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詩新讀

  蓑衣當酒錢

  籃里無魚欠酒錢,酒家留下釣魚船。

  幾回欲脫蓑衣當,又恐明朝是雨天。

  西湖僧《漁父》

  這是一位“一身酒氣、兩袖清風”的漁父。“籃里無魚欠酒錢,酒家留下釣魚船。”這一日未能釣到魚,酒還是照樣要喝的。喝了酒,身上無錢,籃里無魚,酒錢付不出,賬是不賴的,便讓酒家留下釣魚船罷。沒有說扣,也沒有說當,日后付清所欠的酒錢,應當還是能夠取回來的。可天公不作美,時令不幫忙,眼下的日子,苦雨連綿,看來魚兒是沒有辦法釣了,況且連釣魚船也歸了酒家。漁父照例披著蓑衣餓著酒癮來到了湖邊,來到了酒館,肚子里酒蟲子只往喉嚨爬,風雨凄凄酒癮濃喲!“幾回欲脫蓑衣當,又恐明朝是雨天。”漁父抬頭望天,猶豫再三,終于還是將那爬到喉嚨里的酒蟲子強咽了回去。

  號稱西湖僧,常住西湖邊,弄一條釣魚船過過漁父的日子,想必不是太難的事情。從漁父那份灑脫的韻味來看,詩里寫的不是禪師自己,想來也是禪師至交知音的朋友。出家人也是吃在肚里、穿在身上,像漁父一樣,青斗笠、綠蓑衣,芒鞋竹杖云游山水,餓一餐、飽一餐,這種奇癮難忍的窘迫情形,自然也是經(jīng)常遇到的。“幾回欲脫蓑衣當,又恐明朝是雨天。”看來,幾份醉意留有幾份清醒,迷迷糊糊中還是能夠把握住自己。所謂花半開時、酒微醉后,正是最佳的狀態(tài)。

  其實,一個人在困難時期最難把握住的,便是保持西湖漁父這種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籃里無魚便不喝酒,當然是不錯。但比不上暫且讓酒家留下釣魚船,賒上幾斤酒,來個今朝有酒今朝醉。這份灑脫與豪氣,便是樂觀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比起愁眉苦臉要好得多。最后到了山窮水盡,除卻身上一襲蓑衣,再沒有其它值錢的東西了。脫下這蓑衣當了,也還能換來數(shù)盅酒解饞。但幾回欲脫蓑衣當,終究怕明朝是雨天,還是作罷。這樣一來,便是守住了人生最后的底線,沒有破罐子破甩。如果明朝還是雨天,盡管酒家留下了釣魚船,漁父還是要身披蓑衣外出去另謀生路呢!

  一直靠打魚為生的人,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沒有了釣魚船,沒有了魚可釣,一下失去了習以為常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下崗失業(yè)了,怎么辦呢?不妨暫且當?shù)翎烎~船,寬余數(shù)日,作個心理調整,然后緊束蓑衣,迎著那寒風冷雨,重新去謀求生計。路在腳下,不去闖,不去冒,怎么知道何處是一方廣闊的新天地呢?

  現(xiàn)成何須參

  無心閑淡云歸洞,有影澄清月在潭。

  此景灼然超物外,本來成現(xiàn)不須參。

  淳藏主《山居》

  塵世的煩惱紛繁縈擾,總是令人無法靜下心來。修行者便往往遠離塵囂躲到深山密林里去,因而有天下名山僧占多。山居的日子隔絕了紅塵,只是與云月為伴,“無心閑淡云歸洞,有影澄清月在潭。”這么坐看云起,臥對月落,一切超乎物外,一切源于自然。何其美哉,何其樂矣。于是禪師以為,“此景灼然超物外,本來成現(xiàn)不須參。”這么說來,只要我們舍得拋卻凡念,背井離親歸隱到山林間去,與云月為伍,靜靜地過上一段日子,我們也就能超塵脫俗成仙成佛了。

  其實不然。禪師歸隱山水,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似是了無人跡。但再細細斟酌,字里行間便不難看出一個大寫的“人”字來。白云既閑淡,出岫也罷,歸洞也罷,何來有意無心之說?明月本在天,江潭印影也罷,清照無痕也罷,何來有影澄清之別?此景果真灼然超物外,本來成現(xiàn)不須參,又何須說“參”,不曾“參”過,又何以知曉不須參呢?

