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明皇帝紀上卷第九

永平元年

四月癸卯,封故衛(wèi)尉陰興子慶為鲖陽侯,博為隱彊侯〔一〕。楚王舅子許昌為龍舒侯。

〔一〕 范書、續(xù)漢郡國志“隱”均作“濦”,二字古通用。又論衡恢國篇曰:“隱強侯傅懸書市里,誹謗圣政,今上海恩,免奪爵土!卑礀|觀記“博”亦作“傅”,而范書與袁紀同,二者未知孰是。

東海恭王彊,建武二年立。母郭氏為后,彊為皇太子。十七年而郭后廢,彊常戚戚不自安,數(shù)因左右及諸王陳其墾誠,愿備藩國。光武不忍,遲回者數(shù)歲,乃許焉。十九年封為東海王,二十八年就國。帝以彊去就有禮,故優(yōu)以大封,兼食魯郡,合二十九縣,賜虎賁旄頭,宮設鐘鼓之懸,擬于乘輿。彊臨之國,數(shù)上書讓東海,又因皇太子固辭,帝不許,深嘉嘆之,以彊書宣示公卿。初,魯共王好宮室,起靈光殿,甚壯麗,是時猶存,故詔彊都魯。中元元年入朝,〔從〕(

徙)封岱〔一〕,因留京師。明年春,帝崩。冬,歸國。

〔一〕 從、徙形近而訛。

永平元年,彊病。顯宗遣中常侍、鉤盾令將太醫(yī)乘驛視疾〔一〕,詔沛王輔、濟南王康、淮〔陽〕(南)王延詣魯〔二〕。

〔一〕 續(xù)漢百官志曰:“鉤盾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諸近池苑囿游觀之處。 ”

〔二〕 據(jù)范書改,袁紀本卷永平六年紀文亦作“淮陽王”。凡下作“淮南王”者,均逕正之。

五月戊寅,彊病困,臨命終,上疏謝曰:“臣蒙恩得備藩輔,特受二國榮寵,巍巍無量,訖無報稱。自修不謹,連年被病,為朝廷憂。皇太后、陛下慈憫惻至,動發(fā)中心。臣內(nèi)省視,氣力羸劣,日夜寢劇,終不望復見闕庭,奉承惟幄,辜負重恩,銜恨黃泉,言之絕腸。惟皇太后,陛下加供養(yǎng),數(shù)進御,食避風氣,終始天道。臣彊困劣,言不能盡意,愿悉謝諸王,不意長不復相見。臣將蒙大恩,兼大國。政〔一〕,小人也,猥當襲臣封,非所以全利之也。如皇太后、陛下深為規(guī)度,誠愿還東海。以臣無男之故〔二〕,則處臣三女小國侯,〔三〕此臣夙夜之愿也!

〔一〕 范書“政”上有“息”字,袁紀恐脫。

〔二〕 李賢曰:“無男,無多男也!卑磸櫞搜灾鸽m有一子,淫欲無行,不堪襲封,如同無男。彊辭讓封國,唯恐不許,豈能以無多男故而封耶?其求處三女為縣公主,實欲換取廢政嗣封。李賢所言,望文生義,未達彊深意也。

〔三〕 周壽昌曰:“漢制:皇女封縣公主,視列侯。諸王女封鄉(xiāng)亭公主,視鄉(xiāng)亭侯。彊長女沘陽公主適竇勛,沘陽為縣,視列侯,故云小國侯也。余二女無考,想亦封縣公主矣。東漢無婦人封侯之事,后東平王蒼五女,皆封縣公主,亦異數(shù)也!

彊薨,問至〔一〕,上與皇太后悲慟不自勝,乃詔諸王、京師親家皆詣東海奔喪,遣司空魴持節(jié)視喪事,賜旄頭、鸞輅、龍旗、虎賁,榮寵之盛,無與為比,謚曰恭王。詔東海傅相曰:“王謙恭好禮,以德自終。其葬送之具,務從省約,以彰王卓爾之美〔二〕!弊诱,淫欲無行,故彊以為言。

〔一〕 問,告也。

〔二〕 論語子罕篇顏淵美孔子之語。注曰:“卓爾,卓然不可及也!

秋七月,西羌破走,余種悉降,徙三輔。

羌之先,三苗之裔也。其俗以父名母家姓為號,出十二世,相與婚姻,妻后母,報□〔一〕,無鰥男寡婦,故種類系息。其為兵,長于山谷,短于平地。男子兵死有名,且以為吉,病終謂之劣,又以為不祥。婦人產(chǎn)乳,丈夫被創(chuàng),不避霜雪,得西方金氣焉。夏后氏衰,戎狄在邠、岐之問;殷衰,周太王自邠之岐;周衰,幽王為西戎所滅。故羌之為患,自三代然也。

〔一〕 廣雅釋詁曰:“報,淫也。 ”□同●,亦作嫂!皥蟆酢,即范書西羌傳所言“兄亡則納厘嫂”之意。

袁宏曰:夫民之性也,各有所稟,生其山川,習其土風。山川不同則剛?cè)岙悮?土風乖則楚夏殊音。是以五方之民,厥性不均,阻險平易,其俗亦異。況乃殊類絕域,不賓之旅,以其所稟受,有異于人。先王知其如此,故分其內(nèi)外,阻以山川,戎狄蠻夷,即而序之〔一〕。夫中國者,先王之桑梓也,德禮陶鑄,為日久矣。有一士一民,不行先王之道,必投之四裔,以同殊類〔二〕。今承而內(nèi)之,以亂大倫,違天地之性,錯圣人之化,不亦弊乎!昔伊川之祭,其禮先亡,識者觀之,知其必戎〔三〕。況西戎、北狄,雜居華土。嗚呼!六夷之有中國,其漸久矣。

〔一〕 周禮職方氏鄭司農(nóng)注:“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

〔二〕 文公十八年左傳魯大史克曰:“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睏畈:“裔,荒裔也。四裔者,四方之邊裔也:”

〔三〕 僖公二十二年左傳曰:“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fā)而祭于野者,曰: ‘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

