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嚴可均曰:「百谷王」,各本「王」下有「者」字。「以其善下之」,河上無「其」字。
謙之案:治要引無「者」字,御覽地部引有。又傅、趙本「之」下有「也」字,御覽地部、皇王部引同。唯地部引無「之」字,高翿本同。柰卷作「以其善下之故」。
丁仲祐曰:「水注谿曰谷」,見公羊僖三年傳「無障谷」注,及爾雅釋水李注,楚辭招魂「川谷徑復」注。
謙之案:「王」,往也。「百谷王」,謂為百川之所歸往,故能為百谷長也。
是以聖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
嚴可均曰:王弼無「聖人」,河上、王弼作「上民」。「必以言下之」,御注作「以其言」。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諸本均有「聖人」二字!干厦瘛,景龍、御注、敦煌庚、辛諸本「民」均作「人」。「必以」,御注本、敦煌辛本均作「以其」。下同。
謙之案:遂州、磻溪、樓正、顧、彭、傅、范、趙、高、柰卷均有「聖人」二字,道藏王本亦有。嚴遵有「聖人其」三字。又「必以」,杭州、高翿、磻溪、顧、彭、趙並作「以其」,傅、范作「必以其」。嚴本無二「必」字,二「欲」上均有「其」字,「人」並作「民」。御覽皇王部引同此石,惟二「人」下均有「也」字。金人銘曰:「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够茨险f山訓曰:「江海所以能長百谷者,能下之也;夫唯能下,是以能上之!拐Z意同此。
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魏稼孫曰:御注無「聖人」二字。「樂推而不厭」,此句「厭」字及後「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御注作「 」。前「厭飲食,是以不厭」,御注作「猒」。畢沅曰:河上公作「處民上而不重,處民前而不害」。王弼作「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明皇同弼,「民」作「人」。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無「聖人」二字。
謙之案:景福、河上、顧、彭、高、趙、傅、范均有「聖人」二字,遂州、磻溪、樓正本無。文子道德篇引作「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眾不害,天下樂推而不厭!箛雷癖咀鳌腹试谏隙癫恢,居民之前而民不害,天下樂推而上之而不知厭」。傅奕本作「是以聖人處之上而民弗重,處之前而民不害也,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范本同,惟下「不」作「弗」,無「也」字。
高亨曰:民戴其君,若有重負,以為大累,即此文所謂重。故重猶累也。而民不重,言民不以為累也。詩無將大車「無思百憂,祇自重兮」,鄭箋:「重猶累也!?jié)h書荊燕吳王傳「事發(fā)相重」,顏注:「重猶累也。」此重有累義之證;茨献釉榔:「處上而民弗重,居前而民弗害!怪餍g訓:「百姓載之,上弗重也;錯之,前弗害也!股w皆本於老子。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羅振玉曰:敦煌庚本「爭」下有「也」字,辛本「不」作「無」,壬本作「非以其不爭」。謙之案:王本、河上本作「莫能與之爭」,傅本首句上有「不」字,范本「以其不」作「不以其」,嚴本作「非以」。又強本成疏及榮注引經(jīng)文,與敦煌辛本同。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高本漢:下、後韻。陳柱增二「爭」字韻。
右景龍碑本七十七字,敦煌本七十六字,河上本七十八字,王本七十六字,傅本八十五字,范本八十二字。河上本題「後己第六十六」,王本題「六十六章」,范本題「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