  倒是無見睹禪師悟得透徹,他曾在一首《山居》詩中說:“一樹青松一抹煙,一輪明月一泓泉。丹青若寫歸圖畫,添個頭陀坐石邊。”惟有添個頭陀坐在石邊,惟有在禪師眼里,那青松抹煙與明月映泉才值得寫歸圖畫,那丹青圖畫也才會有靈氣,有禪意。

  話雖這么說,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與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心境,自然是至關重要的。誰不向往這種清閑自得灑脫自如的日子呢?外部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走向,確實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還是你自己本身如何去把握。記得毛澤東主席曾教導我們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歸根到底,還是內因起決定性的作用。一個人只要心中有了堅定的信念,朝著理想的境地腳踏實地前行,無論是順境也罷,還是逆流也罷,都是相生相長的外因,都可以產(chǎn)生前進的動力。否則,把握不好,也都可能變?yōu)榍斑M的阻力。逆水行舟因不進則退,逼著你奮力前行,不敢有絲毫懈怠。順流而下,可以借勢御風日行千里,但也可能聽水流舟,失控翻船。

  據(jù)說有個名號神照本如的禪師,他去請教四明尊者。尊者一語雙關說:“汝名本如!”你的名字是本如,你本來就是如來佛。神照本如突然開悟,寫下了一首悟道詩說:“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xiāng)。本來現(xiàn)成事,何必待思量。”只要你開了悟,條條道路通羅馬,這個道理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

  深村見客喜

  行行一宿深村里,雞犬豐年鬧如市。

  黃昏見客合家喜,月下取魚戽塘水。

  禪月《宿深村》

  這是一首農(nóng)家樂,讀來極具親和力。“行行一宿深村里,雞犬豐年鬧如市。”可以想見,正是秋收時節(jié),夕陽西下,暮藹初起,行行復行行,山重水復峰回路轉,忽見深山藏古村,聲聞雞犬鬧如市。心里正嘀咕日近黃昏無處投宿,喜出望外,不由得加快了步子,踏著滿溝的稻香直奔山里人家去。主人聽得雞咯狗吠,知是有遠來的生客上門,怪不得一大清早屋前高枝上的喜鵲就喳喳地叫呢。“黃昏見客合家喜,月下取魚戽塘水。”貴客臨門合家歡喜,這候客的夜飯是不能馬虎的。割肉來不及,殺雞忙不迭,門前的水塘里,不是早就生養(yǎng)著幾尾候客的活魚么?披著月色戽水取魚兒去,一家大小,除了當家的陪著客人抽煙聊天,其余個個都有活兒干呢。

  山里人好客的風俗,自古亦然,至今亦然。無論出差旅游,我最喜歡往山里去。在那大山深處,外來人口少,來的都是客,隨你走進哪家院子,聽你推開誰家柴門,主人都會待你如上賓。有遠客上門,是山里人家的福氣、山里人家的榮耀呢。他再窮再苦,也會想盡一切辦法、甚至于不惜千辛萬苦,弄出一餐于他力所能及再也無法豐盛的飯菜來。在故鄉(xiāng)的深山村落,我曾無數(shù)次地親身享受過這份真誠的熱情。僅有的一個荷包蛋、幾片臘肉,主人會埋在你那碗熱氣騰騰的大米飯下面,而他自家的孩子呢,會吃著不見米粒的紅薯絲和不見油花的白菜湯。我心里經(jīng)常懷念那種溫馨寧靜的日子。

