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 >

金剛經(jīng)的故事

十、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闡述了無實的無我妙法后,開始闡述無虛的如來功德。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有觀照人世間的肉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有照見大千世界的天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有照見諸相虛妄、了無可得的慧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有了達萬法因緣生滅而出離解脫的法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有洞徹時空萬法真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福慧具足的佛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你想想看?就像恒河中所有的沙子,以佛來論述,它們是沙子嗎?”

  “是的,世尊。以如來的論述,它們是沙子。”

  “須菩提,你想想看,一條恒河當(dāng)中所有的沙粒,有沙粒總數(shù)那樣多的恒河。如這些恒河當(dāng)中所有沙粒那樣多諸佛世界,這算不算多呢?”

  “非常多,世尊。”

  于是佛告訴須菩提尊者:“在此這樣多佛國世界中,所有眾生的各種心,如來完全知道明了。怎樣認識這些心呢?用般若智慧論述,所謂眾生的各種心都不是真實的,皆為妄心,只是方便地叫做心罷了。那么如何對待這些妄心呢?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各種心念都不是真實的、皆為虛妄的。一切皆不可得。覺悟了此法理其福德就無比多;但福德也不是真實的。佛繼續(xù)說: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倘若有人用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那么此人因為布施的因緣、所得的福德多不多?”“是很多,世尊。此人因布施的因緣所得福德是很多。”“須菩提,假如福德是實有的話,如來就不會說福德多了。正因它不是實有的,如來才方便說他獲得的福德多。”

  對眾生的一些妄心,釋迦牟尼佛加以開示予以破除: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佛可以通過完美的身體來認識嗎?”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通過完美的身體來認識如來。為什么呢?用般若智慧論述:完美的身體,并不是實有的,只是方便地叫做完美身體罷了。”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可以通過各種圓滿的特征認識如來嗎?”

  “不可以的,世尊。不應(yīng)當(dāng)通過各種圓滿的特征認識如來。為什么呢?用般若智慧論述:具足各種圓滿的特征,都不是實有的,只是方便地叫做圓滿特征罷了。”

  “須菩提,你不要以為如來有這樣的念頭:我應(yīng)當(dāng)有所說法。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么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等于說如來還在著相、還在迷惑顛倒當(dāng)中;那他就是在誹謗佛,就是沒能理解佛所說法理的緣故。須菩提,所謂的說法,其實無法可說,只是方便地稱之為說法而已。”

  這時,已悟?qū)嵪喟闳舻捻毱刑嵯蚍鹫垎枺?ldquo;世尊,可有這樣的眾生,在您寂滅后,聽見如此教法,他還能生起信心不?”

  佛說:“須菩提,你說的那些眾生,并非真正的眾生,但又不能說不是眾生。怎么理解呢?須菩提,眾生啊眾生,用般若論述:非是眾生;只是方便稱作為眾生。”

十一、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對于實在沒有發(fā)心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或事的論述,須菩提尊者繼續(xù)向佛請問:“世尊,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難道是什么也沒得到嗎?”

  釋迦牟尼佛開示:“真是這樣,真是這樣!你說得沒錯。須菩提,我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一點的法都沒得到,只是完全覺悟自己本性;是方便地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罷了。再有,須菩提,你要知道,一切法都是究竟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方便地形容徹見本性為無上正等正覺。如果有人能夠覺悟諸法性空無本體,用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念,來修持一切善法,他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要知道,這里所說的善法,用般若智慧論述:也即非善法,只是稱其為善法。”

  對發(fā)心要求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問,釋迦牟尼佛進行了直接回答。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智慧是眾生本有的,不會從外得到。心佛眾生都是平等而無差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只要用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念,來修持一切善法。即不著相又不落入偏空。而修一切善法必成佛道,恢復(fù)自己本有的無上正等正覺智慧德相。佛又以福德對比來闡述其法義的殊勝。

  “須菩提,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須彌山王這么多的七寶聚在一起,有人拿它用做布施。如有人以這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甚至于只四句偈等,能夠接受修持誦讀,給他人講解;那么前面作布施之人的福德,比不上他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以至用數(shù)字或比喻都無法說明他們之間的巨大差距。”

十二、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來是什么樣呢

  菩薩通達無我的法理而廣度眾生修一切善法,進而可圓成如來無上正等正覺。法會到此,釋迦牟尼佛又從不同方面來描述具有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你們不要以為如來會這樣想:我應(yīng)當(dāng)度一切眾生。須菩提,不要這樣想。為什么呢?因為根本就沒有什么眾生可由如來度化。倘若確實有眾生如來可以度化,就等于如來也有我,人,眾生和壽者之相。須菩提,如來說所謂有我,并不是真地有個我,只是世間凡夫卻以為確實有我。須菩提,所說的凡夫,用般若智慧論述:并不是真的凡夫,只是方便地叫做凡夫。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可以通過佛所具備的三十二種特征好相,來觀察如來嗎?”須菩提回答:“是這樣的,是這樣的?梢匀N特征好相,來觀察如來。”

