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聽佛論心

  有緣聽了吳教授的《佛教文化導論》課程,受益匪淺,因吾和吳教授是同鄉(xiāng),又是本家,于遠離家鄉(xiāng)千里之外有此聯(lián)系,更覺緣份甚深!

  從課中,了解了不少佛教的基礎知識,只是對此一向研究甚少,故不敢妄語,只訴一絲心中所感,有益于自身即足矣。

  佛家自古是“出世”還是“入世”呢?這一點令人較疑惑,從最基本的“四大皆空”的標準來看,佛家是以“出世”的姿態(tài)來面對大千世界,蕓蕓眾生。自古佛門弟子深居簡出,自給自足,少與俗人交流,不妄語塵世之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迭,對佛門的影響總是不大的,因為在我們這些俗人看來,佛門乃“清凈之地”,與我們何干,既與我們何干,又不必對其有動作,所以對其影響較小。

  但是現(xiàn)在的佛門似乎更強調(diào)其“入世”,我們看一下最近的新聞,少林寺開始選拔“文武雙全之帥哥”,選秀這一形式,歷來被人認為俗不可耐,卻已經(jīng)進入佛門代表——少林寺的法眼,并成為其宣傳的一大手段。另外少林近年來不斷地赴國內(nèi)外進行表演,這一系列活動無不在向世人告知,少林寺注重“入世”。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眾多社會活動中看到佛門的行動,從過去的眾僧人群起抗日到如今資助貧困,無不閃爍著“入世”的火花。

  對“出世”和“入世”,我個人認為主要基于“出世”應在講經(jīng)論學上,這樣才能保證佛學經(jīng)典的純真性,才能客觀地解釋佛學經(jīng)典。但是在重大問題的對待上應以“入世”的態(tài)度來對待,因為佛教的最終目的是“普渡眾生”,解決大眾的苦難,對正在忍受苦難的大眾都不施慈悲之手,何談“超度”!因此,我認為佛教應正確處理好“出世”與“入世”的關系,至于如“少林寺”之類活動,不辦也罷!難道佛教除了做秀就沒有其他貧困之地待訪困難中人待救?佛門,還是“普渡眾生”為好!

  行文倉促,對佛門知之甚少,妄語一片,望師者見諒!我佛慈悲,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