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杜荀鶴:“滅卻心頭火自涼”

杜荀鶴:“滅卻心頭火自涼”

  杜荀鶴(846~904)是唐代著名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杜荀鶴出身寒微,自稱“天地最窮人”,曾數(shù)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當黃巢起義軍席卷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后出山逢高員外》),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 (《亂后山中作》)的生活。后得中大順二年(891)第八名進士(《鑒誡錄》)。有《杜荀鶴詩》傳世。

  杜荀鶴是一位本性淳樸厚道之人,深懷一種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他既擁有儒者仁民愛物的心胸,也具有佛家慈悲為懷的高尚情操。他的家鄉(xiāng)安徽池州,在唐代是佛教極興盛的地方,他自號“九華山人”,就表明了他深厚的佛緣。九華山是佛教著名勝地,它與五臺、峨眉、普陀合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杜荀鶴既以“九華山人”為號,其信仰之虔誠亦自可知。

  杜荀鶴是一位佛教徒,他經常以詩歌為弘法工具來宣揚佛法。他寫有很多與佛教有密切關系的詩歌。他的《悟空上人寺院夏日題詩》就是這樣一首詩歌,詩云: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敞房廊。

  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詩歌一開始就點出了環(huán)境,“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敞房廊。”三伏天氣,酷暑當頭,炎熱十分,況且無松無竹之遮蔭,而那悟空上人,卻能夠披一件破僧衣,關門靜坐參禪入定。這是何等的高人,何等的超脫,何等的境界。外面的世界,烈日炎炎,鳥雀鳴唱,泉水叮咚,人世紛雜,世態(tài)炎涼,統(tǒng)統(tǒng)被悟空上人關之門外。

  “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兩句,是詩人對參禪的體驗。詩人認為,參禪悟道不必強調外界條件和環(huán)境,主要決定于自身與自心,只要你的內心專注于悟道參禪,沒有任何雜念妄想,即使是在室外流火的炎熱三伏天,你仍然能夠心如止水,平靜安閑。

  詩歌在贊頌悟空上人在炎熱的三伏天,能夠不受外界炎熱環(huán)境所擾,一心安住于禪境的同時,也表明了作者自己為人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

  杜荀鶴的“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兩句詩后來成為禪門流行的禪語,被許多禪師用作教化弟子的機緣之語。在被稱為禪門第一書的《碧巖錄》中就有這樣一則公案:某人問洞山良價禪師,寒暑到來時,如何回避?洞山回答:到那沒有寒暑的地方去。又問:哪里是沒有寒暑的地方?洞山又答:冷時冷煞你,熱時熱煞你。某人還是不懂,就去問黃龍新和尚:應該怎么辦呢?黃龍一語道破天機說: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在這則公案中,黃龍祖心禪師引用杜荀鶴的這兩首詩來表達自己參禪的觀點。禪師認為,修禪關鍵在于修心,如果能夠心安住于一處,不管外界環(huán)境如何影響自己,你都能不為所動。

  “滅卻心頭火自涼”這句詩,其實還包含著內涵豐富的人生哲理。它首先告訴我們,一個人為人處世應當保持一種忍辱寬容的心態(tài)。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說明在我們生活當中,每個人隨時都可能遭遇到各種令自己感到委屈難忍的不平之事。在我們遭受不平之事困擾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會怒發(fā)沖冠,對他人施加給自己的屈辱和責難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來對待,以達到報復別人,讓自己消除怒氣的目的。殊不知,通過怨怨相報的方式,非但不能令自己過得心境坦然,反而還會加重彼此的怨恨之心,讓你永遠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應當懷有一種忍辱寬容的態(tài)度,寬恕別人對你的仇怨和中傷。只有當你寬容別人的過錯,才會使別人在反躬自省中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從而改惡向善。

  在佛門中,彌勒菩薩是忍辱寬容的典型代表。在每個寺院的山門殿內,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彌勒菩薩,這尊菩薩的表法意義是讓我們學會慈顏常笑,忍辱寬容。彌勒菩薩有首偈語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這首偈語表現(xiàn)了彌勒菩薩的忍辱寬容精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使自己感到屈辱之事的時候,如果能夠像彌勒菩薩那樣學會寬容對方,你就會減少心頭的怨恨,從而達到“滅卻心頭火自涼”的境界。

  其次,詩句還告訴我們與人相處時要不計是非得失。我們經常會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這個塵世上,什么樣的人都有,好的人能夠讓我們見賢思齊,不好的人讓我們引以為戒。在我們周圍常有一些人,整天唯恐天下不亂,喜歡到處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弄得人與人的關系十分緊張。當一個人經常與這些是非之人接觸的時候,他就有可能被卷入是非之中,如果這個人也是是非之人,他們就會被弄得滿城風雨。

  對于各種是非,我們都應懷有正確的態(tài)度來對待。正確的做法是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當你不聽是非的時候,你就不會被是非之語所左右,也不會生起煩惱之心;不說是非和不傳是非,你就能夠全身遠禍,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對待人我是非,歷代祖師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唐代高僧百丈禪師在《百丈禪師警訓》中說:

  “是非以不辨為解脫,學問以勤學為入門。語言以減少為直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在這四句警語中,百丈禪師告訴我們,對待是非的最好方法是不去辯解這些是非。特別是這些是非之語關系到自身利益和形象的時候,你也不要做過多的辯解。相反,當你采取不去理睬和辯解的態(tài)度時,這些是非就會自然消逝。

  唐朝龍山和尚曾在其《莫把是非來辨我》詩中,也表達了與百丈禪師同樣的觀點。詩云:

  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

  以上兩位禪師的話,都勸我們對于是非,不管是與自己有關的或是沒有關系的,我們都不要去分辨其中的真與假。當你遠離這些是非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些是非已經與你沒有什么關系了。

  再次,“滅卻心頭火自涼”還告訴我們?yōu)槿艘3?ldquo;心無掛礙”的心態(tài)。人之所以過得不快樂,就是因為我們心中常常懷有各種放不下的東西。因為你常常掛念著這些并沒有影響到你生活的瑣事,才導致你整天心緒煩亂,不得自在。只有當你做到心中真正無事的時候,你才能生活得快樂自在。日本夢窗禪師有首偈語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偈云:

  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

  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這首偈語告訴我們,世間有很多是非在干擾著人的正常生活,如果你整天都計較這些紛繁復雜的是非,即使有大千世界這么大的空間,你也會覺得難以容身;反之,當你面對各種煩心之事的時候,能夠做到“心頭無事”,即使睡在一張窄床上,都會感覺到世界的寬廣無邊。

  與此相似的,還有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春有百花秋有月》詩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慧開禪師的這首詩歌也告訴我們,生活中雖然充斥著我們無法避免的各種煩惱與痛苦,但是,我們應當多從生活的不如意處看到生活好的一面。就像從一年四季中看到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的美麗風景一樣,忽略掉那些不好的風景,你的心境也為之開闊,那么你就能夠生活得快樂自在。只有當我們不為這些無關緊要的閑事掛心的時候,才能感覺到我們的生活“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我想,人們的生活總是變化多端,各種繁雜無奈的事情,常會讓人的心情不能如水一樣長久的平靜。當你面對這些煩瑣的、紛擾的、迷茫的事情的時候,應當以一種寬容大度的心態(tài)來對待,及時滅卻心頭的怒火,這樣你就會自然擁有一個清涼平和的好心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