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第十三天道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釋文:“積,謂積滯不通。”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宣云:“神與化俱。”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宣云:“至誠無息。”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釋文: “六通,陰、陽、風、雨、晦、明。四辟,四方開也。 ”成云:“六通,謂四方上下。四辟,謂四時。任物自動,故曰自為;捋E韜光,其猶昧闇,動不傷寂,故無不靜也。”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非以靜為善而學之。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鐃,撓借字。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其平與準相中,故匠人取法焉,謂之水準。中,竹仲反。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其明更可知。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果能靜,雖天地之精,萬物之理,皆莫能遁。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宣云:“ 息心於此。”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休其心則與虛合德,與虛合德則萬理俱涵,萬理俱涵則無不井然有倫。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必虛方能靜,靜則可以動,動則得其宜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靜觀無為,不擾群下,則任事者各自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釋文:“廣雅云:‘俞俞,喜也。'”宣云:“外 患不能居於其心,故神豫而長。”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xiāng),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成云:“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素王,自貴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姚云:“素王十二經(jīng),是後人語。”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成云:“巢、許之流。”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郭云:“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所不無為哉!故主上不為塚宰之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塚宰不為百官之所執(zhí),則百官靜而禦事矣;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則萬民靜而安其業(yè)矣;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孰能有為而成哉!是以彌無為而彌尊也。” 成云:“進為,謂顯跡出仕也,伊、望之倫。”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雖大樸而自然至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郭云:“天地以無為為德,故明其宗本則與天無逆。”所以均調(diào)天下,與人和者也。郭云:“順天所以應人,故天和至而人和盡也。”成云:“均,平。調(diào),順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成云:“俯同塵俗,仰合自然。”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朽,郭云:“壽者,期之遠耳;無期,故無所稱壽。”案:六語又見大宗師篇。彼文“戾”作“義”,義者秋殺,有似暴戾也;“ 壽”作“老”,義同。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成云: “其生也同天道之四時,其死也混萬物之變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四語又見刻意篇。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四語亦見 刻意篇。“怨”,彼文作“災”。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動靜雖殊,無心則一。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李云:“祟,禍也。”其魂不疲,語亦見刻意篇。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蓄天下也。 ”畜,養(yǎng)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成云:“上下無為,則臣僭君德。”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此論有精理,非空談。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知音智。落音絡(luò)。成云: “三皇、五帝淳古之君,知照籠落二儀,而垂拱無為,委之臣下,故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成云:“宏辯如流,雕飾萬物,終不自言。”能雖窮海內(nèi),不自為也。成云:“才能雖冠海內(nèi),夫何為哉!故老子云:‘是謂用人之力。'”天不產(chǎn)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王念孫云:“爾雅:‘功,成也。'中庸:‘無為而成。'”故曰:莫神于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成云:“五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運,動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成云: “辟,法也。”禮法度數(shù),形名比詳,釋文:“比,較。詳,審。”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毛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成云: “隆殺者,言五等喪服,各有差降。此是教跡外儀。”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shù)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成云:“古人,中古人也。先,本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qū)有狀,成云:“萌兆區(qū)分,各有形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盛衰之等殺,乃變化之流行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xiāng)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成云: “理之必然。”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成云:“既失其序,不堪治物。”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成云:“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宣云:“仁義是道德之緒。”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 上下有分,庶職有守。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宣云:“物象名稱。”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材授任。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恕省察。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原省已明,是非乃定。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郭云:“至治之道,本在於天,而末極於斯。”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各有所處之宜。貴賤履位,各安其位。仁賢不肖襲情,襲,因。情,實也。各因其實。必分其能,分,別也。必由其名。 宣云:“循名責實。”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宣云:“複于虛靜無為。”