  佛說道:“須菩提,倘若以三十二種好相來觀察如來,那么,轉(zhuǎn)輪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種特征好相,他也就是如來了。”

  于是,須菩提尊者向佛說道:“世尊,按我理解您的意思,不應(yīng)以三十二種特征好相來觀察如來。”

  這時,世尊以偈語說道: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開示不可執(zhí)著眼耳六根在六塵境界中來見如來,只有在不可思議的法性中見如來;但是接著佛告戒弟子絕不可執(zhí)著斷滅空。

  “須菩提,倘若你這樣理解:如來不需要具備三十二種好相,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不可以這樣想:如來不需要具備三十二種好相,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如果這樣想的話,就等于說發(fā)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還會說諸法斷滅相。不要這樣想。為什么呢?因為發(fā)了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對于一切法都不說斷滅相。”

  那么怎樣理解如來呢?菩薩在圓成如來智慧中是怎樣積功累德呢?

  佛繼續(xù)說道:“須菩提,假如菩薩用裝滿恒河沙子那么多的世界七寶,來進行布施。假如又有另外的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即了知一切萬法萬象都無有本體自性,都是平等;對于一切事物及利益眾生事業(yè)都不做任何取舍而忍可。那么,這位菩薩勝過前面那位菩薩所得的功德。為什么所得的是功德呢?須菩提,因為諸菩薩心無所住,不去受用福德的緣故。”

  須菩提請問道:“世尊,為什么說菩薩不受用福德呢?”

  “須菩提,菩薩對于所做的福德,明了其因緣果報,其本性空寂無我而無可貪求,因此說菩薩不受用福德。”

  “須菩提,假如有人這樣說:如來若來若去,或若坐若臥。那么,此人就沒有理解我說法的真義。如來是什么樣呢?所謂的如來——真如本性是不從任何地方來,也不向任何地方去,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從來都如如不動,所以叫做如來。”

十三 、一合相

  ——無法用語言所描述

  釋迦牟尼佛演示了一切法無我,性本空寂,又告誡弟子不可入斷滅空。然后開示世界的生起的根由。

  “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對于三千大千世界粉碎為微塵;那么想一想,所有這些微塵,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非常之多,世尊。為什么呢?若這些眾多微塵確實有的話,佛就不會說微塵多了。原因何在呢?用般若智慧論述:所有眾多微塵、都不是實有的,只是方便地稱做眾多微塵罷了。

  “世尊,如來所講述的三千大千世界,也并不是實有的世界,也只是方便地叫做世界罷了。為什么呢?倘若世界是實有的話,只不過是因緣集合體,由一而發(fā)起集合,簡稱一合相。用般若智慧論述:所謂的一合相,并不是實有的一合相,只是方便地叫做一合相罷了。”

  佛說道:“須菩提,你要知道,所謂的一合相則不可思議,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只是世間的凡夫,卻執(zhí)著地去探究它。”

  世界分解為微塵,微塵合相為世界。世界即微塵,微塵即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心、即真心、即圓覺、即如來藏……一切萬法萬象都是以此所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開導(dǎo)著眾生、不可說而說。

  “須菩提,倘若有人認為:佛講說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等見解。須菩提,你怎么看呢?這個人理解佛所說的法義沒有?”

  “沒有理解,世尊。這個人不理解如來所說的法義。為什么呢?因為如來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都不是實有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只是隨緣開示方便地叫做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罷了。”

十四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須菩提,發(fā)起了求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對萬事萬象是應(yīng)當(dāng)這樣了知,這樣觀察,這樣信解:不生法相。既對萬事萬象不作任何分別取舍,如佛所展現(xiàn)的那樣。須菩提,你要知道,我講的所謂的法相,用般若智慧論述:并不是實有的法相,只是方便地叫做法相而已。

  “須菩提,倘若有人用充滿無量無數(shù)世界的七種寶物,來進行布施。而另外有善男子、善女人,已經(jīng)發(fā)起了利益眾生的菩薩心,能夠受持這部經(jīng)典;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個四句偈,自己受持讀誦并隨緣為別人演說;所獲得的福報就勝過前面的人。怎樣為別人演說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既不執(zhí)取任何外相,內(nèi)心也如如不動。為什么呢?因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釋迦牟尼佛又開示了日常修持的下手功夫,從有為而無為而自在。佛圓滿講說完這部經(jīng)典之后,須菩提長老,以及在會的諸位僧人、女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眾弟子;還有一切有緣而來的天人、世間人、阿修羅等等,都感到無比歡喜,并且因此信仰、受持、奉守、修行此經(jīng)。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南無各位祖師阿闍黎

  南無阿彌陀佛

  白話解讀十四分《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心得

  弟子   金清頂禮、頂禮、再次頂禮

  (2013.5.30)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