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解讀“無”處不通

  南宋無門慧開禪師在《靜思語》書中寫過一首著名的偈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意境高雅又樸實無華,充滿禪機又不弄玄虛,令人回味無窮。

  星移斗轉,天有春夏秋冬;人海茫茫,難免悲歡離合。這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喜歡不喜歡它都會來的;關鍵在于每個人如何去認識、去對待、去體驗,即所謂境由心造,事在人為。在一個樂觀向上、生性豁達的人眼里,春有春的嫵媚,夏有夏的熱烈,秋有秋的幽靜,冬有冬的安謐,天天都是好時節(jié),天天都值得回味。而對一個消沉悲觀、心胸狹窄的人來說,春日發(fā)困,夏有酷暑,秋多蚊蟲,冬有嚴寒,簡直是度日如年,沒一天是好日子。就像大觀園里的林妹妹,整天錦衣玉食,養(yǎng)尊處優(yōu),過著神仙的日子,還老覺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好像她是世界上過得最慘的人。

  人生也是如此,可作四季之分。少年如春花爛漫,無憂無慮;青年似綠樹濃蔭,枝繁葉茂;壯年如果實累累,香飄天外;老年似夕陽西下,晚霞滿天。只要珍惜時光,積極進取,熱愛生活,樂觀處世,不論在哪個年齡段,都能活出精彩,活出成就,活出幸福,活出樂趣,活得有聲有色,做到不虛此生。

  同樣的春夏秋冬,同樣的百年人生,為什么有的人活得樂觀向上,有滋有味;有的人卻活得沉重不堪,悲觀厭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是否老有“閑事在心頭”。什么是閑事?依我管見,那些自尋煩惱的事,弄巧成拙的事,節(jié)外生枝的事,無事生非的事,小題大做的事,但凡能造成心理障礙、影響我們心情的事,都可稱為閑事。人這心里一有閑事,就不得安寧,就郁悶得很,看什么都心煩,干什么都提不起勁。如果心里老有閑事,天天煩惱,日積月累,郁積在胸,說不定還會發(fā)展到抑郁癥,以至于活得了無生趣。

  但是,人吃五谷雜糧,身處紅塵之中,不可能永遠沒有閑事,天下太平,有些閑事來了你也躲不過,有時候人在家中坐,閑事也會找上門來。我們能做到的,只能是盡量減少閑事,事情過去了就不要老記在心里當個包袱背著,更不要沒事找事,譬如那些爭名奪利的事,少干也罷;那些有損陰德的事,不干為好。而那些傷天害理的事,則尤其不能干,要不然,會受良心的譴責,讓你一輩子內疚,連做夢都是人來討債。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