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從佛陀時代一直活到現(xiàn)在的和尚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jīng)中》:“爾時迦葉去如來不遠結(jié)加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叭斡位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屠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后乃當般涅槃。”
【后注】《請賓頭盧法》有記載“常請賓頭盧頗羅墮誓阿羅漢賓頭盧者字也。頗羅墮誓者姓也。其人為樹提長者現(xiàn)神足故。佛擯之不聽涅槃。敕令為末法四部眾作福田。”
《大唐西域記》關(guān)于雞足山的記載“高巒峭無極,深壑洞無涯。山麓溪澗,喬林羅谷。岡岑嶺嶂,繁草被巖。峻起三峰,傍挺絕崿。(中略)其后尊者大迦葉波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云尊足。”
英國哲學家柏克森,他研究唯物哲學性,1956他專著《唯物哲學之研究》連續(xù)印了十七版,均銷售一空,并翻譯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國文字。后來他旅游至印度,在靈鷲山見到了大迦葉尊者,大迦葉尊者帶他到寂靜處,整整給他傳授了一年的佛法,還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后他回到倫敦,引起了大家的關(guān)注,眾多專家、學者邀請他作了一次演講。演講時,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紹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論著中唯物哲學的錯誤之處,并作了懺悔,還一一回答了大家關(guān)于佛法與哲學等的各類問題。當時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學博士甄克費勒、化學博士羅斯哈德,天文學博士哀潑思等等。
故人相見
一日,倫敦學術(shù)中心正在舉行大集會,世界各地的著名哲學家、神學家、科學家們聚集一堂,準備發(fā)表各自的研究成果。此時,門外一位身披南傳佛教僧衣的比丘,在徐步安行。比丘的服飾儀態(tài)很特別,惹人注意。又因比丘身后隨行者眾,故此途人圍觀。
有一位博士,正要進入中心,見大群人圍著奇形異服的和尚,頗覺詐異。突然間覺得很面熟,便上前仔細打量,一時失聲叫道:“你不是柏克森博士嗎?五年前,你發(fā)表了《唯物哲學之研究》之后,跑去游歷東方。為甚么現(xiàn)在做了和尚?你是游戲人間還是想引人笑?”比丘態(tài)度嚴肅地說:“老友麥迪遜博士,我是柏克森。我的出家,有大因緣,也就是我游歷東方所獲得的大利。但是,我的心得,你不容易明了。”麥愣了一下,“怎么你說話怪怪的,性格完全變了。不管怎么樣,今天正好是學術(shù)研究的周年例會,你以前曾多次參加,公布你震動世界的研究心得。你的許多老朋友都在里面,他們都很想念你,進去一敘多年闊別之情吧。”柏克森僅40 出頭,麥迪遜50 多歲了,亞賽多特和尊默德則皆是白發(fā)蒼蒼。五年前,他們時相切磋,亦師亦友。當柏克森進入會場,頓時成為焦點。百幾位大博士們,都被吸引了過去。
柏克森所著《唯物哲學之研究》一書,是排斥神教,破除迷信的專著,在哲學科學上很有價值,久為學術(shù)界所尊崇。相隔五年,盡然180 度轉(zhuǎn)變,徹底改變了思想,更出了家。大家驚喜交集而又無法接受。柏克森則雍容自若,熙怡微笑,向大眾合十作禮。大眾坐定,亞賽多特宣布:“柏博士久游方歸,卻變成了和尚。不如請他談?wù)動螝v所得,好嗎?”大眾熱烈鼓掌。