八月戊子,徙山陽王為廣陵王。

是歲太傅鄧禹、好畤侯耿弇薨,謚禹曰元侯,弇曰愍侯。

禹疾病,天子親數(shù)問,除二子為郎;分禹國,封三子為列侯。禹內(nèi)文明,外溫恭,不事產(chǎn)業(yè),常欲避權(quán)勢。有十三男,各命通一經(jīng),其閨門之訓,皆可為后世法。長子震為高密侯,次襲為昌安侯,次為車騎將軍,坐出塞追叛胡,下獄死〔一〕。第六子訓,不好文學,禹以此非之。然好施愛士,濟人之急,士無貴賤,見之如舊。以謁者使外國,為烏丸校尉,徙杼秋侯〔二〕。股為居巢侯,揚州刺史。詔以股“口無擇言,行無怨惡,宜蒙褒顯,以勸天下”,及征股行執(zhí)金吾事〔三〕。

〔一〕 范書鄧禹傳曰:“帝分禹封為三國:長子震為高密侯,襲為昌安侯,珍為夷安侯。 ”袁紀上文亦言“分禹國,封三子為列侯”,則“昌安侯次”下當脫“珍為夷安侯”句。又據(jù)禹傳,任車騎將軍者乃少子鴻也,和帝永元中隨竇憲出擊匈奴有功,征行車騎將軍事,且作“出塞追畔胡逢侯,坐逗留,下獄死”。袁紀“為車騎將軍”上恐脫“少子鴻”三字,又 “叛胡”下亦恐脫“逗留”二字。

〔二〕 按范書鄧禹傳,鄧訓生前未曾封侯,死后追封“平壽敬侯”,與袁紀異。

〔三〕 鄧股事跡,諸家后漢書均不載,僅此一見。

二年(己未、五九)

春正月辛未,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始服冕佩玉。禮畢,登〔靈〕(云)臺〔一〕,觀云物。大赦天下。

〔一〕 據(jù)東觀記、范書改。

自三代,服章皆有典禮,周衰而其制漸微。至戰(zhàn)國時,各為靡麗之服。秦有天下,收而用之,上以供至尊,下以賜百官,而先王服章于是殘毀矣。漢初,文學既闕,時亦草創(chuàng),輿服旗幟,一承秦制,故雖少改,所用尚多。至是天子依周官禮記制度,冠冕、衣裳、佩玉、乘輿擬古式矣。

袁宏曰:昔圣人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患,躬親其事,身履其勤,使天下之民,各安性命,而無夭昏之災。是以天下之民,親而愛之,敬而尊之。夫親之者,欲其閑敞平懌,而無疾苦之患也,故為之宮室,衛(wèi)以垣墻,重門擊柝,以待暴客〔一〕。敬之者,欲其崇高榮顯,殊異于眾,故為之旗旌,表以服章,陛級懸絕,不可得而逾也。后之圣人,知其如此,自民之心,而天下所欲為。故因而作制,為之節(jié)文,始自衣裳,至于車服、棟宇、垣墻,各有品數(shù),明其制度,盡其器用,備物而不以為奢,適務而不以為儉。大典既載,陳于天下,后嗣因循,守其成法。故上無異事,下無移業(yè),先王之道也。末世之主,行其淫志,恥基堂之不廣,必壯大以開宮;恨衣裳之不麗,必美盛以修服;崇屋而不厭其高,玄黃而未盡其飾。于是民力殫盡,而天下咸怨,所以弊也。故有道之主,睹先王之規(guī)矩,察秦漢之失制,作營建務求厥中,則人心悅固,而國祚長世也。

〔一〕 出易系辭。柝,守夜者所擊之木梆也。暴客,指盜賊。

二月甲子,立皇后馬氏,皇子〔炟〕(坦)為皇太子〔一〕。賜天下男子爵,各有差;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人粟五斛。

〔一〕 據(jù)東觀記、續(xù)漢書、范書改。又此事三書均系于永平三年。按二年二月壬午朔,無甲子。三年二月丙午朔,甲子為第十九日,則袁紀誤。

后,馬援女也。后有四兄二姊,長兄廖及防、光、二姊與后同母。兄客卿,幼而奇嶷。初,援南定百越,北征匈奴,謀議之士集于門下,客卿年六歲,能應接諸公,專對賓客。嘗有死罪亡命者,客卿逃匿之,不令人知。援甚奇器之,以為壯大,必任將相,故以秦時官號字焉。援薨后,客卿早死,太夫人悲傷發(fā)疾,恍惚昏亂。后時年十歲,干治家事,敕制僮仆,昆弟親屬,各得其宜。諸家皆以為太夫人所為也,后問之,咸驚異焉。嘗疾,令卜者筮之,曰:“此女當為帝妃,貴不可言!本弥,太夫人亡珠,直數(shù)萬錢。問相者,相者指一御婢,“此人盜之”,果如其言。太夫人奇之,乃令相諸女。見后驚曰:“我必為此女稱臣,貴而少子。”太夫人曰:“得無無子乎?”相者曰:“有一子,遽失;得人子,力愈于自生子也!

年十三,以選入太子家,接侍同列,如承貴尊,先人后己,發(fā)于至誠,由是見寵。及有司奏立長秋宮,太后曰:“馬貴人德冠后宮,即其人也。”嘗從容問以政事,后輒推心以對,無不當意。時后宮未有妊育者,嘗言繼嗣當以位,薦達左右,如恐不及。其見寵者與之恩隆,未嘗與侍御者私語,其防閑慎微,皆此類也。性不喜出入游觀,上時幸苑囿、離宮,輒諫諍,辭意甚美,上納焉。誦易經(jīng),習詩、論語、春秋,略記大義,聽言觀論,摘發(fā)其要。讀光武本紀〔一〕,至于獻千里馬、寶劍,賜騎士,手不持珠玉,未嘗不嘆息也。后志在克己,不以私家干朝廷。兄廖為虎賁中郎,防、光為黃門郎,訖明帝世,不易官。

〔一〕 范書班固傳曰:永平中,帝召固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馬后所讀即此紀也。此紀乃東觀漢記編撰之始。

