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與仙游寺
“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閑步。數峰行盡猶未歸,寂寞經聲竹陰暮。”這首《過仙游寺》詩,是唐代著名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盧綸(748—800)寫的。盧綸為避戰(zhàn)亂,曾隱居周至縣東南之杏林莊,因而就有了來仙游寺踏雪閑賞的機會。其時的雪中路、天上云、芒水濤,讓詩人如癡如醉、游興濃郁,樂不思歸、漫日酣游。賞完了四圍山景。仍不能已,又被悠揚空遠的經聲和亭亭玉立的滿目秀竹牽住了腳步……
白居易讀了這首詩,愛不釋手,復誦再三。他為“金周至”所吸引,對仙游寺如詩如畫的景色充滿了神奇與向往;他盼望自己有機會也去斯地斯景游賞一番,然后再賦詩詠懷、盡興方歸。
天遂人愿,夢想成真。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真的被任命到周至縣當縣尉了。
到任后的第一次公務之佘,他就迫不及待地去仙游寺游覽。因為初束乍到,白居易不愿麻煩別人,未帶隨員侍從,獨自一人騎馬南馳,前去體味盧綸詩中那行云流水、經聲竹韻的人間仙境。
他是晚上去的,既沒驚動官府,又沒打擾百姓,寺僧們也一如往常地禮佛習經。仙游寺一如往常,沒有任何異樣。
初夜的仙游寺,顯得格外雅靜,暮色降臨,太陽從獅山斷崖上斂去了最后一抹余暉:晚風習習,自南向北送來一陣陣清涼;芒水濤濤,在靜夜中聽起來格外空曠、幽遠;沙鶴飛歸,成群結隊地站在寺院的臺階上,享受這天賜的靜謐和安寧;鐘聲悠悠,傳來了寺僧們誦經的執(zhí)著和虔誠;玉兔懸空、月輝傾瀉,給整個仙游寺的山峰、竹木、殿宇、松柏、寶塔,統(tǒng)統(tǒng)籠上了一層薄綃,顯得分外飄渺、空靈而神秘。一入其境,就把個白縣尉陶醉得不亦樂平。以往,他只知道隋文帝崇佛,才選擇了這方山清水秀的寶地建起了行宮,后又改作寺院;可沒料想,距京城僅百里之遙秦嶺北麓的這方處所,竟像天宮仙界,不由感嘆不迭:“仙游寺、仙游寺,名不虛傳、名副其實,人游若仙、快哉樂哉,不枉此夕、不虛此行!”
這時,寺中燈火通明。白居易輕腳輕手地叩開了住持僧的房門。他未報身份,只說自己是來此拜佛燒香的庶民,借此請教一下佛門知識,敬請師父點化。住持忙說:“不敢。施主請言!”
原來,縣尉要考考僧人,看看他們的學養(yǎng)是否堪配這青山綠水、寶塔金殿的皇家寺院。
問什么呢?稍加思量,白居易便以隋代高僧智顗的學說為題,請教道:“何謂‘一心三觀’?”住持答曰:“‘一心三觀’,即是在同一時間于一心中觀有空、假、中三種實相。此三種實相,亦稱為‘三諦’。”白居易又問道:“‘一心三現’又叫‘圓融三諦,,此說何解?”住持見他問得深刻,暗想此人定非等閑之輩。于是,先請白居易落座飲茶,然后,恭恭敬敬地答其所問曰:“佛教之,法’,是軌持之意;‘持’,是一定范圍內的法體;‘軌’,即是讓人產生的一種理解。一切‘法’,都具有‘三軌’,即真性、觀照、資成;‘三軌’分別配合成空、假、中;空、假、中三者并非次第關系,而是同時存在、互無妨礙,故而稱為‘圓融三諦’。”
白居易本來就頗為留心佛學,且有造詣。原以為在這山野之寺,不會有高僧解悟佛理,沒想到,住持僧的一番侃侃而談、娓娓而語,把個白縣尉高興得喜笑顏開。他便說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井表示從此愿結為良友,切磋學問、同賞美景。住持慨諾,二人擊掌為約。真是“話逢知已千言少”啊,兩人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早已忘記了此時夜也晝也、彼也此也,疲累盡消、興猶未止。未了,寺中留宿,縣尉受之。堂堂一位縣官,竟然獨宿佛寺,這在周至史上,尚屬首有。
安睡之后,白居易毫無倦意。初訪仙游寺的經歷,讓他心緒難平、興奮不已。突然之間,詩興進發(fā),遂秉筆疚書《仙游寺獨宿》一首:“沙鶴階上立,潭月當戶開。此中留我宿,兩夜不能回。幸與靜境遇,喜無歸侶催。從今獨游后,不擬共人來。”
白縣尉不但一連在仙游寺住了兩夜,而且還打算再來,并仍獨身而往、不約游件。
好一個仙游寺,讓白縣尉一見鐘情了!臨行,他與寺僧相約:此番夜賞法王塔,來日晝游仙游寺。
夜游的經歷,讓白居易對仙游寺產生了神秘感。雖想再游,但總因瑣務繁忙而未能成行。一次,他要去駱峪辦理公務,適從仙游寺旁路過,恰好摯友王質夫與之同行,故相攜共游。
這一回,白居易看的是白天的仙游寺,實現了與寺僧之約,卻又違背了“獨游”的始愿。好在,他與王質夫已成莫逆、形同一人;與之同往,亦似獨游。