亞賽多特繼續(xù)說:“柏博士自你東游,我們對你一無所知。你的《唯物哲學之研究》,初版風靡一時,再版十七次,真是洛陽紙貴。后又翻譯成法文、德文,你聲譽日隆。我們正冀望你成為我國的達爾文第二,為國增光。如今你卻成了印度乞兒的比丘。你是發(fā)神經(jīng)嗎?我們是無論如何接受不了的。”柏道:“感謝老博士厚愛。你說我在發(fā)神經(jīng),是因為我的言行、舉動、思想,像是發(fā)神經(jīng)呢?抑是我的服飾儀容像是神經(jīng)佬?”亞博士道:“你鎮(zhèn)定冷靜,精神和平而統(tǒng)一,講話條理分明,顯然是大智能者,絕不像發(fā)神經(jīng)。但為甚么要扮乞兒呢?”柏克森說:“我絕對不像神經(jīng)病患者。我一生追求事實,追求真理,我絕不虛偽,不弄虛作假,不嘩眾取寵,不標奇立異;亦絕不以博士的虛名銜頭或?qū)W術(shù)上的成就去嚇人,去吹噓自己。你們都可以為我作證。我亦自信是有志氣的人,諸位就曾一致稱譽,說我能在學術(shù)界獨樹一幟。而我卻在事業(yè)如日方中時,為甚么舍棄一切去出家呢?告訴諸位,我曾花多年時間,深入研究佛法,深思熟慮,才毅然出家的。不是一時沖動,實際是求自己心之所安。我今日所修所證,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心有主宰,確有自得之樂。修學佛法,是徹底解決人生問題的唯一出路。學術(shù)界的向物追逐,與時推移的學說,絕對不能動搖呃的信心,絲毫也動搖不了。我為甚么如此死心塌地呢?諸君子請稍為想一下,便知道其中必有深理。”
溫特色利民博士道:“我們極力主張思想自由,而柏克森博士一向酷愛自由,酷愛真理。他毅然出家,必定有他的道理;蛘哌@就是追求自由的最高境界。我倒非常愿意聽聽,他這五年的情況;以及他出家的原因求法的經(jīng)過,以至他所修所證的真理。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想了解的,也將是我們聞所未聞的。”不知不覺地,大家都已經(jīng)被柏克森的道氣所征服,被他的禪風攝服,潛移默化。大家都鼓掌贊成。
親見圣跡
柏克森道:“我今次回國,就曾發(fā)愿,要以我東游所得之無上妙法,傳給國人,展轉(zhuǎn)流布世界,使世人都得聞佛法,共享此無上真正之道。你要我講,也正是我想講的!” “出發(fā)東游之前,我曾稍為學習印度梵文和巴利文。到了印度,又專心學習了一年。埋首于印度古今典籍中,盡窺婆羅門教之四吠陀典,及數(shù)論、離系勝論、順世吠檀陀等諸哲學學派的書,最后進入佛教法藏。初時,我拿佛法跟物質(zhì)、哲學、科學,依比較研究,感到格格不入。因為固有的學理思想與佛法一比較,頓時相形見拙。我漸漸失去了自信。甚至,我的唯物論的基本思想破滅。頓時成了無主孤魂,不知所措,茫然而惆悵。希望立刻另外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處。于是,把所有古今、東西方宗教、哲學思想,羅列出來,精審抉擇,最后斷然選擇了佛教,作為我的歸依處。”“我到印度之初,思想態(tài)度是:我是文明人,他們是野蠻人;我是主人,他們是奴隸。而且覺得,印度人不論在工作能力、思想能力都不如我白種人,覺得他們事事相形見拙。于是蔑視他們,鄙視他們,把他們看成只是一群螞蟻。雖然在學習他們的語言文字,實際內(nèi)心不屑與之為伍。相處日久,漸漸發(fā)現(xiàn),印度民族,民性慈和,容易相處,沉毅寬宏,而沒有侵略性。是我們白種人遠遠比不上的。之后,向往仰慕之情油然而生,樂與印度人交往。