三月,上初禮于學,臨辟雍,行大射禮。使天下郡國行鄉(xiāng)飲酒禮于學校。

秋九月,沛王、濟南王、淮陽王、東海王來朝。

冬十月壬子,上臨辟雍,初養(yǎng)三老、五更〔一〕。于是士效禮樂,三雍儀制備矣。詔曰:“五更桓榮以尚書教朕,十有余年。周頌曰‘視我顯德〔二〕。\’又曰‘無德不報\’。其賜榮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五千戶〔三〕!睒s病篤,上疏謝恩,讓還爵土。上憫傷之,臨幸其家,入巷下車,擁經(jīng)趨進,躬自撫循,賜以床帳衣服。于是諸侯、大夫問疾者,皆拜于床下。及終,贈賜甚厚,上親變服臨送,賜冢塋。

〔一〕 馮班曰:“上幸辟雍,初行養(yǎng)老禮,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顏師古曰:‘選三公老者為三老,卿大夫中老者為五更!Y記鄭玄注: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名三五者,象三辰五星。又謂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卑礀|觀記曰:“三老常山李躬,年耆學明,以二千石祿養(yǎng)終身。”躬非三公老者,顏說恐非。鄭說近是。

〔二〕 出詩周頌敬之章。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視”作“示”,“德”下有“行”字。

〔三〕 范書亦作“五千戶”,而東觀記作“五百戶”。沈欽韓曰:“東觀記作五百戶為是!鄙蛘f是。

初,榮為太常,上幸其府,令榮東面坐〔一〕,設幾杖之禮。而百官能通經(jīng)義者及榮門下生數(shù)百人,上親自下說。時有問難者,上謙而不答,曰:“太師在是也!惫┵n畢,悉以饌賜。

〔一〕 楊樹達曰:“說苑君道篇,載郭隗說燕昭王,謂‘東面求臣,則廝役之材至;南面聽朝,則人臣之材至;西面等禮相亢,則朋友之材至;北面求臣,則師傅之材至’。知戰(zhàn)國以來,習俗以東面為最尊,南面、西面次之,北面最下。新序記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觀楚之寶器,昭奚恤為壇,使客東面,自居西面之壇,此先東后西也。鴻門之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項王自尊,亞父次之,置沛公于卑坐也。項羽置王陵母軍中,陵使至,東向坐陵母,尊陵母也。周勃東向坐責諸生;田蚡自坐東向,皆自居尊位也!贝苏f甚是。明帝令榮東面坐,將以尊位寵禮榮也。

榮字春卿,沛國〔龍〕亢人〔一〕。少給事郡縣長,師事九江朱文〔二〕。家貧,常賃自供,晝夜誦讀,無懈怠,十五年不歸家,京師以此稱之。〔文〕(父)卒〔三〕,榮奔喪九江,負土成墳。因留教授,徒眾數(shù)百人。王莽末,天下擾攘,兵革之間,窮厄絕糧。然抱持經(jīng)書,與諸生逃匿山谷,講授不輟。建武中,大司徒辟榮〔四〕,年已六十余矣。

〔一〕 據(jù)東觀記、范書、續(xù)漢郡國志補。

〔二〕 漢書儒林傳、范書桓榮傳均作“朱普,字公文”;輻澰:“東觀記曰:‘榮事九江朱文。\’文即普字,見經(jīng)典序錄!庇衷:“前書曰:瑯邪房鳳字士元,九江太守。谷梁春秋有房氏之學。傳曰‘房元\’者,蓋舉其字,猶朱普字公文,東觀記稱朱文是也。”然今本東觀記作“朱文剛”,與諸書均異。未詳所是。

〔三〕 文父形近而訛,榮赴九江奔喪,必指朱文,非其父也,故正之。

〔四〕 洪亮吉曰:“時大司徒戴涉!

時虎賁中郎將豫章何湯〔一〕,榮門下生也,以選授皇太子經(jīng)。世祖問湯何所師,對曰:“桓榮!笔雷婕凑贅s,令說尚書,善其說。拜郎,賜錢十萬。入授皇太子,甚見尊重。每朝會,世祖輒令榮于公卿前說,因問長安時舊事。世祖曰:“得卿幾晚,善博士也。” 榮叩頭曰:“臣經(jīng)學淺薄,不如同門生揚州從事皋弘〔二〕、郎中彭〔

閎〕(閔)〔三〕!笔雷嬖:“愈,汝諧〔四〕。 ”因除榮為博士。榮謙恭有蘊籍,每論難于前,常持禮讓,以義理相喻,不茍以言辭取勝,儒者以此高之。

〔一〕 范書桓榮傳注引謝承書曰: “何湯字仲弓,豫章南昌人也。榮門徒常四百余人湯為高第,以才明知名。榮年四十,無子,湯乃去榮妻,為更娶,生三子,榮甚重之。后拜郎中,守開陽門候。上微行夜還,湯閉門不納,更從中東門入。明旦,召詣大官賜食,諸門候皆奪俸。建武十六年夏旱,公卿皆暴露請雨,洛陽令著車蓋出門,湯將衛(wèi)士鉤令車收案。有詔免令官,拜湯虎賁中郎將。上嘗嘆曰:‘糾糾武夫,公侯干城,何湯之謂也。’湯以明經(jīng),當授太子,推薦榮,榮拜五更,封關(guān)內(nèi)侯。榮嘗言曰:‘此皆何仲弓之力也。\’”

〔二〕 范書桓榮傳注引謝承書曰: “皋弘字奉卿,吳郡人也。家代為冠族。少有英才,與桓榮相善,子徽至司徒長史。”

〔三〕 據(jù)東觀記、續(xù)漢書、范書改。

〔四〕 范書作“俞,往,女諧。” 注曰:“俞,然也。然其所舉,敕令往,言汝能和諧此官。”按俞通愈,女通汝,袁紀恐脫“往”字。

少子郁,字仲恩,傳父業(yè),以任為郎。榮卒,郁當襲爵,上書讓孤兄子,上不許。遷侍中,上以郁先師子,有禮讓,甚親厚焉,常居中論經(jīng),問以政事。

甲子,幸長安,祠陵廟。遣使者祠蕭何、霍光。車駕過,軾墓所〔一〕,賜二千石、令、長已下各有差。

〔一〕 李賢曰:“式,敬也。禮記曰:行過墓必式。”

