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善知識

  先德云:譬如被敝人執(zhí)燭,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廢言意也。藉口者遂謂師不必擇賢,但資其學(xué)識言論足矣。彼自不德,我何與焉。遂依之不諱。寧知芝蘭鮑魚,漸染成性乎?論語曰:不以人廢言。又曰: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胡不合而觀之。

  [注釋]

  不以人廢言: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意思是說:這個人雖然不好,但他說的話有理,君子仍應(yīng)遵著他的話做事,不能因為這個人不好,就連他說的話也廢棄了。

  芝蘭鮑魚:《孔子家語·六本》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意思是說:和好了在一起,就象進入有蘭花的房間,呆久了也就聞不出香味,這是因為你被好人同化了。和壞人在一起,就象進入魚市一般,呆久了也聞不到腥味,這是因為你被壞人同化了。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出自《論語·學(xué)而》。意思是說:如果遇到有道德的人,就應(yīng)當不失機會地去親近他。不但要宗奉他的言教,而且還要效法他的行為。荀子說:“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辨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也者,靡使然也。”

  [譯文]

  從前大德說:“譬如有個丑陋的人手持燈燭,為人照明。我們不能因為這個人長得丑陋,就不愿接受他的光明。這與孔子所說:

  “不以人廢言”的大意相同。于是就有人以此為借口,認為求師不一定要選擇賢德的,只要取他的學(xué)識言論就夠了,他自沒有道德,與我們何關(guān)?因此有許多人都依這種說法去求師。豈知所親近的人是賢,或是不肖,他們的品行好壞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并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和性格。論語雖說“不以人廢言”,但也說“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意思見上注),為何不把這二句話合起來思量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