后來,游于山林曠野,每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苦行僧,其思想深邃,神意閑適,精力充沛。比之歐美學者,深受外界環(huán)境的濁擾,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又曾親自見過一位長老,瞑目安坐、不衣不食、不入不出、不起不臥達數(shù)月之久。而追隨他的弟子,達數(shù)百人之多。我聞訊后,帶足干糧,好奇地仔細觀察了一個月。于是,我從歐洲帶來的傲慢無禮而又無知的粗濁習氣消除掉。”“又曾于靈鷲山深處,得遇一位老者。他說:‘歐洲學者,心量狹窄,不肯將其學術(shù)思想研究所得,傳授給印度人,以為可以使印度靈思智能僵化,而滅我印度文化,滅我印度人種。他們那里知道,印度人的智能寶藏,遠比歐洲學術(shù)思想豐富,豐富千萬倍。你不傳授我,我亦不傳授給你。我們自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自有不可思議的效果。是你們所望塵莫及的。’老者又說:‘我今日讓你增廣眼界,開啟信心,帶你到一個常人所不能到的處所,你想去嗎?’我欣然同意。于是,隨老者直入山中最高深處。至一懸崖峭壁之前,老者用掌擊崖三下,崖石應(yīng)聲裂開,成了一道大門。洞內(nèi)一片漆黑。老者步入,我冒險跟進。行了幾步,但覺光明清涼,沁人心肺,快樂適悅,得未曾有。我四處張望間,一聲巨響,崖石大門關(guān)閉。門雖已閉,但洞內(nèi)光明依然。行一里許,到了一座廣博嚴凈,似乎無邊無際的豪華巨宅。階墻陳柱,門窗幾榻,都是七寶彩石所成,富麗堂皇。建筑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美輪美奐。宅中藏書極多,有論天像類、地體類、有論天地人物、有論神識靈性、有論修證方法……。都是博大精深,玄微奧妙。拿歐美學術(shù)思想之大成就者與之相比,簡直黯然無光。”
我最感奇怪的是巖門關(guān)閉,洞內(nèi)無火,光明從何處來的呢?且這光明使人不可言喻地輕安自在。老者知我心中所想,說:“你懷疑甚么?這是我的凈土,光明是我所發(fā)。你我宿世有師徒之緣。知你緣熟,今生當證圣果,特地來度你,啟你信心。好了,你可以回去了!”巖石門自動開啟,隨之出洞。我至誠恭敬啟問老者是誰。他答:“你至仰光大金塔前,自誓出家,著袈裟、依沙門,做佛弟子,久后自知,將來且更能相會。”說畢隱身不見。
“這個時候,我在印度已住了三年,遵老者所囑,赴緬甸仰光大金塔,繞行禮拜,自誓唱言——
我柏克森,始從今日,歸依佛陀,永不歸依天神鬼物。
我柏克森,始從今日,歸依佛法,永不歸依外道典籍。
我柏克森,始從今日,歸依佛僧,永不歸依外道門徒惡友。
我柏克森,始從今日,盡形壽不殺生;
我柏克森,始從今日,盡形壽不偷盜;
我柏克森,始從今日,盡形壽不淫欲;
我柏克森,始從今日,盡形壽不妄語;
我柏克森,始從今日,盡形壽不飲酒;
我柏克森,始從今日,盡形壽日不二食,長坐不臥,不蓄須發(fā),不積財寶。”
“遙禮靈鷲山老者為師,凈除須發(fā),圓頂赤足,披袈裟,持僧缽,村市乞食,山林宴坐。深信因果,護持戒行,勤行三十七道品。博士先生們,我已于禪定中證得初果阿羅漢,并蒙吾師授記認證。并說不久我當證四果阿羅漢。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我的老師就是釋尊十大弟子的大迦葉尊者。歐美人只知追求享受,被事變物變之所左右,雖有外露智能,而無觀照之明,深可憐憫。所以我才回來,就是希望諸位智能仁勇之士,能得聞佛法,共游無上真正之道。不久,我將返回吾師之凈矣,請各位珍惜此難得之人身,勿使空過。本人已出家為僧,請勿再稱我博士,叫我柏克森比丘好了。”
。ㄗⅲ喊乜松惹鹪谘龉獬黾遥穆浒l(fā)、乞食、宴坐、禮塔的照片,散見于東南亞、臺灣、日本。又曾制成明信片流通。臺灣基隆靈泉寺的善慧法師,就曾親見過柏克森比丘。)
- 因果報應(yīng)
- 嫖娼有報應(yīng)嗎?真實的嫖娼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yīng)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dǎo)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六則
- 佛咒感應(yīng)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