十月,護羌校尉竇林有罪,下獄死。

三年(庚申、六0)

春二月,太尉趙喜、司徒李欣坐事免。左馮翊郭丹為司徒,南陽太守虞延為太尉。

延,陳留東昏人。初為細陽令,信行于民。棄官還家,太守傅宗聞其名〔一〕,署功曹。宗輿服出入,擬于王侯。延每常進諫曰:“

晏嬰相齊,裘不補〔二〕;公儀相魯,拔園葵,去織婦〔三〕。夫以約失之者,鮮矣!”宗勃然不悅曰:“ 昔者諸侯,今之二千石也。延以陪臣喻諸侯,豈其謂也!”延以不合意,退去。宗后果以奢麗得罪,臨當伏刑,世祖使小黃門往視之,宗乃仰天嘆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諫!”后車駕過外黃〔四〕,詔問陳留太守:“ 寧有功曹虞延邪?”太守對曰:“今為南部督郵。”乃引見,問諫前太守時事,延具以狀對。詔問延外黃園陵、寢殿、祭器、俎豆,悉曉其禮。由是遂見謝焉〔五〕,賜錢百萬,郡中聞之,易視聽。

〔一〕 范書虞延傳作“富宗”。

〔二〕 禮記檀弓下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三〕 史記循吏傳曰:“公儀休為魯相,食茹而美,拔其園葵而棄之。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云‘欲令農(nóng)士工女安所讎其貨乎 ’?”

〔四〕 范書虞延傳作“小黃”,東觀記亦然。而類聚卷八八引謝承書,與袁紀同。外黃、小黃同屬陳留郡,而續(xù)漢志注引漢舊儀曰:“

高祖母起兵時死縣北,為作陵廟于小黃。”光武問延高帝母昭靈后園陵事,則作“小黃” 是。則謝袁二書誤,下同。

〔五〕 謝,拜賜也。

辟司徒府〔一〕,遷洛陽令。是時陰皇后家客馬成嘗為奸宄,延收系之。陰將軍書請之〔二〕,前后不絕。延得一書,輒加笞二百。陰氏知延必殺之,乃言于世祖,以延多所枉濫。世祖親臨御道,敕延出獄中囚。其已論者居東,罪未決者居西。成自以罪已決,欲起就東,延前擊其頭曰:“此民之蠹也,久依城社,不畏煙燒〔三〕。今方考實,奸未窮盡!背纱蠛舴Q冤,戟郎以戟承延頸,叱使置之。世祖知延不移,因謂成曰:“ 汝犯法,身自取之,何以為冤!”后數(shù)日,遂伏誅。

〔一〕 司徒者,玉況也。玉音肅。

〔二〕 陰氏無任將軍者,范書作“ 陰氏”,袁紀下文亦同,此作“

將軍”,誤。

〔三〕 晏子春秋曰:“景公問晏子治國何患,對曰:‘社鼠者,不可熏,不可灌,君之左右,出賣寒熱,入則比周,此之謂社鼠也!庇謶吃娫:“城狐不可掘!毖杂蚝謮某菈。所謂城狐社鼠,皆喻指依仗權(quán)勢而為非作歹者,因有主人保護,無人敢于懲治,難以鏟除。

上即位,遷南陽太守。新野功曹鄧衍以外戚小侯得朝會〔一〕,趨過殿庭,姿容甚麗。上顧謂左右曰: “朕之儀容,豈能若此!”左右曰:“陛下天子,此凡人,何足比焉!彪m然,上心好之,特賜輿馬、衣服。南陽計吏歸,具白延。延知衍行不配容,積三年而不用。于是上乃敕衍令稱南陽功曹詣闕,拜郎中。后為玄武司馬,不為父行服。上聞之,慨然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虞延之言,信哉!”衍慚懼,遂退位。上益奇延。

〔一〕 鄧衍,東觀記作“鄧寅”。

甲子,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三級;鰥寡孤獨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一〕。

〔一〕 范書明帝紀,此事乃因立皇后馬氏、立皇太子炟而行。袁紀系于二年二月,非,詳見前注。疑袁紀錯簡,立皇后、太子事,及馬后事跡,均當置于此。

夏四月辛酉,立皇子建為千乘王,當為廣平王〔一〕。

〔一〕 范書“當”作“羨”。

秋八月,有司議世祖廟樂。東平王倉議曰〔一〕:“漢制舊典,宗廟各奏其樂,不必相襲,以明其德也。高帝受命龍興,誅暴秦,天下各得其所,作武德之舞。孝文皇帝躬行節(jié)儉,澤施四海,制盛德之舞。光武皇帝受命中興,撥亂反正,登封告成,功德巍巍。夫歌所以詠德,舞所以象功,廟樂宜曰‘大武之舞\’!贬阒

〔一〕 倉即蒼,詩黍離“悠悠蒼天 ”,傳曰:“蒼本亦作倉。”

初起北宮。尚書仆射鐘離意諫曰:“陛下以天旱不雨,每自刻責,避正殿,損常膳,而天猶不雨,豈舉動失所,而政違天心者邪?昔湯遇旱,以六事自責曰: ‘政不節(jié)邪?使民疾邪?宮室營邪?女謁盛邪?苞苴行邪?讒夫昌邪?’〔一〕今百姓須雨而天久旱,竊以為北宮大作,是宮室營,政不節(jié)之類也。自古已來,非患宮室小,但患民之不安。詩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捕逞跃枷酀,上下同憂也。今天下疲弊,衣食不充,可謂憂矣。食祿于朝,備在近列,敢不以聞。 ”

〔一〕 王應麟困學紀聞曰:“鐘離意謂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本于荀子!卑窜髯哟舐云:“湯旱而禱曰:‘政不節(jié)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賄賂也。

〔二〕 出小雅大田之章。

時詔賜降胡子縑。尚書〔案〕(素)事〔一〕,誤以十為百,上大怒,詔郎欲鞭之〔二〕。意曰:“過誤者,人所有也。若以懈慢為罪,臣居大官,皆在臣,臣請先受坐!苯庖戮蛽。上意解,皆原之。上性急,好以小察為明,公卿大臣數(shù)被誣毀,尚書近臣尤甚。由是朝廷悚栗,事為多茍且,以避誅責。意獨犯顏論事,數(shù)封還詔書。群臣獲怒者,輒救請之。

