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極樂家鄉(xiāng) 赤腳便上

  極樂家鄉(xiāng) 赤腳便上

  愿 賦 居 士 著

  (上)

  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凈土宗極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這是“憶佛念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的典故;說明了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成佛(圓通)的方式。

  他說“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又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諸佛如來的大慈悲心,對眾生的憐念;無不徹入心扉骨髓,以種種方式要濟拔眾生脫離生死苦海,而登入安樂佛道的袵席。就像母親在憶念憐愛子女,但,如果孩子逃逝無蹤影,母親該有多么痛心悲苦啊!雖然憶愛又有何用呢?每當讀到經(jīng)文“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就覺得心如絞痛,為之大慟不已!浮現(xiàn)出一幅白發(fā)蒼蒼的老母,倚閭望子歸來而老淚縱橫傷心的情景。這種以如母憶子的至情至性,而來規(guī)勸“若眾生心,憶佛念佛”是多么貼切且令人震撼!

  最后經(jīng)文說到“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解釋為:念佛必須要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攝住,有如禪定,同時不能有其他妄念,只能念念都在念佛才是凈念相繼。最先聽到這種說明時覺得很奇怪,前面說“如母憶子,如子憶母”,那是多么溫馨體貼至情至性的方式,這是眾生尚能做得到的,怎么最后卻又變成要我們念佛攝住六根不生妄念呢?這樣我們就不一定做得到了!那,到底在教我們一個法門或兩種法門呢?

  還有,經(jīng)文中問舉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這個譬喻和前者“母子相憶”與后者“都攝六根”有何關(guān)系?否則,不會舉出此例的。此例又是怎么一回事?涵意又如何?……此文接著是大勢至菩薩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這“念佛心”應(yīng)該是指前面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嘛!

  如此經(jīng)常思惟。二年前九月二十九日晚上二點半,忽然想到:染香人身上的香氣,并不是自有也不是自生,而是從香料薰染而來的,也就是由外而來。我們會念佛,能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能起真正的信心,并不是由我自己能生起;有如先有母親的憶念,然后才能促使子女的憶念;所以經(jīng)文才先寫“如母憶子”,接著才寫“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因之他力的念佛,在于說明我們能生起對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信心,這信心也是由佛回施而來的。名號即如香料,薰陶了我們,以香為光,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也!故曰“香光莊嚴”。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偈》所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旨意。

  忽然弄懂了大勢至菩薩何以用“染香人”為例時,不禁在大勢至菩薩法像前跪拜稱謝。

  最近在奉讀上慧下凈法師編譯的《選擇本愿念佛集要義》,讀到日本法然上人(西元一一三三——一二一二)在《西方指南鈔》中,說明:“言以名號為本愿之體者,此亦是發(fā)愿,使稱念成佛名號之眾生,往生故;信而稱念之眾生,必得往生,故言‘以名號為本愿之體’也。……言以名號為本愿之體者,乃因念佛行者之往生,是名號之用也。……阿彌陀佛之名號者,勝余佛名號之本愿故也;若不立本愿者,雖稱名號,不能破無明,不能成報土之生因,則與諸佛之名號相同。然而,阿彌陀佛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為使此愿成就,經(jīng)兆載永動之修行,今已成佛;此大愿業(yè)力附隨故,勝于諸佛之名號;若稱念者,依彼佛愿力決定往生也!法然上人為使我們能體會,再以譬喻說明:“例如身著香味所薰之衣,雖謂其源是彼香味,然而衣服之香味薰身故,則成為其人之香。本愿薰力之香味,薰于名號之衣,又此名號之衣一旦成為南無阿彌陀佛者,名號之衣香薰身故,決定往生之人也。”

  這個譬喻,正是注解了前述經(jīng)文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應(yīng)化而來,他曾手刻大勢至菩薩像,以偈“法然本地身,大勢至菩薩”藏于像內(nèi);也寫《圓通偈》予其門人等種種示現(xiàn)。他在《十二個條問答》說:“莫思以我行之力,我心之巧得往生;應(yīng)信依佛愿力之不思議,使不能往生之人,亦得往生,命若終者,佛必來迎。此心深信,猶如金剛,不受一切破壞;此心深信徹至臨終者,十人即十人往生,百人即百人往生。”《觀經(jīng)》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佛的大悲誓愿,即是眾生稱念名號,此名號之衣,即自然緊緊的擁抱著念佛人,此即經(jīng)云“攝取不舍”也!也就是法然上人所說“此大愿業(yè)力附隨故”。

  有些人擔心臨終遇到境現(xiàn)、情牽、阻撓、惡緣……等等,那是業(yè)報的浮現(xiàn),佛在五劫的思惟中,都已包容、都已考慮及之的!念佛的眾生,其往生是由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是名號之香已薰念佛人之身故。此,所以說“莫思以我行之力,我心之巧得往生”,乃全由佛愿力所成就之故也!“命若終時,佛必來迎!”此多么令人大安心大慶幸哉!蓋,這是自然而然的,或許吾人尚“不知而得”,“不求而得”,但,佛是在于履行他的承諾,在執(zhí)行他的誓愿。所以我們不必期待!不必猶豫!不必懷疑!如果我們在內(nèi)心的深處,尚有一絲絲不敢承擔;尚有一絲絲地期待來迎,就是對于“自然而然”的事有了疑慮,反而是疑惑佛智了!所以說“此心深信,猶如金剛,不受一切破壞;此心徹至臨終者,十人即十人往生,百人即百人往生”此等深信心者,乃真實信心之念佛人。

  (下)

