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嚴(yán)法師:認(rèn)識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性別
很多人想知道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還是中國人?中國人說他是中國人,印度人說他是印度人;也有西方人告訴我,圣母瑪利亞大概就是觀世音。
曾經(jīng)有人問我:“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
我說:“你認(rèn)為他是女的,他就是女的;你認(rèn)為他是男的,他就是男的。”
在《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種不同的化身,《楞嚴(yán)經(jīng)》中則舉出了三十二種不同的化身,其中有男也有女,也有既非男也非女。佛是中性的,大菩薩也是中性的,中文沒有表達(dá)中性的語匯,但梵文中有男性、女性、中性之分,在表達(dá)佛與菩薩時都是用中性。
二十多年前我在日本,看到許多唐朝時代的觀音像,不管是畫的還是雕的,都有胡子;而在敦煌石窟壁畫中的觀世音菩薩像也有不少有胡子的,因此在唐朝翻譯的八十卷《華嚴(yán)經(jīng)》第六十八卷,介紹觀世音菩薩時稱為“勇猛丈夫觀自在”,可見在隋唐以前的觀世音是丈夫相,而非女人相。
將觀音做成女相,是由于觀世音菩薩經(jīng)常示現(xiàn)婦女身度人的緣故。例如在《觀音菩薩感應(yīng)傳》中,就記載了一則魚籃觀音的故事,內(nèi)容是說在唐玄宗時陜西一帶,當(dāng)?shù)睾苌偃?a href="/remen/xinya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信仰三寶,有一天突然出現(xiàn)了一位非常美麗的少女,手上提著魚籃在賣魚。很多人都來向她買魚,其中不乏想娶她為妻的人。這個女孩就說:“你們?nèi)藬?shù)這么多,我只能嫁一個人。如果有誰能背誦佛經(jīng),我就嫁給他。”于是就要他們背《普門品》。
結(jié)果第二天就有二十個人能背,她說:“你們?nèi)藬?shù)還是太多了,如果有誰能在一天之內(nèi)背會《金剛經(jīng)》,我就嫁給他。”結(jié)果還是有十個人會背。
于是她又說:“我不能嫁給十個人。有誰能在一夜之間背會《法華經(jīng)》,我就嫁給他。”結(jié)果竟然有一位姓馬的青年背得出來,他很高興能娶到這么一位漂亮的女子。
沒想到新婚之夜,這個女孩子卻害急癥突然死了,并且立即腐爛,只好馬上入殮,馬姓青年很傷心。第二天來了一位老和尚,要他把棺材打開看看,結(jié)果里面什么都沒有。老和尚就告訴他說:“她不是賣魚的女孩,而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xiàn)。”因此,這位姓馬的年輕人就發(fā)愿出家,弘揚佛法。
因為這個故事,“魚籃觀音”的形相就漸漸在中國民間流傳開來,以致現(xiàn)在到處看得到示現(xiàn)女人相的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為何,F(xiàn)婦女相?因為:一、女人的苦難,自古以來,一直比男人多。二、女人的特性,是慈和的,是柔忍的,例如偉大的母愛,在父性之中是不多見的。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應(yīng)現(xiàn)婦女身,乃是藉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現(xiàn)菩薩的忍辱,藉女性的母愛以表菩薩的慈悲。
尤其是以女人之身更能深入婦女群眾,廣度多苦多難的婦女。同時,《維摩經(jīng)》中有言:“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道。”婦女之身除了可度女人及兒童,示現(xiàn)美艷的婦女之身,尚可廣度男人,如同前面所說的魚籃觀音便是一例。當(dāng)然,如果示現(xiàn)老婦人,則又可接近不同的群眾。
觀世音菩薩住在何處?