〔一〕 據(jù)東觀記、范書改。

〔二〕 郎原作“即”,亦據(jù)東觀記、范書逕改。

意薦彭城劉平,征為議郎,上數(shù)引見,遷侍中、宗正。平薦舉承宮、郇恁,皆名士也。以老病乞骸骨,歸鄉(xiāng)里。

平字公子,始以孝行稱。為郡吏,守災丘長,政教大行。每屬縣賊,輒令平守之,所至皆治。更始時,天下亂,平弟仲為賊所害,平抱仲女,棄己子而走。母欲還取之,平曰:“力不能兩全,仲不可以絕類也〔一〕!彼烊,不顧。平嘗出,為母求食。賊得平,將食之,平叩頭涕泣曰:“今旦為老母采莒〔二〕,母饑,待平為命,愿得反食母而還就死!辟\見其至誠,哀而遣之。平還,既食母,即白曰:“屬與賊期,義不可欺!彼鞆瓦。賊皆大驚,相謂曰:“常聞烈士,今乃見之矣。吾不忍食子!”建武初,平狄將軍龐萌反,攻太守孫萌。平為主簿,冒白刃伏萌上,身被匕創(chuàng),嗥泣曰:“愿以身代明府。”賊乃相顧曰:“義士也,勿殺。 ”遂解去。萌絕而復蘇,因涕泣相抱。后數(shù)日,萌竟死。后太守嘉其節(jié)義,舉孝廉,為全椒長。使掾、吏、卒五日一來治所,余日令各就農(nóng)桑,官閑事簡,民人懷感,盜賊屏息,資賦增益,為諸邑最。刺史、太守行部獄,無囚徒,民各自以得職,不知所問。

〔一〕 絕類,謂胤嗣絕滅也。

〔二〕 范書“莒”作“菜”,黃本作“苕”。

沛人趙孝,亦以義行,獲寵。孝字長平。初天下亂,人相食。孝弟禮為賊所得,孝聞之,則自縛詣賊,曰:“禮久餓羸瘦,不如孝肥飽!辟\大驚,不忍食,兩放之,謂曰:“歸持米糧來。”孝不能得,即復往,愿就烹。賊義之,不害。建武初,天下新定,民皆乏食。孝每炊待熟,輒使禮夫婦出有所役,自在后與妻共疏菜食。及禮還,告以食,而以糧飯食之。如此者久,禮心怪之,微察,悵恨獨然,遂不肯復出。兄弟怡怡,鄉(xiāng)黨服其義。州郡召,進退必以禮。天子素聞其行,詔拜為諫議大夫、長樂衛(wèi)尉。后復征弟為御史中丞。禮亦以恭謙,有禮讓。上嘉孝兄弟篤行,欲寵異之,率常十日,使禮至衛(wèi)尉府,太官供食,令其相對盡歡,其見優(yōu)若此。數(shù)年,禮卒,贈賻甚厚,令孝以長樂衛(wèi)尉從官屬送喪,葬于家。

壬申〔一〕,日有食之。是時刑法嚴峻,人懷憂懼,因是變也。

〔一〕 晦日也。疑袁紀脫“晦”字。

鐘離意上疏曰:“陛下躬行孝道,修明經(jīng)術(shù),敬畏天地之禮,勞恤黎元之恩。然而天氣未和,日月不明,水泉涌溢,漂殺人民。咎在群臣不能宣化理職,人懷恐急。故百官不親,吏民不和,至于骨肉相殘,以逆和氣,雖加殺罰,猶不能止。故百姓可以德勝,不可以刑服。愿陛下緩刑罰,順時氣,以調(diào)陰陽,垂之無極! 上雖不能用,然知其忠直,故不得久留中。出為魯國相,為治存大體,不求細過,百姓愛之。將終遺言,上書陳刑法太峻,宜少寬假。上感其言,賜錢二十萬。意之出也,遂就北宮。及德陽殿成,會百官,上曰:“鐘離尚書在,不得成此殿也!

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少為督郵,亭長有受民酒禮者,府下記案治。意答曰:“詩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惨弧场髡,由近及遠。今宜明府內(nèi)以及諸外,且闕略遠縣細微事!碧厣踬t之,遂任以屬縣事。會稽大疾疫,死者以萬數(shù),獨身自隱視,經(jīng)給醫(yī)藥,全濟者甚多。辟司徒府〔二〕,為(耿憲)堂邑令〔三〕,視民如子,百姓懷之。邑民防廣,遺腹子也,為父報讎,系獄。其母病死,廣哭泣,不飲食。意憐傷之,解遣廣歸家,使得殯斂。丞掾皆以為不可,意曰:“自令,罪非丞掾也。”廣殮母訖,即還入獄,意以狀聞,竟得以減死論。

〔一〕 出大雅思齊章。箋云:“寡妻,寡有之妻,言賢也。御,治也。文王以禮法接待其妻,至于宗族,以此又能為政,治于家邦也!

〔二〕 司徒者,侯霸也。

〔三〕 “耿憲”為衍文,故刪;蛳怠叭]”之誤,屬下邳國。

冬十月,有事于世祖廟,初獻大武之舞,改太樂〔曰予〕〔一〕。

〔一〕 黃本“曰予”作“曰宜”。蔣氏字句異同考以為“恐有闕文”,故闕而不刊。按范書明帝紀作“秋八月戊辰,改大樂為大予樂”。注曰: “尚書琁機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故據(jù)琁機鈐改之。漢官儀曰:‘大予樂令一人,秩六百石! ”又東觀記曰:“

其改郊廟樂曰大予樂,樂官曰大予樂官,以應圖讖!眲t黃本作“宜”,誤。今據(jù)琁機鈐讖文“予”以正之。大,太也,乃虛稱。前既言“太樂 ”,故袁紀省之,今亦不復補入。

袁宏曰:樂之為用,有自來矣。大章、簫韶于唐虞〔一〕,韶濩、大武于殷周〔二〕,所以殷薦上帝,饗祀宗廟,陳之朝廷,以穆人倫,古之道也。末世制作,不達音聲之本,感物乖化,失序乎情性之宜。故雖鐘鼓不足以動天地,金石不足以感人神。因輕音聲之用,以忽感導之方,豈不惑乎?