  記得家母在世時,有一次她問我稱念“阿彌陀佛”和“南無阿彌陀佛”有何不同?因為有人教她稱念四字名號,這樣一天可以多念幾次佛;而她已習(xí)慣稱念六字名號,改稱四字名號,覺得很不順口又不自然。

  我向家母比喻:假定我還是一個小學(xué)或初一的學(xué)生,當放學(xué)回到家,看到母親您,向您叫著“媽媽!媽媽!”這就像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如果回到家,看到您,連書包也沒放下,一面跑一面叫著“媽媽!媽媽!”,跑過去抱住您,這就像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母親聽了,表示已能體會其意義了。我接著又說,如果我回家看到隔壁的二伯母,您想我會不會一面叫伯母,一面跑去擁抱她呢?母親笑著說“我看不會吧?”那,如果我去舅父家,看到舅父母對我們恩情很重,我會不會也一面叫舅母,一面跑去擁抱她呢?母親想了一下說“我想也不會吧?”

  我說是的!我不可能跑去擁抱二伯母及舅母,但我怎會跑去抱母親您呢?為您生育我、疼愛我、照顧我,這份親情無可取代。我再說,那我在回家的路上,是不是一面走一面想好:回到家時,看到您,必須把書包不要放下,并且一面跑一面叫您,去擁抱您,這樣預(yù)先就設(shè)計好的呢?母親笑說“不會這樣啦!這是天生自然的!”

  我說對的!這是出于親情,天生自然而發(fā)出的行為,不是故意造作的。但是,這是因為有了母親的您,所以我才會自然而然會去擁抱您;也就是我之所以會這么做,并不是由我自己發(fā)出的,是從母親您那里發(fā)出來的!并不是我之所能!這個會自然發(fā)出去迎向您、擁抱您,就是“南無”之意義;也就是我們會能“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南無”并不是我們會能“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南無”并不是我們自己之所能,而是由阿彌陀佛回施而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種心情。

  這種心情一領(lǐng)解體會之后,心的基礎(chǔ)即完全不同了,此時稱念“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就沒有什么分別了。一念或多念也沒有什么分別了,然而多念是“神往不由唱佛名”哩!

  日前有一位老同事也是蓮友來訪,他表示深信念佛成佛往生凈土,深信阿彌陀佛,深信西方極樂世界,也愿往生凈土而精進念佛。我問他,您經(jīng)常都這樣深信、切愿、力行吧?他說是的。我再問,那您是有堅強的意志,用堅定的信念,經(jīng)常在鼓勵自己嘍?他說是的!

  我再問他,您下班回到家里,是不是把鞋子脫掉,然后輕松自在的吃飯、看電視、報紙呢?他說是的!我說,那您在心里頭有沒有提醒您自己“我已下班了!我已回到家了!”?他說這不必提醒嘛!自自然然的事嘛!我說是的!回到家里了,就不必提醒自己已回到家。剛才您用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在表達深信、切愿、力行,這當然非?少F與值得稱贊;但,請您深心想一下,細心的思惟:也就是反過來想:您為什么必須這樣用意志力在支持信心呢?在維持信心呢?是不是內(nèi)心還虛虛的?他愣了一下說“這是信心還不夠!”

  我說對了!極樂世界是佛成就的,名號也是佛成就的,是佛的正覺果體是真如,為的就是要救度眾生,包括您我,現(xiàn)在十劫前成佛時就通通完成了!免費的,無條件的要送給我們!這是絕對的救度,無盡的慈愛!當您確實已在自己的家中了,您還必須用有氣魄的話說“我已在家中了!”,還必須用意志力支持信心說“我已在家中了!”嗎?之所以會用氣魄、意志力支持,就是內(nèi)心還沒有柔軟,還沒有真正的信心!自己真正到了家中,是自自然然的脫下鞋子,隨意坐、隨意行,坐和行都不必有“心意”,不必“用心”的。這極樂家鄉(xiāng)就已是您的家,您就赤腳便上嘛!

  他身體一仰,背部靠著椅子,高興的說“對啊!南無阿彌陀佛”。我也很高興的說,對了!對了!念佛的心情就是如此!您念出這名佛號時,這個心情有包括“信愿行”嗎?他連連答道:有的!有的!我一面說恭喜!恭喜!一面把手伸出來,他緊緊握著我的手。我說,這就是“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我們的往生就是在此當下剎那即得了!也就是我心和佛心的真如名號相契相合!您說這是難呢?易呢?說難,甚難;說易,甚易,對不對?他點頭高興的笑了!

  《無量壽經(jīng)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其有得聞彼佛(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聞”并不只是“聽到”而已,而是與名號所具的意義與大悲心共鳴。以這位蓮友為例,難道他只是“聽到”名號而已嗎?信心與名號同在一起,我們對于名號對我等無比疼愛、絕對救度、無盡包容與安慰,真能心領(lǐng)意會的流露出來,這才是“聞”的意義。我之能聞,不是自發(fā)的,而是被真如名號推動的。

  元照律師在《彌陀經(jīng)疏》說“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一切世界甚難信也!”。《阿彌陀經(jīng)》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眾生”當然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也就是惡鬼、獅虎、貓狗、雞鴨、老鼠、蟑螂的往生極樂凈土,“皆是”阿毗跋致(不退轉(zhuǎn)菩薩)。然則,他們也都是念佛到“理一心”“事一心”的一心不亂嗎?或都是修善戒惡嗎?否則怎能夠通通都是(皆是)阿毗跋致呢?無他,因為眾生的往生都受之于阿彌陀佛所成就之故,慈悲平等,功德平等,真如一體,所以才能“皆是”。這是超越一切眾生之心量所能思議,唯佛與佛所能知的。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