這是一個秋日,天高云淡、風清氣爽。剛出縣城,舉目南望,眼前呈現一片畫卷一般的山色:層峰迭嶂,山巒的顏色由深至淺、由深綠到天藍,一直向遠處延伸;最遠的那一道色,便融入了視野盡頭,只能暢想,不可目及。二人心曠神怡,興高采烈地揚鞭策馬,乘風騰云般馳往仙游古寺。
他們下馬解鞍,先在玉女泉旁小憩,打算邊走邊游,然后渡過芒水,南行訪僧。
玉女泉在馬融石室的西側,兩處相距僅數步之遙。石室中的泉水擊石聲,清晰地侍入二人耳中。這聲音,忽大忽小、忽高忽低、忽緩忽急,極像彈奏琴弦,組成了天然樂章,詩化了這古寺仙山,消解了游人的跋涉半勞。
東邊山崖下,冒出了一排細細的泉水。這泉水,雖然不大,但很均勻;雖然分散,但都匯入了同一條小渠;雖然湍急,但水質極為清純。這些山泉,自東向西,一路直下,聚成了一條涓涓不息的山溪。山溪像一條綠色的項鏈,把一顆顆珍珠(山泉)串在了一起,掛在了玉女峰的脖頸上。一個晶瑩,一個秀麗,兩相輝映、相得益彰。再往西,便是一片稻田、幾方魚塘。這會兒,幾個農夫正在田中作務農活,一位老翁在魚塘前持竿垂釣。他們都在專心致志地忙著各自手中的活計,任憑云舒云卷、犬吠鳥鳴,全然不顧,我行我素。這時,兩位文友拿起玉女泉旁的木瓢,一邊痛飲甘泉,一邊贊賞美景,由衷地嘆羨農夫漁翁的閑適自在、怡然自得。
過了神仙橋,上了一道坡,轉過兩道守,便看見了寺院山門。住持和尚見了白縣尉,視為故知,分外熱情。三人相會,如魚得水。落座客堂后,很快又叔起了詩文梵語。
這一回,住持僧先吐高論。他以白居易守諾來訪為題,談起了“學道與誠信的關系”。他說:“《易》曰:‘唯天下至誠,遂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情。’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存誠于中,然后俾眾無惑;存信于已,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古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h尉今來,誠信俱存,貧僧感佩,我等有緣:國有賢臣,百姓托福!”
這番談吐,恰好說出了白縣尉的真情:意在山水,情在故友,誠在心性。
臨別前,寺僧遞上紙筆,讓縣尉題留墨寶。
白居易是個秉性剛直、坦誠率真之人,自然不會張揚自己誠信可嘉,也無須隱諱自己借公游山,便直抒胸臆,題《祗役駱口因與王質夫同游秋山偶題三韻》:“石擁百泉合,云破千峰開。平生煙霞侶,此地重裴回。今曰 勤王意,一半為山來。”
后泉憶及茲游時,白居易又覺當日所題之詩意猶未盡,續(xù)題《游仙游山》一首:“暗將心地出人間,五六年來人怪閑,白嫌戀著未全盡,猶愛云泉多在山。”
兩首詩,皆言作者酷愛大山之情,一個“半在山”,一個“多在山”。發(fā)自心聲,如出一轍。
仙游寺有個黑龍?zhí)。潭在寺北,深不可及。潭上有峭壁百仞,潭下有仙橋古渡,獅山、象嶺分峙兩側,寶塔、炎光位列南北。這里,可以閑賞古寺,可以靜聽濤聲;可以仰視藍天白云,可以俯瞰游魚清波;可以遙憶周穆王玄池演樂,可以品評馬融絳帳授徒。這里,也是白居易常來游賞之處、駐足之地。
官場的種種劣跡惡習,常常讓白居易感憤不已,卻又無可奈何。煩悶不堪了,他就來到仙游寺,獨坐黑龍?zhí)杜,對水凝思、長嗟短嘆。
當地有個傳說:黑龍?zhí)独镉幸粭l黑龍,是個水怪魚精。山里的虎豹獐羊野豬蟒蛇來到潭邊喝水時,水怪魚精便躍出水面,將其一口咬定,拖入潭底,生吞活吃了事。古代仙游寺的駐軍,每有陣亡士兵,或身染瘟疫病亡軍士,一律拖到黑龍?zhí)哆,沉入潭底。因而,諸多亡靈,常在夜半時分上岸游蕩,長嚎大哭,十分驚恐。時人為了鎮(zhèn)住水怪魚精、安撫亡卒靈魂,便在黑龍?zhí)渡戏胶兔⑺錾娇诟餍蘖艘蛔埻鯊R,潭旁的龍王廟供人祭祀黑龍,山口的龍王廟供為黑龍唱戲使用(廟前建有戲臺)。后來,祭祀黑龍的活動由民間轉升官方,儀式也隆重了許多。祭祀前,先由官府出資,請來能工巧匠,制成玉雕文簡、玉璧,打制出金龍,井將刻有官府祈愿文字的玉簡綁在金龍身上,再縛上玉璧,沉入潭中,送給黑龍。玉簡大意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祈求黑龍降福、勿擾百姓,祈求亡靈安息、寧神息心。準備工作完成之后,再擇定吉日,府縣官員沐浴齋戒,命鄉(xiāng)人抬上三味犧牲、上等菜肴,由儀仗樂隊前手,前往祭祀。年年如此,已成例制。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