〔一〕 大章,堯樂名,言堯德章明也。簫韶,舜樂名,言舜能繼紹堯之德,一作大韶。皆傳說中之樂舞名,今已不可考。

〔二〕 韶濩,商湯樂名,以其能紹繼禹也,亦作大濩。大武,周武王樂名,以武王伐紂,言其德成武功。

善乎!嵇生之言音聲曰〔一〕:古之王者,承天理〔物〕,〔二〕必崇簡易之數(shù),仰無為之理〔三〕。君靜于上,臣順于下,大化潛通,天下交泰〔四〕。群臣安逸〔五〕,自求多福,默然化道,〔六〕懷忠抱義,而不覺其所以然也〔七〕。和心足于內(nèi),則美言發(fā)于外〔八〕。故歌以敘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昭之以風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導其神氣,養(yǎng)而就之,迎其悅情,致而明之,使心與理相順,言與聲相應〔九〕,合乎會通,以濟其美。故凱樂之情,見于金石,含弘光大,顯于音聲也。若此以往,則萬國同風,芳榮齊茂,馥如秋蘭,不期而信。大道之隆,莫盛于茲,太平之業(yè),莫顯于此,故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十〕。然樂之為體,以心為主。故無聲之樂,民之父母也。

〔一〕 嵇生之言音聲,指嵇康所著之聲無哀樂論。

〔二〕 據(jù)聲無哀樂論補。

〔三〕 聲無哀樂論“仰”作“御” 。

〔四〕 “下”蓋指“地”。

〔五〕 聲無哀樂論“臣”作“生” 。

〔六〕 聲無哀樂論“化”作“從” 。

〔七〕 “也”原作“蓋”,屬下句。據(jù)黃本及聲無哀樂論逕改。

〔八〕 聲無哀樂論“美言”作“和氣”。

〔九〕 聲無哀樂論“言”作“氣” 。

〔十〕 乃孝經(jīng)廣要道之章載孔子之語。注曰:“風俗移易,先入樂聲,變隨人心,正由君德,正之與變,因樂而彰,故曰莫善于樂。”

夫音聲和,此人情所不能已者也。是以古人知情不可放,故抑其所通〔一〕;知欲不可絕,故因以致殺〔二〕。故為可奉之禮,制可遵之聲也〔三〕?诓槐M味,耳不極音〔四〕,揆〔終〕始〔之宜〕,〔度賢愚〕之中〔五〕,為之檢則,使遠近同風,〔用〕而不竭〔六〕,亦所以結(jié)忠信,著不遷也。故鄉(xiāng)教庠序,革不修之〔七〕,使絲竹與俎豆并存,羽旄與揖讓俱用,正言與和聲同發(fā)。使將聽是聲也,必聞此言;將觀是容也,必崇其禮。猶賓主升降,然后酬行焉。于是言語之節(jié),音聲之度,揖讓之宜〔八〕,動止之致,進退相須,共為一體。君臣用之于朝,士庶用之于家,少而習之,長而不怠,心安志固,從善日遷,此先王用樂之意也。故朝宴聘享,嘉樂必存。是以國史采風俗之盛衰,寄之樂工,宣之以管弦,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戒〔九〕,此〔又〕先王用樂之意也〔十〕。

〔一〕 聲無哀樂論“通”作“遁” 。

〔二〕 聲無哀樂論此句作“故自以為致”。

〔三〕 聲無哀樂論“遵”作“導” ,“聲”作“樂”。

〔四〕 聲無哀樂論“耳”作“樂” 。

〔五〕 均據(jù)聲無哀樂論補。

〔六〕 據(jù)聲無哀樂論補。

〔七〕 聲無哀樂論此四字作“亦隨之”,且上句“教”作“!,“序”作“塾”。

〔八〕 聲無哀樂論“宜”作“儀” 。

〔九〕 出毛詩周南關(guān)雎序。

〔十〕 據(jù)聲無哀樂論補。

上與皇太(子)后幸南陽章陵〔一〕,周觀舊廬,召見陰、鄧故人,賞賜各有差。

〔一〕 據(jù)東觀記、范書刪。

四年(辛酉、六一)

春二月辛亥,上親耕于藉田。

將獵河內(nèi),驃騎將軍、王蒼諫曰:“臣聞盛春,農(nóng)事始興,于時令,不聚民興功〔一〕。傳曰:‘田獵不宿,食飲不享,出入不節(jié),則木不曲直!捕炒耸Т毫罟室。臣知車駕至約省,所過吏民諷誦甘棠之德〔三〕,雖然,動之不以禮,非示四方規(guī)準也。陛下因行田野,見稼穡,經(jīng)覽河山,消遙駐留,弭節(jié)周旋〔四〕。至秋冬,乃振威靈,整法駕,備周衛(wèi),設羽旄,詩云:‘抑抑威儀,惟民之隅’。\‘敬慎威儀,惟民之則 ’〔五〕。不勝至心,謹手書陳愚!鄙蠌闹。

〔一〕 禮記月令曰:“孟春之月,毋聚大眾,毋置城郭!眰髟:“為妨農(nóng)之始!庇种俅褐略:“毋作大事,以妨農(nóng)之事!眰髟:“大事,兵役之屬!

〔二〕 李賢曰:出尚書五行傳。又鄭注曰:“木性或曲或直,人所用為器者也。無故生不暢茂,多有折槁,是為不曲直也!

〔三〕 甘棠之意,詳見卷一“詩人之思邵公也”注。

〔四〕 前書音義曰:“弭節(jié),猶案節(jié)也,言不盡意馳驅(qū)也!

〔五〕 均出詩大雅抑章。其“惟民之隅”之“民”字作“德”。箋云:“人密審于威儀抑抑然,是其德必嚴正也。古之賢者,道行心平,可外古而知內(nèi),如宮室之制,內(nèi)有繩直,則外有廉隅!庇止{云:“則,法也!