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故書曰:古書也。“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自“明 天” 以下,至“形名”,五變其說;至“ 賞罰”,九變其說。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釋文:“迕音悟,司馬云:‘橫也。'”案:言語不循次序。人之所治也,但可為受治之小人。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成云:“此茍飾華辭之士,一節(jié)曲見偏執(zhí)之人。”禮法度數(shù),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上所重在養(yǎng)人。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 “吾不敖無告,不以頑民之無可教告而慢之。不廢窮民,成云:“拯恤貧民,此心不替。”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悲憫。嘉,喜愛。孺子,稚子。哀,憐也。此吾所以用心也。”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郭云:“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jīng),雲(yún)行而雨施矣。”郭云:“此皆不為而自然。”成云:“經(jīng),常也。”堯曰:“膠膠擾擾乎!膠膠,固而不解。擾擾,紛而不寧。因舜言發(fā)悟,自覺多事。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成云:“言子德遠合上天,我心近符人事。”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司馬云:“ 藏其所著書也。”姚云:“此亦漢人語。藏書者,謂聖人知有秦火而預藏之,所謂‘藏之名山。'”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司馬云:“征藏,藏名。一云:征,典也。”史,藏府之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釋文:“見周之末不可複匡,所以辭去。”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因之以藏書也?鬃釉唬“ 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不許其藏。於是翻十二經(jīng)以說。釋文: “說者云: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jīng),加六緯,合為十二經(jīng)也。一說云:易上下經(jīng)並十翼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jīng)也。”老聃中其說,釋文:“中,丁仲反。”成云:“許其有理也。”宣云: “語未盡也。”案:下雲(yún)“太謾”,是未許,成說未晰。中其說者,當是觀其說甫及半,故下雲(yún)然。曰: “大謾,成云:“嫌其繁謾太多。”宣云:“謾,欺也,音滿,平聲。”案:繁則近謾,恐多無實之詞。願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成、生,皆以道言。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 舍是奚為?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宣云: “與物同樂。”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情,實。老聃曰:“意!噫同。幾乎後言!近乎後世迂儒之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蘇輿云:“未忘無私之成心,是亦私也,與下篇莊子答商太宰蕩語相發(fā)。”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司馬云:“牧,養(yǎng)也。”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宣云:“放同仿。” 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釋文:“偈偈,用力貌。” 成云:“亡子,逃人也。”案:揭,舉也。語又見天運篇。意!同噫。夫子亂人之性也!”郭云:“事至而愛,當義而止,斯忘仁義者也,常念之則亂真矣。”宣云:“夫子所謂‘義之與比',孟子所雲(yún)‘由仁義行',即此意。”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司馬云:“百舍,百日止宿。”淮南修務訓高注:“趼,足生胝也。”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而棄妹之者,不仁也;郭云:“言其不惜物也。”成云:“鼠壤,鼠穴土中。妹,猶昧也。” 案:成綺就所見言之。蔬可留其有餘,而任其狼藉,滿地散棄,佯若不知,是不仁也。生熟不盡於前,成云:“生,謂粟帛;熟,謂飲食。至充足也。”而積斂無崖。”聚斂無限止。老子漠然不應。成云:“鄙之不足答也。” 士成綺明日複見,曰:“ 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卻矣,心正而卻退,非複從前鄙見。何故也?”老子曰:“ 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脫焉。言子擬我聖人,吾久自以為脫免,其名皆我所不居。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子呼馬牛,我即自謂。茍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有其實而不受其名,是再受殃累也。吾服也恒服,郭云:“ 服者,容行之謂也。不以毀譽自殃,故能不變其容。” 吾非以服有服。”郭云:“有為為之,則不能恒服。”士成綺雁行避影,宣云:“側(cè)身貌。”履行,蘇輿云:“古者入室脫履而行席上。履行,言失其常。莊子正緳系履而見魏王,則因履穿系之以緳而不得脫,故王訝其憊。”遂進而問:“修身若何?”老子曰:“而 汝。容崖然,岸然自異。而目沖然,直視。而顙頯然,釋文:“頯,去軌反,本又作顯。”成云:“顙額高亢,顯露華飾。”而口闞然,郭云:“虓豁貌。”而狀義然,義讀為峨,詳大宗師篇。似系馬而止也。宣云:“志在馳騖。”動而持,宣云:“欲動而強持。”發(fā)也機,宣云:“發(fā)如機迅。”察而審,察事審詳。知巧而睹於泰,智巧而見於驕泰之色。凡以為不信。郭嵩燾云:“凡此皆與自然之性不相應,是之謂不信也。”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司馬云:“言遠方嘗有是人。”竊,賊也。
夫子曰:成云:“莊子師老子,故稱夫子。”“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宣云:“大包無窮,小入無間。”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廣廣,猶曠曠,見漢書武五子傳。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 成云:“精神之末跡。”非至人孰能定之!宣云:“世俗鮮不為末學所惑。”夫至人有世,謂有天下。 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天下奮□而不與之偕,說文:“柄,或從□。”言天下奮爭威柄,獨不並遂。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任真而不遷於和。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成云:“窮理盡性,動不傷寂。”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俞云:“賓讀為擯。謂擯斥禮樂也。古賓、擯字通。”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郭云:“其貴恒在意言之表。”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宣云:“ 彼,謂道。情,實也。”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桓公讀書於堂上,論扁斫輪於堂下,司馬云:“斫輪人名扁。”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司馬云:“糟爛為魄。” 本又作粕;腹唬“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司馬云:“甘,緩也?唷惨弧常币。”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於其間。李云:“數(shù),術(shù)也。”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成云:“喻,曉也。故知物各有性,不可仿效。”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宣云:“猶者。”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一〕“苦”原作“疾”,據(jù)釋文改。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