  “黃昏見客合家喜,月下取魚戽塘水。”看似平常,其實是一種極高層次的境界。魚塘秋月,戽桶嘩啦啦地作響,融融月色下,水潑魚跳,幾許的喧鬧,為雞犬豐年鬧如市的山村增添了更為醉人的喜慶氣氛。為了招待遠來的不速之客,主人就像是辦一桌年夜飯、節(jié)慶宴,不惜如此興師動眾。這份樸實與真誠,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顯得格外珍貴。人是社會群體動物,與生俱來便渴望交往與友誼,渴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與尊重。一個人無論如何堅強,內心最難以承受的打擊,便是他人的冷落與漠視。人在旅途,漂泊無定,忽然來到一處溫暖的港灣,受到主人合家發(fā)自內心的、純樸的厚待,此情此景當是終生難忘。而在當今的城市,鄰里之間單元的隔絕、門窗的封閉,電視音響之聲可聞,而老死不相往來。除了冷冰冰的鋼筋水泥,為什么不多增加點綠地紅花,讓和煦的春風吹拂溫暖大家的心靈呢。

  我真想再往深村去住上幾宿。顯然,渴望與珍惜的不只是一餐好茶飯。

  落紅無人掃

  不汝還兮復是誰,殘紅落滿釣魚磯。

  日斜風動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

  天目禮《悟道詩》

  這首詩的首句,說的是一個禪宗典故。經(jīng)書上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凈。”大概意思是說萬事萬物的變化還復,我們暫且不去管它。詩中描寫表述的禪境,倒是非常美妙的。

  “殘紅落滿釣魚磯”,只用了一句七字,便將時間、地點和場景都展現(xiàn)出來了。在一個叫做釣魚磯的地方,春闌人跡杳,殘紅落滿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釣魚磯為何沒有人來垂釣呢?不得而知。“日斜風動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已是黃昏日西斜,微風輕動,落紅翻飛,亦無人打掃。倒是那勤勞的春燕,啄嘴銜著朝那水際天邊遠遠地飛去。好一處幽靜的釣魚磯,日斜風動,花落燕飛,在這靜悄悄的變化還復中,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得以充分地顯現(xiàn)。

  日斜風動,殘紅滿磯,長河奔流,歲月流逝,天地間似乎是一片憂郁,春愁長于江河水喲!正愁落紅無人掃,忽來燕子水際飛。銜將飛去的燕子,在夕陽的映照下,掠過孤突的石磯,朝那遙遠的水際天邊飛去,竟然將無邊的憂愁剪開,帶來新的希望,新的力量。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春深愁鎖的釣魚磯,因為有了這可愛的小精靈掠飛的身影,陡然間便生發(fā)出無盡的靈氣與禪意。大自然的美,讓人心生敬畏。

  其實,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總是處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之中。乍看起來紛繁復雜而又雜亂無章,卻都有著內在的客觀規(guī)律。它的基本規(guī)律,就是在循環(huán)往復的不斷變化中向前發(fā)展。盡管歲月的風雨霜雪會改變世界的萬事萬物,盡管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許多艱難險阻,可人類社會總會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前進。

  無德禪師曾有一首《修禪總攝》:“安禪心寂靜,不被世魔牽。入圣超凡境,人間出世間。”以禪家看來,一個人最可寶貴的,便是他在這變幻的世界中能夠始終保持一顆明凈的心,萬變不離其宗。如此說來,那寧靜致遠的釣魚磯,便是我們要固守的心靈家園了。盡管落滿殘紅,盡管夕陽晚照,有人垂釣也好,無人灑掃也好,只是長年無語守護著腳下的長河,看花落花又會開,來年春燕還會歸來。只要滿懷希望奮然前行,與時俱進,我們就能永遠保持樂觀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就會達到超凡脫俗至善至美的境界。

  “不汝還兮復是誰?”回過頭來再問:“不是你回來了那又是誰呢?”無以應。(作者:潘剛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