秋九月戊寅,千乘王建薨。

隴西太守鄧融下獄死。初,融在職不稱,功曹廉范知其必獲罪,乃謝病去,融甚望之。范改姓名,求為廷尉卒。無何,融果征下獄。范衛(wèi)侍有異于常,融不意是范也,怪而問之曰:“卿何類我功曹?”范曰:“君誤耳,非是也!比诩膊,及死,范養(yǎng)視舊篤,終不自言。身自將車送葬至南陽,葬畢而去。

范字叔度,杜陵人。祖父丹,王莽時為大司馬。范父遭亂,客死于蜀。范與母流離西州。天下定,乃歸鄉(xiāng)里。范年十五,辭母入蜀,迎父喪,母憐其小,謂曰:“汝家惟汝一身,遭世亂,恐滅絕,不得奉宗祀。今僅得全,奈何復棄我遠去?”范固自請,母不能止,遂與客俱西入蜀。蜀郡太守張穆,丹之故吏也,聞范迎喪,遣吏資車馬、布帛送范,范還不受。自〔與〕客步負喪〔一〕,經(jīng)涉涂險,至葭萌,下喪載船。船觸石,破沒,范持骸骨,人前接范,不動,遂沒石間。眾傷其義,相與共鉤,求一日乃得,共抱懸,良久乃蘇。穆聞之大驚,復馳遣〔吏〕將前資追與范〔二〕,范曰:“前后相違,范所不行也!彼燹o不受。歸葬行服,關(guān)中高其行。

〔一〕 據(jù)陳澧校補。

〔二〕 范書“遣”下有“使”字,據(jù)袁紀前文,當補“吏”字,文意始備。

袁宏曰:古之人明救恤之義,開取與之分,所以周急拯難,通乎人之否泰也。廉范厲然獨行,以任所重,其身殆亡,而親柩幾喪,非全通之道也。

范既歸,事博士薛漢〔一〕。初,范家之入蜀,以良田百余頃屬故吏毛仲。范歸,仲子叔奉仲遺命,以田歸范。范以物無常主,在人即有,悉推田與之。辟公府據(jù),會薛漢坐楚事誅,故人門生莫敢哭視,范獨往收之。吏以聞,帝大怒,召入,詰責范曰:“楚王無道,狡亂天下。范,公府據(jù),不與朝廷同心,而反收斂罪人,何邪?”范叩頭曰:“臣無狀,以謂漢等皆已伏誅,故不勝師資弟子之情〔二〕,當萬死!鄙吓越。問范:“為廉頗后邪?”范對曰:“臣本趙人廉頗之后,大父丹為王莽大司馬!鄙夏嗽:“怪范能若此!”因釋之。

〔一〕 薛漢字公子,淮陽人。世習韓詩,漢尤善說災異讖緯,教授常數(shù)百人。建武初為博士,受詔校定圖讖。永平中,為千乘太守,政有異跡。后坐楚事下獄死。事見范書儒林傳。

〔二〕 老子道經(jīng)二十七章曰:“善人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為善人之資!

舉茂才,為溫令。數(shù)月,遷云中太守。會胡虜反。故事,虜人入塞過五千人,移書旁郡,救至乃出。范聞警,即自以精兵赴之,虜盛,漢兵不能敵。范乃令軍士皆持炬,晨奔虜軍,大炬如星,虜見之驚走,追擊,大破之。自此后,虜震怖,不敢犯云中。累遷武〔威、武都〕(侯)、蜀郡太守〔一〕,所在有名跡。蜀郡好文辯,喜相長短,范以寬厚化下,人民懷之。坐事免歸家,多散財物,以賑宗族。與洛陽亭長慶鴻為刎頸之交,時人稱曰:“前有管鮑,后有慶廉!兵櫣僦连樞疤,所在有異跡。

〔一〕 廉范無封侯事,袁紀作“武侯”必有誤。范書本傳作“后頻歷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隨俗化導,各須治宜。建初中,遷蜀郡太守。”又華嶠書曰:“廉范為武原太守,下車申明賞罰,誅鋤奸猾,表用良吏。”按武原屬彭城國,為一縣治,當稱令長,華書誤。今據(jù)范書改補。

十月乙卯,司徒郭丹、司空馮魴免。

丹字少卿,南陽穣人。少事淮陽公孫昌,西入關(guān),棄符嘆曰:“

不乘傳車,終不出關(guān)!笔菚r昌為王莽講學大夫,門下生甚眾,而昌獨禮異丹〔一〕。由是嚴尤、王尋更辟請,皆不就。莽亦征之,逃避十余年。而更始立,征丹為諫議大夫,持節(jié)出關(guān),安集南陽。初,世祖即位,諸將悉降,受爵邑,丹獨城守不下。乃裹節(jié)荷擔,經(jīng)歷險阻,謁更始妻子,還其節(jié)傳,然后歸田里。后舉高第,稍遷并州牧、左馮翊,皆有稱績。及在相位,清廉公正,與侯霸、杜林相善,亦齊名跡。

〔一〕 太平御覽卷七0九引東觀記曰:“郭丹師事公孫昌,敬重,常持蒲編席,人異之。 ”聚珍本末句作“常待重編席顯異之”。

十二月,陵鄉(xiāng)侯梁松下獄死。松有才能,明習漢家故事,以遷尚舞陰公主,為虎賁中郎將。世祖時貴幸用事。上即位,遷太仆卿。數(shù)為私書,請讬郡縣,事發(fā)覺,免官。由是怨望,下獄誅。

安豐侯竇融薨。融子穆尚內(nèi)黃公主,而顯親侯〔友〕(及)子固尚沮陽公主〔一〕,穆長子勛尚東海恭王女〔比〕(北)陽公主〔二〕。穆為城門校尉,固為中郎將,監(jiān)羽林,融從兄子林為護羌校尉。竇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奴婢千余人,于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融年老,子孫放縱,多不法度。帝不能容,數(shù)下詔,比以竇嬰、田蚡故事〔三〕。融惶懼,乞骸骨,上賜牛酒,策罷。穆以國在安豐,欲以六安侯歸〔四〕,遂假作故六安王國,矯稱長公主家,上書自言〔五〕。帝大怒,乃盡免穆等官,諸竇為郎吏者,皆遣歸故郡,留融京師。會融病薨,謚曰戴侯。

〔一〕 據(jù)東觀記、范書改。又東觀記亦作“沮陽公主”,而范書皇后紀、竇融傳均作“涅陽公主”。惠棟曰:“皇后紀、本傳是也!