觀世音菩薩究竟住在那里?佛經(jīng)中有很多介紹。依據(jù)《悲華經(jīng)》的記載,過去有位轉(zhuǎn)輪圣王生了一千個兒子,第一個太子叫不眴,出家之后號觀世音,第二個兒子叫大勢至,而轉(zhuǎn)輪圣王就是后來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因此,阿彌陀佛成佛后,有兩位大菩薩作為肋侍,常住在極樂世界,一位就是觀世音,一位就是大勢至。西方三圣就是根據(jù)《悲華經(jīng)》而來的。
同時在《大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和《觀世音菩薩授記經(jīng)》中都說,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在阿彌陀佛涅槃后,觀世音菩薩就會成佛。
另外一部《觀無量壽經(jīng)》也是凈土宗的經(jīng)典,其中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希望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帶領(lǐng)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許多圣人手持蓮臺來接引臨終之人往生;由此可知,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觀世音菩薩不僅在人活著的時候救苦救難,在人往生時也接引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如果平常只念觀世音菩薩,沒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因為觀世音菩薩本身就是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就是說,活著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有益,要往生時念觀世音菩薩也一定能夠往生彌陀凈土。
又因為觀世音菩薩無處不在,而且尋聲救苦,有多少人求,就能給多少人救濟,所以人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形相,是從《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而來的。這部經(jīng)中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千光王靜住如來佛的時候,被教導(dǎo)受持“大悲咒”,那時他發(fā)愿,如果將來他可以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身上立刻就會長出千手千眼來,當(dāng)觀世音菩薩發(fā)完愿后,果然當(dāng)下身上出現(xiàn)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千手拿著各式各樣的東西,不只有法器、文物,還有武器等,眾生需要用什么樣的方法離開煩惱、罪惡,觀世音菩薩就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救度。
另外在《華嚴(yán)經(jīng)》中介紹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位大菩薩,其中的第二十八位就是觀世音菩薩,住在印度南方海邊的普陀落伽山,這座山位在海面上,山上充滿寶石,而且非常清凈,滿山遍布花草樹木、好鳥、流泉、池沼,就像凈土一樣,觀世音菩薩就住在那里。
而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又以浙江省定?h的普陀山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那是由于五代時有位日本僧人慧鍔,來華求法,請到了一座觀世音菩薩的像,想要帶回日本,但是行船經(jīng)過定海舟山群島時,被狂風(fēng)阻擋了歸程,傳說當(dāng)時海上長滿了鐵蓮花,船只無法通過,于是只好把觀世音菩薩送去供養(yǎng)在那座小島上,從此以后來此朝拜的人多了,于是更名為普陀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西藏拉薩有一座布達(dá)拉宮,也就是梵文普陀落伽的意思。而且西藏傳說他們過去有名的藏王和一些高僧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以把他們的住處叫做布達(dá)拉(即普陀落伽),觀世音菩薩也成為西藏佛教中最重要的一尊菩薩。
在西藏,每個人都會念“六字大明王咒”——“唵嘛呢叭咪吽”,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六字陀羅尼,這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功能是完全相同的。
如此看來,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究竟是在印度,是在中國的浙江省,還是在西藏的拉薩?可謂莫衷一是。其實,我們對此問題,大可不必追問。只要你修觀音法門,念觀音圣號,觀音菩薩就在你的面前,所以太虛大師曾說:“清凈為心皆補怛(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
觀世音菩薩的因行與果德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在顯教和密教中都很受重視,顯教常用的兩部經(jīng)典中均有特別介紹觀世音菩薩,一部是《楞嚴(yán)經(jīng)》,另一部就是《法華經(jīng)》。
在《楞嚴(yán)經(jīng)》中,觀世音菩薩介紹自己修行的方法,所以稱為因行,也就是在因地中修行的法門。
《楞嚴(yán)經(jīng)》卷六記載,在楞嚴(yán)會上,有二十五位大菩薩分別述說自己所證得的圓通法門,最后由文殊菩薩評定,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最為殊勝。
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nèi)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能不受所動,入于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不像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以致于受外境例如贊嘆或誹謗所動,生起貪、瞋、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yè),再受輪轉(zhuǎn)生死的苦報。
至于《法華經(jīng)》則說的是觀世音菩薩的果德,也就是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之后,來廣度眾生,用心耳來聽得、知道一切眾生的聲音,然后處處度眾生,時時度眾生。(來源:華人佛教)
- 上一篇: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 下一篇:寒門佛子成就六祖慧能祖師路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