把他斬首。玄奘制止道:
“不可。佛法博大寬容,并不主張刑罰。我們要讓他接受佛法,就象奴卜侍奉主人那樣信奉佛法,這不是很好嗎?”
這個外道留在寺中,歸依了佛門。找來小乘教論師的《破大乘論》,研究其中時謬誤,以備前去論辯之用。玄奘問歸依佛門前外道:
“你知道烏茶小乘論師的《破大乘論》嗎?”
外道答道句:“曾有所耳聞,我對他們的學說很了解。”玄奘讓他講述了烏茶小乘教的學說,了解其主要的理論。玄奘用大乘教的思想批判烏茶小乘論師的觀點,寫出了一千六百多頌的《制惡論》,并把它送給戒賢等大德,眾大德說這篇論可以橫掃天下的敵人,沒有人能夠阻擋。
玄奘在那爛陀寺研習了五年的佛法,他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東西要學,想留下來繼續(xù)學習。此時,戒賢對玄笑說:
“學習佛法,貴在交流,獨自一人學習是不行的,你應該到其它地方去學一學,不然就會失去良好的時機。然后,你要及早返回你的國家,去弘揚正法。你不惜生命前來求法,難道不是為此嗎?智慧是無邊的,只有佛才能窮盡它。人的生命就象朝露一樣,或早或晚,它是要消失的。你萬萬不可延遲。”
玄奘從那爛陀寺出發(fā),在印度境內(nèi)拜謁佛寺,學習道法。他先后經(jīng)過伊爛拏、三摩呾吒、烏茶、僧伽羅、憍薩羅等國。玄奘在這些國家中,學習道法,參拜遺跡。
在缽伐多國,有幾個高僧,學識淵博,可以為師,玄奘在那里停留兩年,學習正量部的根本論、攝正法論、成實論等。
在杖林山有一個勝軍論師,是剎帝利人,他學遍內(nèi)外五明,而在林中援徒講經(jīng)。從他學法的人日益增多,國王也曾前來拜見他,并封給他城邑,做為供養(yǎng),玄奘向他學習唯識抉擇論、意義論和成無畏論等。一共學習二年。
一天夜晚,玄奘在勝軍論師處的寺廟中做夢,他夢見寺院內(nèi)外和樹林被火燒成灰燼,又在夢中見到一個金人,金人告訴他:“十年以后,戒日王一死,印度就會大亂,就象現(xiàn)在燃燒的大火一樣。”
玄奘醒來后向勝軍說明此事,并下了回去的決心。
玄奘又回到那爛陀寺,向戒賢辭行。戒賢贈給玄類許多經(jīng)書。玄奘想從北邊回國,為的是路經(jīng)高昌,好實現(xiàn)當年自己的諾言。
玄奘在回國的途中,像來時一樣,一邊走,一邊參拜遺跡,學習佛法,同時他還把自己所學到的佛法在各地弘揚。玄奘又一次在印度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光輝的足跡。
在東印度的迦摩縷多國,人們信奉外道。國王童子王事奉天神,喜愛各種各樣的道法。只要是富有智慧,他不問正邪,都予以尊敬。玄奘要在此國中,用佛法來掃除外道,因此而開講法席。聽講者在國王面前稱贊玄奘神思敏捷。童子王聽后非常興奮,想面見玄奘。他派人去請玄奘,玄奘推辭再三,才去會見國王。一見面,倆人都覺得似曾相識。二人談起佛法來,興致頗濃,忘記了時間。此時,國內(nèi)有許多外道異術(shù)之人在國王的身邊,他們要與玄奘辯論,讓國王判定,佛法與外道誰優(yōu)誰劣。外道者和玄奘辯論了不長時間,就全部敗下陣來。國王對玄奘更如敬重。當國主問玄奘信奉佛有何益處時,玄奘稱如來三身利物,并寫了三百頌長的《三身論》贈給國王。中王說,這是他生平未曾看到的,于是他開始全心信佛。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