〔二〕 比北形近而訛。范書東海恭王彊傳作“比陽公主”,竇融傳作“沘陽公主”。柳從辰曰:“比讀作沘!痹o卷十一正作“沘”。此作“ 北”,必為“比”之誤,故正之。

〔三〕 竇嬰,孝文后從兄子。田蚡,孝景后同母弟。俱為外戚,名顯于朝。武帝在位,嬰、蚡爭權(quán)交惡,蚡構(gòu)成嬰罪,嬰棄市。不久,蚡亦驚懼死。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四〕 “六安侯”原誤作“安六侯 ”,逕改。

〔五〕 范書竇融傳曰:“穆等遂交通輕薄,屬讬郡縣,干亂政事。以封在安豐,欲令姻戚悉據(jù)故六安國,遂矯稱陰太后詔,令六安侯劉盱去婦,因以女妻之。五年,盱婦家上書言狀,帝大怒,乃盡免穆官!迸c袁紀異。

穆居大第,富于財,天子使謁者監(jiān)護其家,欲以全之。居數(shù)年,穆父子自以失勢,出怨言,使者奏焉,乃遣歸故郡。坐賂遺小吏,為郡所考,穆及勛皆死獄中。詔融夫人與一孫還洛陽。固有才能,世祖時貴顯用事,及穆得罪,固亦廢于家。

東平王蒼以輔政久,固請歸藩。

五年(壬戌、六二)

春二月,詔曰:“東平王比上書,愿歸藩,上將軍印綬,謙讓日聞,至誠懇惻。蓋‘君子成人之美\’〔一〕,今其聽焉。以驃騎長史為東平王太傅,掾吏為中大夫,令史為王家郎,勿上將軍印綬!鄙n體貌長大,進止有禮,好古多聞,儒雅有識度。上嘗問蒼:“在家何者最為樂?”對:“為善最樂!鄙相祰@之。

〔一〕 見論語顏淵篇。

冬十一月,上幸鄴。

六年(癸亥、六三)

春正月,沛王、楚王、濟南王、東平王、淮陽王、瑯邪王、中山王、東海王來朝〔一〕。

〔一〕 范書明帝紀無“濟南王”,而別有趙王、北海王、齊王。

廬江獲寶鼎〔一〕,納于太廟。

〔一〕 東觀記曰“出王雒山”。

冬十一月〔一〕,行幸魯,祠東海恭王。沛王、楚王、濟南王、東平王、淮陽王、瑯邪王皆會于魯。

〔一〕 范書明帝紀作“冬十月”。

十二月,還過陽城,遣使者祠中岳。

太尉虞延為司徒〔一〕。延立朝正色,多所匡弼。陰氏憾延,欲毀傷之,使人告延與楚王英謀反〔二〕,延以英帝親,以為不然,不受其言。后英事發(fā)覺,上切讓之。

〔一〕 范書作“八年,代范遷為司徒”。

〔二〕 范書作“使人私以楚謀告延 ”。疑此“與”字為衍文。

七年(甲子、六四)

春正月癸酉〔一〕,皇太后陰氏崩。

〔一〕 正月甲申朔,無癸酉。范書作“癸卯”,是。

二月庚申,葬光烈陰皇后。

征東海相宋均為尚書令。嘗有疑事,上大怒,召尚書郎執(zhí)之。諸尚書皆叩頭謝,均獨正色曰:“夫忠臣守正,敢有二心?均雖死,不易!”上聞而善之,即舍之。遷司隸校尉、河〔內(nèi)〕(南)太守〔一〕,政化大行,每疾,百姓耆老皆為禱請,旦夕至府,問訊起居。天子方欲以為相,會有痼疾。上召入,自視其疾。均見上,流涕謝曰:“天罰有罪,所苦浸篤,不復奉望帷幄。”上甚傷之,賜錢三十萬,卒于家。

〔一〕 據(jù)范書改。

初,上好用能吏,卒多暴虐殘刻,終皆毀敗。均罷朝,相與言曰:“今選舉不得幽隱側(cè)陋,但得見長吏耳。太始初〔一〕,京兆則趙廣漢、尹翁歸、蕭望之,丞相則魏相、黃霸,此數(shù)公者,治皆致平。今二千石殊無比,國家喜文法吏,以定止奸也。然文吏習為欺謾,而廉吏清在一己,無益百姓流亡,盜賊所由而作也。均自欲叩頭爭之,時未可改也,久將自苦之,乃可言耳。 ”未及言,遷為司隸校尉。后上聞其言,追而悲之!惨弧 太始,武帝時年號,乃自公元前九十六年起,至前九十三年止。

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初為上蔡長,誅鋤豪右,奸猾震栗。府下禁民葬不得過制,均不行,督郵以讓縣。均曰:“夫送終逾制,過之厚也。國有不義之民,而罰其過禮者,恐非政治之先!边w九江太守,五日一聽事,悉省掾吏,閉督郵府內(nèi),令與諸曹分休,屬縣無事,百姓安業(yè)〔一〕。九江多虎,數(shù)傷民。先時常募吏民設檻?zhàn)D捕之,均曰:“夫虎豹在山,黿鼉在淵,物性之所讬也。江淮之間有猛獸,猶江北之有雞豚也。今數(shù)為民害,咎在貪殘居職使然也,而令吏捕虎,非憂民之本也。今務退貪殘,進忠良,去窞餌,勿復課!逼浜竺駛餮曰⒔匀,東渡江。

〔一〕 胡三省曰:“郡有五部督郵,監(jiān)屬縣。閉之府內(nèi)者,恐以司察為功能,侵擾屬縣,適以多事故也!

北海王薨,謚曰靜王。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