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工作,就難免會犯錯誤,而知錯能改才是最重要的;當(dāng)別人犯了錯誤的時候,要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對待,給他反省改過的機會。

  修行學(xué)佛之人主張發(fā)菩提之心,心胸寬廣,以慈悲濟世救人,以行善為根本,使眾生生死苦海之中得以超脫。

  唐代著名的智舜禪師一向在外云游參禪。

  有一天,在山上林中打坐,忽然看見一個獵人,打中了一只野雞,野雞受傷逃到禪師座前,禪師以衣袖掩護著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會兒,獵人跑來向禪師索要野雞:“請將我射中的野雞還給我!”

  智舜禪師非常耐心地開導(dǎo)獵人:“它也是一條生命,放過它吧。”

  獵人說:“你要知道,那只野雞可以當(dāng)我的一盤菜哩!”

  獵人一直和智舜禪師糾纏,禪師沒有辦法,立即拿起行腳時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貪婪的獵人,并且說:“這兩只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你可以拿去做一盤菜了。”

  獵人大驚,終于覺悟到打獵殺生是殘忍的事情。

  為了救護生靈,不惜割舍自己的身體,這種“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德性,正是禪師慈悲的具體表現(xiàn)。禪者,不單純是逃避社會,遠(yuǎn)離人群,禪者更要具有舍己救人的精神,從智舜禪師割耳救野雞的行為可見一斑。

  有位信徒前來拜訪趙州禪師,由于沒有準(zhǔn)備供養(yǎng)他的禮品,就帶著歉意地說:“我空手而來!”趙州禪師望著信徒說:“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來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問說:“禪師!我沒有帶禮品來,你要我放下什么?”“那么,你就帶著回去好了。”趙州禪師回答說。

  信徒更是疑惑了,問:“我什么都沒有,帶什么回去啊?”

  趙州禪師說:“你就帶那個什么都沒有的東西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趙州禪師話語中的禪機,滿腹疑惑,不禁自言自語:“沒有的東西怎么好帶。繘]有的東西怎么好帶?”

  趙州禪師這才開示信徒:“你不缺少的東西,那就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

  “禪師!就請您明白告訴我吧!”信徒仍然疑惑不解。

  趙州禪師說:“和你饒舌多言,可惜你沒有禪性,但你并不缺禪性。要把去惡行善的心提起,要把爭名奪利的心放下:作為一個正常人,最根本的就是要認(rèn)識到行善是自己份內(nèi)的事情,止惡是自已應(yīng)盡的責(zé)任,何況你是一個禪者,一個有修行的人啊。”

  如果世界上只有禪者來行善,那么力量就太小了,樂善好施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做的。但是,有許多時候,即使你是在做好事,也可能會受到別人的誤會,在誤會面前,你能夠不為所動嗎?而白隱禪師卻能夠做到。

  白隱禪師一個人過著平靜隨和的生活,人們都說他為人純潔,心地善良。有一次,住在白隱家附近的一個女孩還沒有結(jié)婚就懷孕了。她的父母知道這個事情后非常生氣,逼著讓她說出孩子的父親是誰,并且發(fā)誓要嚴(yán)懲那個不知羞恥的人。那個女孩死活也不肯說,在父母的逼迫下,她承認(rèn)孩子的父親是白隱。

  那個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燒,前去找白隱理論,說:“平日里以為你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沒想到你居然做出這樣的事來!既然做了,就出來承認(rèn),收留自己的孩子。”

  白隱只說了一句話:“是這樣的嗎?”

  然后就答應(yīng)收留那個孩子。

  孩子出生后,白隱負(fù)責(zé)照顧他。他從鄰居那里得到了牛奶、食物和孩子所需要的一切東西,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照顧那個孩子,不管別人用怎樣的眼光來看他。鄰居們也都盡全力來幫助他,沒有一個人相信白隱是那樣的人,但是閑言碎語還是少不了的。

  時間已經(jīng)過去一年了,那個孩子的媽媽因為無法忍受思念孩子的苦痛,將實情告訴了她的父母親——原來孩子真正的父親是一個貧寒的年輕人,他們相愛已經(jīng)有很多年了,因為害怕父母不承認(rèn)這個女婿,所以才做出那樣的事來。事情發(fā)生后,女孩因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說出來,就欺騙她的父母,說那個孩子的父親是白隱。女孩的父母知道真相后,痛斥自己女兒不該做這樣毀他人名聲的事情,然后立刻就去找白隱,并把事實的真相告訴他,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請求他的寬恕,然后要求把孩子帶回去。

  白隱把孩子送還給他們說:“是這樣的嗎?”

  白隱禪師還是只有這樣一句簡單的話,沒有提及這一年來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和照顧孩子的艱辛。

  這個世界上能夠置個人利害得失于不顧的又有幾人?在蒙受不白之冤的時候,你究竟能夠沉默多久?這就看你的心胸有多寬廣了。人無完人,要善于寬容別人的過失。

  一天晚上,一位老禪師在禪院里散步,忽然發(fā)現(xiàn)墻角邊有一張把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guī)越墻出去遛達(dá)了。這位老禪師也不聲張,他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蹲著。一會兒,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墻,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jìn)了院子。

  當(dāng)他雙腳落地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師。小和尚頓時驚惶失措,呆若木雞般地僵立在那里,不知道說什么才好。但是,更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老師并沒有厲聲責(zé)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氣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此時此刻,小和尚一定知錯明過了,那就沒有必要再饒舌訓(xùn)斥了。以后,老禪師也沒有再提起這件事情,可是禪院里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這件事情,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在夜里越墻出去閑逛了。

  這就是老禪師的肚量,他給犯過錯的弟子提供了冷靜反省的空間,從而使其幡然醒悟,自戒自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一個寬容的人,到處可以契機應(yīng)緣,和諧圓滿,笑對人生。

  人生一世,善良慈悲固然重要,但是聰明機智亦不可少,在世之人,應(yīng)該把聰明的頭腦用在善事上,這樣才能濟世救人。

  有個小沙彌從小就離開父母,跟隨師父出了家。

  一天,師父以慧眼發(fā)現(xiàn)小沙彌只剩了十天的壽命。難過之余,只好告訴他,明天起回家好好和父母團聚,十天后再返寺。

  十天過去了,想到年紀(jì)輕輕的徒弟,從此離開人間,師父不免有些黯然。但就在悲傷中,突見小沙彌活蹦亂跳地從外面回來了,面色紅潤,精神極佳。師父非常納悶地問他:“你父母還好嗎?回家有沒有吃過好的補品?”“父母都好。”小沙彌回答,“沒吃過補品。”

  “奇怪!”師父幾乎懷疑自己的神通失靈,再問:“這些天,你是怎么過的?”

  小沙彌細(xì)訴了十天的經(jīng)過,師父不覺有何特別,但猛然靈光一現(xiàn),急忙道:“你再細(xì)說一遍,第一天回家途中風(fēng)雨之夜的經(jīng)歷。”

  原來,那晚風(fēng)雨交加,有一窩螞蟻眼看就要被河水沖走,小沙彌一念慈悲,心有不忍,用樹葉把螞蟻收集到一起,然后放在高處后,才拍拍手踏上歸途,事后他幾乎忘了這件事。

  師父說:“你知不知道?你做了件好事,無意中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心如大海無邊際,

  廣植凈蓮養(yǎng)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

  為作世間慈悲人。

  ——唐·黃檗希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